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理想课堂要把握四个评价原则

2012-04-29 07:08赵雄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20期
关键词:于勒故人细节

赵雄

人们常说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我觉得提问之后对学生的评价更是一门艺术,因为在评价中可以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新课程强调我们的理想课堂应该是生成性的,生成的内容来自哪里?我觉得就来自于老师精彩的评价,评价恰当、适时、机智必然能引发学生的思维风暴,促成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成,必然使我们的语文理想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理想课堂提出了“三层六度”的基本评价体系,即教师层面(亲合度、整合度);学生层面(参与度、练习度);师生互动的层面(自由度、延展度)。在学生层面中,对于学生的课堂发言评价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这里的有效指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指通过老师的评价对回答问题的学生产生直接帮助,这一点大多数老师能够注意到;二是指课堂评价学生发言,应借助对个体学生发言的评价对全体学生产生作用;三是通过评价给全体学生一个导向,也就是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评价的导向功能是指评价本身体现出来的导向机制,它如同指挥棒一样,让全体学生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例如教师在评价学生发言时注重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情况,学生就会在这种评价的引导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习实践,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上《一双手》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教师问学生文章是怎样描写一双手的?第9段运用细节描写,写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裂纹,关节缠线,表现奉献精神。师:她说得真好,一个人的精神要让人有感受,就必须要有具体可感的细节。比如,有同学写母爱,常常是大而空的赞美,不能给人留下印象。我有个学生写自己与母亲发生冲突,不理睬母亲。早晨要出门了,母亲还叫着吃蛋、喝牛奶,“我”嫌烦,扭头出门,结果衣服给挂着了,扣子掉了,母亲立马拿了针线,单脚跪着缝补,“我”低头,发现母亲头上的白发,一时间感到自己不该和母亲拗着,母爱也就在这一细节中体现。

板书:具体可感的细节

教师这一段评价,在学生回答出细节描写的基础上概括提升出细节描写的作用,并举例进行阐释,借助对一个学生发言的评价进行概括与总结让所有学生明白了细节描写的作用,这样的评价就产生了效果。

二、启发性原则

语文理想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发言要具有启发性。应通过评价,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找到更好的思维和学习方法。比如对学生的结论性发言进行这样的评价:“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想听听你的理由。”“你的想法很独特,谈谈你是怎样想的,好吗?”等等。这样的评价不是静态地对学生的发言作肯定或否定的论断,而是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究原因,分析思路,从而引发了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索,无疑对全体学生是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这种评价不停留在答案的对与错上,而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对和错。

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师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生1:于勒这个人还不如钱重要,盼于勒是假,盼于勒的钱是真。

师:有道理。还可以从这件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来考虑。

生2:“金钱至上”,盼是因为有钱,避是因为没钱,在人们的眼中金钱是至高无上的。

生3:“世态炎凉”,开始他们热切盼望于勒,后来发现于勒没钱,就避之唯恐不及,根本没有兄弟亲情。

师:同学们思考得非常好,跟老师想的一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可见其主题是深刻的。

教师借助“还可以从这件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来考虑。”这一句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从“盼于勒是假,盼于勒的钱是真”这一表层理解上升至对“金钱至上,世态炎凉”这一社会问题的理解。

三、补充性原则

借助对学生的评价,使学生的答案在某些方面得到充实,使对问题的看法更加全面厚实。比如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师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生1:这首诗虽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却深深地镂刻在我心中,试问谁没有被生活欺骗过,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真谛。

师:生活就是海洋,海洋是不平静的。好,继续来。

生2:读过这首诗后,我就有想法,人生是一条大路,不可能一路畅通,总会出现绊脚石,当绊脚石真的出现在眼前,就要像诗中所写“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我们要镇定下来,克服它,逾越它。当我们逾越过去回头看时,其实那些绊脚石挺有意义的,我们应该记住这些,并且勇敢地面对未来。

师:是啊!真好,生活也像一条河流,它是弯曲的,但一定是奔流向前的。

生3:人生就像大海上的一条小船,当自己迷失方向时,这首诗就像灯塔一样指引方向,到达成功彼岸。

师:它告诉我们,苦难是人生必经的一课。

生4:生活欺骗了你,是给了你痛苦的回忆,但不要一蹶不振,有痛苦的回忆,才有充实的人生,我们要大步向前走。

师:诗人海涅有这样几句诗:我的心,你不要忧郁,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春天将会还给你。

教师的每一次点评都是对学生答案的一次丰富与充实,学生的思维与对文章的理解随着老师的有效补充被逐步引向深入。

四、指导性原则

评价一定要有指导意义,否则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得到提高。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等于无原则地削弱老师的主导地位,老师应该是课堂教学中平等中的首席,因此老师的主导地位不能淡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通过有效指导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去除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比如教学《过故人庄》教师对学生朗读方面的点评。

师:今天学习《律诗二首》。这课咱们没上过,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上,会有另外一种韵味在里面。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下面请两位同学将《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分别读给老师听一下。

学生在读诗时,有读错字音、读错节奏、读无感情的现象,老师对此进行逐一指导。

师:呵,读错了一个字,两个字读反了。再读的时候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你们听我读:“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学生齐读《过故人庄》《游山西村》老师板书:朗读)

师: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板书:吟)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吟读和朗读的味道可不同啦。你们听老师把《过故人庄》吟读一遍。

(老师示范吟读《过故人庄》)

师:你们看,吟诗和朗读,吟读的味道就是足一点。好,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过故人庄》。

(学生大声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师:“斜”字可以读为“xi帷保“家”“斜”“花”是押韵的。好,咱们再来吟诵一次?

(学生齐吟《过故人庄》)

师:“合”字读得特别好,”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但第三句情感没有读出来。

(老师吟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师:后一句是相邀,要读慢一点,读得意味深长。好,再试读一次。

(学生再次吟读《过故人庄》)

老师借助评价进行恰到好处地指导,既有对正误的判定,更有自己的积极示范。在评价中坚持这样的长期指导,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会有潜移默化的提高,语文课堂既不会是一言堂,也不会始终是乱糟糟的群言堂,而是动静相映成趣。

(责任编辑刘红)

猜你喜欢
于勒故人细节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第13话 故人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过故人庄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山水路迢迢,故人心不变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