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代飞
摘要: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教学中有更多的实际问题需要教师面对。为了给学生以后在高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物理教师要认真钻研,使物理课的学习变成对科学的探索,让课堂生动风趣,尽情展示物理学的魅力。本文就教师如何施展魅力,使课堂生机勃勃,做出以下论述。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求知欲物理教材师生互动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标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促使学生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充满着极大的热情与兴奋感。如何使学生在物理学的启蒙阶段就愿意持续保持对物理的热情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乐于去探索去学习,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物理学本身有着严谨的概念,抽象的内容,以及需要进行缜密的推理,要求学生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学好这门课程是比较吃力的。但是,物理却紧贴生活,生活处处都能引发物理思考,并且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多进行探究活动能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教师要做好情景设计,使得这一锤能够在学生心上擦出兴趣的火花。情景设计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储备情况,再有机结合教材来创造。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其实有很多,比如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
1.从实际生活出发,提出疑问。
提出的疑问既要贴近生活,又要能吸引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如在学习《声现象》这一课程中,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大家都是青少年,自然是喜欢玩的,在玩兴奋的时候还会忍不住大喊几声来表达自己高调的情绪。在空旷的地方有时会听到有人学你说话,大家都知道这是回声。那么,回声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现象,但是真要论到其是如何形成的未必能解释得出来。同时,也提醒了学生势必要掌握一些生活的基本常识。再向学生讲述声音是沿均匀介质传播的原理,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会被障碍物的界面反射,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只要存在障碍物就存在回声,在某些情况下,回声现象不明显,但不能误认为没有回声,人耳只能区分相隔0.1s以上时间的两个声音。如果障碍物与发声体的距离较近,原声与回声的间隔不到0.1s,回声就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使人们不易察觉。假如声速是340m/s,人耳要将原声和回声区别开来,就是说人耳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17m,才能将回声和原声区别开,从而才有听到两次声音的感觉。
2.运用实验,展现实验魅力。
理科的学习离不开实验,要摆脱讲述式的枯燥教学。初中生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且又活泼好动,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充分展现物理实验的魅力。以学习《压力和压强》这一章节为例,正式上课之前我告诉学生今天要变一个魔术,这样一来就一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告诉学生:我将一个盛满水的玻璃杯倒置,然后在下面放一个薄薄的纸片封住杯口,水不会从杯子里面漏出来。然后问学生这种现象是如何生成的或者在教师自己做过一次实验之后再叫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探索物理科学的奥妙之处。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样,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高度集中的状态,且课堂气氛活跃。
二、认真钻研,使教材“动态”化
针对性地利用教材是教师必要思考的问题之一。主要学习理论,知识点都来源于教材,要上好物理课,就要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教材作为诱料,诱导学生在物理的学习中从诱料中深入对主食的品味,使教材的活用落到实处。
现行的物理教材排版精致,图文并用,还会在每章学习的末尾或在每章节的习题中透过生活中各种有趣现象来引发学生对所学物理原理的思考。教材中使用大量插图来作为更形象的演示,使得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以视图代替冗长的文字论述,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编写的题图,不可走马观花。根据理论文字编写创设物理意境,避免题海战术或偏题怪题。应注重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思考来增强教学效果,切实用好用活教材。
三、尊重学生,增强师生互动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只一味地注重自己讲课,要与学生多进行交流与沟通,尤其是学困生,更需要得到“倾诉”的机会,避免其不懂知识犹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打击其学习积极性,逐渐失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及时了解学生的难处,帮助其解决,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怀抱着一颗热烈的学习之心与探索之心。教师作为学生的合作者、交流者与领导者,共同探讨各种问题,交流想法,这是师生交往,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师生关系和谐,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与方法。物理学本身也注重互相之间的合作与思想交流,结合多方的想法,弥补自身理解的不足,才能够全方面地掌握知识甚至创新。
综上所述,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操纵者。需要学生有着热情与兴趣,教师才能有效实施引导作用,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邢红军.论物理教育中的直觉思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4,(04).
[2]韩景春.《中学物理教材教法》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06).
[3]陈奋策.物理等效方法的实质及应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