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俏梅
摘要:后危机时代,西部地区需要注意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新特征,力争处理好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几个关系,从改善投资软环境、统筹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等几个方面做好产业承接工作。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西部地区;后危机时代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即梯度差异。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传递。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过30多年持续的高速增长后,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突出,开始出现集聚不经济现象。油荒、电荒、地荒、民工荒等问题导致迫切需要将附加值较低、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以腾出更大空间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沿海很多加工贸易企业生存艰难,大批企业减产、停产,并出现了企业倒闭现象,不得不转而向中西部地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国际和国内区际间的产业转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密时代。
一、后危机时代产业转移的新特征
1、以产业链的整体转移为基本特征。在本次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中,产业链整体转移的特征越来越明显。通过产业链的整体转移,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当地发展配套产业,实现生产、加工和供应的本地化,使技术、产品和服务能够迅速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也能够实现对企业生产环节的配套支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这种产业链的整体搬迁与转移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同步转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和配置效率,推动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和规模的扩大。
2、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过程中更加注重综合优势。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已难以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加之劳动力、土地、能源与原材料等要素成本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以及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成为必然。本轮金融危机更是加快了产业转移的步伐。但在后危机时代,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更加注重承接地的综合优势,而不再是较多的关注降低成本。因此,中西部省份中产业配套条件比较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方更具有承接优势;土地资源单位价格比较低和物流成本低更容易被优势产业看好;能源资源充足、服务优质和发展前景广阔的地方更容易被普遍相中;思想比较解放、观念比较新的地方更容易承接转移的产业。
二、后危机时代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1、正确区分“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资源优势不是经济优势,比较优势也不是竞争优势。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电力等能源、土地、劳动力的价格较低,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投资的理想地区。但是,资源优势并不必然意味着经济优势。而且在现代意义上,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资源,即资金、劳动力质量、技术、政策制度、政治环境、城市化水平、人民消费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因素。而这些恰恰是西部地区的软肋。相应地,比较优势也不会自动转化为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更多地与知识、技术和商誉等“创造要素”以及规模经济、资本运作、管理水平和营销策略等“企业行为”有关;涉及的是不同地区同一产业内的市场交换关系,主要强调地区产业竞争和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体现的是各不同地区相同产业内生产率的绝对优势。西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较弱是不争的事实,而产业承接能力的强弱,不仅仅决定于资源优势与比较优势,更是取决于经济优势与竞争优势。
2、正确处理环境恶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西部地区早期就迁入了大量的耗能多、耗水多、环境污染大的产业,如化工、冶金、煤炭等等,这些产业的大量移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也造成当地区域的环境污染。而且,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压力更加巨大。在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环境标准的梯度差,会导致东部地区由动力将已经或日趋淘汰的与环境不友好的技术、产品“搭便车”转移到西部地区,即东部地区西移的产业主要是高耗能、高耗材产业,包括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冶金、建材等等,而这必将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若处理不好则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
3、重视改善宏观环境和提高微观企业效率的关系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改善地区宏观经济环境,更要注重提高承接地微观企业效率。西部地区许多省市政府服务能力偏弱,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重引进而轻服务。为了引进投资或项目往往不惜降低“门槛”,地区之间存在盲目和恶性竞争。但却轻视了服务,有些政府行为不规范,一些经济水平落后、获取资金渠道单一的地区仍然存在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政府职能仍然未能向服务型转变,尤其未能营造适应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市场导向环境,建立起公正、公开和廉明的政府行政管理制度,难以保证产业转移前后服务工作的一致性。
与此同时,必须重视承接地企业尤其是配套企业的效率问题。目前,产业对接已经突破原来单一产业直接投资模式,形成了独资、合资、收购和兼并等多样化投资与产业转移方式并举的格局,其中收购与兼并迅速发展。而西部地区的现代工业主要是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化工业,基本是依赖国家计划直接调控的大中型企业,不利于收购,而且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进入;加上当地小型企业的封闭式运作,企业间很难通过“共生共荣”来形成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因此,提高承接地企业的效率和配套能力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工作。
4、妥善处理产业承接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
产业转移过程中,移出方的目的,一方面是摆脱旧产业的束缚,从产业移出中获得资金和比较利益,另一方面是为了谋求产业结构高级化,所以,东部地区首先转移出去的将是相对过时或绝对成本优势丧失的产业。如果西部地区盲目承接这些产业,会使发展难度增加、成本升高,使原有的地区优势不复存在,结果可能是风险内移,而利益外流,这不仅不能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反而制约其发展。
如果仅仅依据比较优势原则选择产业转移,则对于产业承接地而言,其承接的产业往往偏重于利用其成本较低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要素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会造成承接地一味地接受传统产业的转移,缺乏创新性,也无法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很可能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在落后”的循环,无法缩小与移出方的经济差距。
三、后危机时代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与对策
1、以政府为主导改善企业投资软环境
产业转移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而进行的。西部地区以政府为主体的招商引资等活动对促进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产业承接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必须意识到,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才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投资环境的好坏,政府效率高低,直接影响了移出方企业的走向。从而西部地区要顺利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必须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优势竞争力。首先,要以良好的政务环境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这就要求强化行政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从严约束和规范部门行为,及时解决好投资企业所反映的问题。其次,进一步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服务水平及服务质量。成熟的企业看重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更甚于优惠政策,仅仅依靠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只会导致恶性竞争,只有政府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机关行政效率及能力,彻底改善政府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才能够真正吸引转移企业。第三,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和法治政府,避免重复执法、交叉执法、多头执法和久拖不决等问题,在企业照章纳税、守法经营的前提下,政府不干预,特别是各个职能部门,决不能给企业任何干扰,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优良的服务环境。
2、增强绿色发展理念,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已有的国际和国内经验都告诉我们,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必须避免继续走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低层次的老路,必须兼顾好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兼顾好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地区经济的过程中,需要继续巩固和加强生态建设,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的导向,争取做到承接产业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不浪费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注重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通过摸索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都好的发展模式,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首先要调整产业政策,引导鼓励转移的产业向资源环保型的产业发展。对一些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行业,如造纸、重化工产品制造等行业应加大税收征管力度,而对于节能环保型的产业则应加大税收减免力度,吸引外部资金的进入。其次,要加强项目管理。有关部门在吸引外资时,还应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使项目更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第三,尽快完善西部地区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的建设,以保护脆弱而极具生态服务系统价值的西部环境。
3、有意识地提高围绕当地特色优势资源的产业配套能力
产业配套能力已经成为吸引产业转移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西部地区应该通过有意识地围绕当地特色优势资源,以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用地集约和生态环保为原则,加强产业集群环境建设来带动产业配套能力的提高。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集群产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和引导,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投入。要针对特色优势资源形成的产业集群给予政策扶持,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和资金补贴政策;对于产业集群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构筑招商引资平台,制定税收减免政策和租金补贴政策等。要提高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水平。产业集群发展离不开信息交流。应在产业集群内通过网络、其它电信设施和固定园地等建立区域内信息交流和对外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以达到资源在空间上最大化、时间上最优化的利用。另外,还应建立针对产业集群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要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牵线搭桥,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构建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交换的平台。
4、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
产业转移和承接的目的就是通过产业转移或承接带来更大的市场、更明显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相对不足,但在资源、环境生态等特色禀赋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所以,要更好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准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发展区域特色产业,逐步实现与发达地区的错位发展,避免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形成合理的与东部、中部互补的区域经济结构。对西部地区来说,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承接转移产业结合起来,不仅可以通过借势发展有效的对接发达地区的转移产业和经济资源,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使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而且通过错位发展,以产业的选择错位、市场空间错位,突出自己的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参考文献:
[1]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2(6).
[2]张先进,容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4).
[3]张存菊,苗建军.基于Panel-data的区际产业转移粘性分析[J].软科学,2010(1).
[4]李金.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障碍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2).
[5]钟劲松.产业转移视角下我国中西部地区生态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