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人们按照马克思流通中货币流通量规律,指导经济事务的发展、变化时采取相应对策,随着全球金融形势的演变,马克思流通中货币流通量规律理论遇到新现象的挑战。本文立足现代社会货币结算现状,结合宋鸿兵《货币战争》书中史实,通过对货币供应,货币供应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货币供应对一国信用度的影响,阐述、论证货币流通量规律已经由纯粹经济现象演变成复杂的社会变革手段,以此提醒人们在经济生活中注意防范。
【关键词】货币供需因素变异
经济学一般将商品的价值决定都定义为,“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越多、持续的劳动时间越长,其价值含量就越大;同一种商品的价值则是由生产这一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就是说,同一种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受行业内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决定,首先是在本行业内部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商品价值之后,再与其他行业比较各自的价值含量。一定社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商品的价值总量决定社会对这一社会货币的供需要求。
货币,是作为特殊商品存在的,而最早货币(金银)也是普通商品,当它作为一般等价物,在经历了长远的历史发展演变,最终固定在金银等贵金属上,既具特殊商品意义,本身又是普通商品。其价值决定一方面受生产黄金、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另一方面其价值还直接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多数是以通过加大黄金、白银的生产效率,增加自己的黄金、白银的数量,或者通过商品交易换回黄金、白银作为储备。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纠结在货币与其所能代表的金属货币量之间的关联度,都以货币能与其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保持最大程度的一致性,并能相对固定作为经济良性运转的标志。
一、传统理论流通中货币流通量规律的理论受到挑战
货币流通量规律也称货币流通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上所需要的货币量之间的规律性。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价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一般也称之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只要纸币的发行量不超过其所依托的金属货币总量,一国就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尽管,经济学家都将马克思的学说局限在金属货币范围内,避免因纸币不可控的发行会使马克思理论失色,今天世界范围内影响货币变量的因素仍然形成对这一关于流通中货币流通量规律形成挑战。
第一、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有一些商品是属于赊销出去的,在计算货币量的时期内并不需要付款;一些商品虽然不是在此期间出售,而是在过往售出的,赊购付款日期正好约定在计算期内,需要在此期间用货币支付;同时,一些商品是由商品生产者互相销售的,价款通过抵消予以付清。在这种情况下,计算全部商品的价格总额时,就必须减去赊销的商品价格总额(即延期支付的总额)和相互抵消的商品价格总额,再加上过去销售而到期必须支付的商品价格总额,这才是真正在这一时期内需要用货币作为媒介来完成商品交换的总额。这样,原来的货币流通量的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应该扩充为:
(全部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相互抵消的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必须支付的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第二、传统的流通中货币流通量规律,因各国结算工具的变化已经打破了一国(地区)的货币在该国(地区)封闭运行。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异国之间居民往来,严禁带进、带出超过海关限制的货币量,超出部分一经查出按走私违规处置,一般都予以罚没。现在,由于信用制度的发展演变,只要人们持有一张带有“visa”或“银联”标识的信用卡,你就可以无障碍的在异国他乡消费,并且没人知道你的卡上有多少货币额度。有区别的是“visa”卡是通过汇兑的方式使用,通过消费国货币间接用美元折算,有二次汇兑差,“银联”则是联动支付。显而易见,这种可以称之为“全流通”的货币使用方式,绝对打破的一国(地区)用一种货币流通的模式限制,由此可见,今天的世界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经济一体化,人们已经无法准确判断和计算出某一国(地区)真实的流通中所需货币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透支和“拉卡拉”(注①)支付模式广泛应用,使得货币流通量更加模糊。
第三、货币供应已经由商品流通市场的供求因素决定,演变成为政治利益博弈的工具和筹码。今天的世界,人们普遍都知道比尔.盖茨身家几百亿美金,但直到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欧洲有一个罗斯柴尔德家族。(注②)没有人不知道滑铁卢之战,但很少有人知道滑铁卢战役成就了一个罗斯柴尔德家族。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近郊展开的滑铁卢战役,既是法国拿破仑与英国惠灵顿两支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斗,也是关系着欧洲大陆命运与前途的重要战争。谁能获胜谁就能主宰欧洲大陆。战争给罗斯柴尔德家族带来机遇,同时也成就了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下一次“战争”赢得的资本。罗斯柴尔德家族根据情报比所有人早预判到拿破仑遭遇“滑铁卢”,采取先抛售英国公债,转而买进的手法,使货币转瞬之间在罗斯柴尔德家族内狂增20倍。罗斯柴尔德家族成为滑铁卢战役的最大受益者,进而成为英国政府的最大债权人。
二、货币供需关系因素发生变异后的流通中货币流通量规律需要做出调整
现代生活中,马克思所分析的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即①参加流通的商品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的流通速度,已经因灾害、战争、政治主张以及科技手段的发展,使上述因素发生了变异。
第一、灾害与战争的频发使得创伤性价值创造成为可能。按照马克思及其之前的经济学家的分析,尽管无论是重农主义学派,还是重商主义学派,对于价值创造和新价值的产生几乎都包涵于劳动创造价值或流通中创造价值之中,随着社会的前进、发展,越来越多的价值改变不是人们通过劳动或流通而成就的。越来越多的价值转移根源于灾难、战争和意外,越来越多的以人身健康或人的生命被剥夺为代价的货币集中,改变了货币流向。
第二、政治家的作用使货币供应成为武器。1979年5月,英国新当选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执政期间,通过推行一系列新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使英国的通货膨胀率由1975年的27%,降至1986年的2.5%,并在其第三个任期中,实现了英国政府自五十年代以来的财政赤字为盈余,失业人口也大幅减少。(张显高:《英国病是怎样治愈的——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与英国经济》)撒切尔政府始终将货币供应量控制与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无论社会上有多大的压力,政府始终是以政府既定的政策为方向,并坚持到底。
第三、近年来,因欧债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其实质是因政府债务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各国之间、各种经济理论之间和各国政府财政政策之间的观念冲突。众所周知,此次欧洲债务危机最严重的国家分别是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等国,都是属于进入欧盟的“边缘化”国家,欧盟或者欧元体系国家,在各国经济理念上没有完全统一的情况下,纷纷被吸入进来略显操之过急,使得不同国家在政府财政政策上根本不同步的情况下,造成欧盟各国在货币、财政政策上的对立,最终演变成政府的信用危机,导致一些国家濒临“破产”。
第四、私人资本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以一己之利操纵货币的流向。美联储一直被认为是美国国家控制的国有金融机构,事实上,美联储即所谓“(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既不是“联邦”,更没有“储备”,也算不上“银行”。(注:宋鸿兵《货币战争》)是“由于自1907年银行危机以来,银行家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太差”,美联储“被设计成私人拥有股份”,最终形成“(美国)国会控制美联储,政府在董事会中拥有代表,但是董事会的多数成员由银行协会直接或间接控制”,可见,美国的国家利益是由政府说了算,还是私人资本说了算,就不言而喻。
总之,马克思所分析的影响商品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三个因素,即①参加流通的商品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的流通速度,在渗入上述因素后,需要做适当的调整。
【注①:拉卡拉是中国最大的线下支付公司,北京拉卡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为满足用户之间随时随地方便支付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是联想控股旗下金融服务板块的旗舰企业。拉卡拉通过深挖用户需求,创新出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目前逐渐形成了四大业务:便民金融、互联网服务、POS收单和用户经营。】
【注②:《货币战争》宋鸿兵 编著,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是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19世纪初,出身德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先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和维也纳、那不勒斯建立了自己的银行产业链,而后伴随着支援威灵顿的军队资金、淘金、开发苏伊士运河、资助铁路、开发石油等,家族不断兴盛,并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有关章节.
[2]宋鸿兵:《货币战争》.
作者简介:杨宇庆(1959-),男,天津城市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
(责任编辑:刘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