徐沛泽
美国华盛顿州有一个叫福克斯的小镇,那里风景优美,终年降雨丰沛,四周围绕着道格拉斯杉、红杉、云杉和稀有的红雪松。小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一段惊世爱情营造了绝美的意境。某个天幕阴沉,暮色渐染的傍晚,因伐木业的衰败而陷入经济困境,几近废弃的福克斯小镇在斯蒂芬妮·梅尔的笔下得到重生。这位才女的“暮色”系列四部曲的大卖让小镇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前,更给小镇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然而真正让福克斯名声大震的功臣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系列电影《暮光之城》。电影在世界各地上映后,引起强烈反响,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直接促进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一夜之间小镇生机盎然,宛若盛世繁花。
我们看到了电影的大卖,小镇的崛起,甚至是电影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助力,但是隐匿在电影背后所积聚的文化力量更令我们不可抗拒。它使一部商业电影蜕变成一种产业文化。
回溯到几个世纪前的西方世界,挖掘本真的文化史实,无论是古老的爬满青苔的哥特式建筑,还是让人匪夷所思的名家画作,亦或是传说中某种神秘的自然、非自然的力量,都彰显了西方人独特的智慧。那么究竟是怎样的文化史料滋养了这朵奇葩?
“吸血鬼”的说法最早源于十八世纪的中亚和东欧。这一形象有两个来源:一是《圣经》中亚当与夏娃的儿子该隐因杀掉牧羊人弟弟受到上帝天谴,终生吸食活人鲜血。二是犹太传说中与亚当同时被造出来的第一个女人莉莉丝,她拒绝向亚当卑躬屈膝,并离开了亚当,开始养育自己的孩子。上帝派天使带她回来,威胁她每天杀掉她的100个孩子直到她回来为止。为了进行报复她开始杀害人类孩子。就这样吸血鬼一词诞生了。但是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仅限于为闲暇的人们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
诚然,吸血鬼这一愚昧迷信的词汇依附于草根文化,但它一路走来,成为某一时期称霸电影荧幕的绝对力量的“怪状”还是值得深思的。
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吸血鬼小说是来自布莱姆·斯托克的《德古拉》,此后吸血鬼德古拉伯爵和吸血鬼猎手范海辛教授的形象开始广为人知,由此改编而来的电影在好莱坞不胜枚举,能叫得出名字的却少之又少。吸血鬼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面目狰狞,脸色惨白,青面獠牙的形象存在于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它是鬼怪的又一代名词,只是生活方式不同。他们靠吸食人类的鲜血为生,有着长生不死的特权,但却惧怕阳光,一根削尖了的木桩直插心脏便能置他于死地,可没人会想到他与爱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致现在无法逃离爱情的“牢狱”。1994年一部集结了布拉德·皮特和汤姆·克鲁斯这两位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好莱坞男星的电影《夜访吸血鬼》却彻底颠覆了吸血鬼以往丑陋的形象。从此,吸血鬼电影从小众娱乐走向大众文化。
之后的吸血鬼影视作品中,吸血鬼们无不是身着华装,举止优雅,英气逼人的西方贵族。他们是游走于西方上流社会或者是隐匿在你身边的一个普通高中生。他们身上散发着人类可望而不可及的特殊气质。他们悄悄从中世纪的欧洲转移到现代化的西方都市,从阴暗的城堡和地下室走进校园来到你身边,在人类的芸芸众生中也无法遮掩他们的光芒。当他们成为无所不能,永生不死,抵挡一切邪恶力量的超级英雄时,便毫无保留地俘获了每一个青春期少女的心。
无论是电影《暮光之城》里的爱德华·卡伦还是电视剧《吸血鬼日记》里的萨瓦特兄弟都具备了这样的特征。颇具英伦风味的罗伯特·帕丁森即是吸血鬼扮演者的不二人选。他那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把包括“贝拉”在内的少女们迷得七荤八素。这样特殊的题材正契合了时下西方的年轻人对爱情的渴求。在资本主义发展到极致的西方,爱情也成为资本的附庸,生活的调剂品。《暮光》为她们举出了爱情的最佳实例,让她们的心灵有了一丝慰藉甚至是一个归属。
此外,吸血鬼文化的走红大概得益于西方人“肆无忌惮”的浪漫主义情怀。西方人超乎寻常的发散性思维,大胆新奇的想象与创造力给全人类呈现了一个新的电影天堂。
责任编辑: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