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转型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

2012-04-29 06:20赵明霞
商场现代化 2012年22期
关键词:阶段性经济体制市场经济

赵明霞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局势的变化和国内生产发展环境的改变。改革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不仅是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根据转型国家在转型的目标、转型的方式、转型的顺序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转型国家经济转型的路径发生了分化。分析转型国家转型。

[关键词]经济转型路径

一、经济转型路径分化的表现

1.转型目标的分化

转型的目标虽然都是走向市场经济,经济转型具有的理性主义的设计色彩。中国经济转型目标模式的确立经历了一个不断摸索的“动态化”过程,是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程的不断深化而不断修正、调整转型的目标。因此中国经济转型具有经验主义的特色。

2.转型方式的分化

在转型方式方法上有两种道路:激进的和渐进的。所谓激进的转型道路,其核心的特点无外乎是“先破旧再立新”,即试图在短期内快速、彻底地摧毁计划经济体制的各项制度安排,然后通过一整套激进的转型措施迅速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制度框架,从而实现从计划到市场的一步跨越。所谓渐进的转型道路其核心在于“先立新后破旧”,即在暂时不破坏旧体制的条件下,分阶段、逐步地向前推进,通过培植新体制因素以达到体制的转换,经过一段时间积累达到预定的目标,从而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

3.转型顺序的分化

转型的顺序主要是指转型是以政治转型为先导或者是政治转型与经济转型同步进行,还是经济转型先于政治转型。中国的政治改革则相对来说滞后于经济转型,或者说是经济转型先于政治转型。中国是在制度环境(社会主义基本的宪法制度与意识形态)基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开始实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制度环境的基本稳定使得政府和个人可以在预期稳定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各种经济制度创新活动,从而使得中国的改革与转型进程具有渐进性。制度环境在保持基本稳定下,随着改革的推进,逐步放松,从而变得更具包容性,以便为新生的、积极的改革事物提供合法性支持。通过分析可知,转型国家的转型道路分化为三条不同的路径。

二、经济转型路径分化的力量分析

一方面,从对于这些转型国家转型进程的分析,不难发现存在着一些因素,使得转型国家的转型趋于相同的路径;另一方面,也存在分化的力量,使得各国的转型路径不尽相同,甚至有很大的差异。

1.路径趋同的力量

第一,相同的逻辑起点。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与资本主义敌对的意识形态;都努力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致力于社会主义经济变革;政治和经济之间的熔合紧密。转型国家转型前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的配置是按照行政部门、行政区划、行政层次来进行,依靠计划指标、行政分配和行政协调来实现。

第二,相似的转型任务。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世界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因而,各转型国家在转型之前都面临着经济效率低下、企业缺乏活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重危机的局面。各转型国家在转型之初都面临着克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激发经济的活力、提高效率、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

第三,相同的走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转型的一般性和根本性的目标已得到学术界基本一致的认同。经济转型的长期目标是“建立一种能使生活水平长期得到提高的繁荣的市场经济”,并认为只有当“转型中的问题逐步转化为成熟市场经济中的正常问题”时,转型的进程才算完成。可见,经济转型的目标是走向市场经济,即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虽表现为多种不同的模式,但其共同的本质是“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相结合形成的“混合经济”。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等人所说:“我们的经济是私人组织和政府机构都实施经济控制的‘混合经济:私有制度通过市场机制的无形指令发生作用,政府机构的作用则通过调节性的命令和财政刺激得以实现”。混合经济是转型国家走向市场经济的唯一目标。转型国家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必须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混合经济模式。

2.路径分化的力量

从制度变迁的演化-博弈的视角来看,造成转型路径分化的既有客观的力量,又有主观的力量。客观的力量包括:初始条件的不同、外部环境的差异和典型的偶然事件因素。主观的力量是转型主体的态度,即转型主体的选择。

初始条件的不同和外部环境的差异构成转型路径选择的客观约束。首先,初始条件的不同是造成转型路径分化的首要的客观力量。初始条件包括经济条件、社会文化条件和政治条件。由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不同制约了各转型国家可能的机遇空间。其次,外部环境的差异也造成各转型国家转型战略选择的机遇空间不同。外部环境的差异包括外部的经济环境、外部的智力影响的大小、外部实践的示范作用等方面的不同。对于转型国家来说,外部环境“限定了动员的空间,因此也限定了转型进程的范围和选择”。

在客观的约束条件下,选择何种转型战略,成就何种转型路径,主要取决于转型主体的态度。在有限的机遇空间内,在几种可能的制度变迁方案中,转型国家究竟选择哪一种方案,走上哪一条转型路径,取决于转型主体的态度。因此,转型主体在转型路径的选择上起着能动的作用。转型主体的态度,是造成转型国家走上不同的转型路径的主观力量。

历史上典型的偶然事件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转型路径的分化。各个国家的转型路径只有在转型主体真正做出各不相同的战略选择的时候才会真正出现分化。而各个转型国家历史上典型的偶然事件的发生为转型主体启动、推进经济转型提供了契机,最终促成了转型路径的分化。因此,在转型路径的选择上,客观的力量和主观的力量交互作用,共同确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和内容,推动了转型进程,确定了转型国家各不相同的转型轨迹。在路径趋同力量与路径分化力量共同作用下,由于往往路径分化的力量远大于趋同的力量使得转型路径呈现出多样性,出现了分化。

三、经济转型过程的阶段性转换

经济改革最显著的过程特征就是:经济改革的理论和战略随着实践的发展实现了阶段性调整和转换。中国经济转型作为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兼具局部改革和全面改革相结合的特点,激进改革措施和渐进改革措施并非泾渭分明。可以说,无论是试点改革、经验推广,还是增量改革战略,都是中国经济转型局部和战术性的改革措施,这些内容都不足以独立地描述中国经济转型的模式特征,只是具体地表现为中国经济转型阶段性改革的内容。现实地描述中国的经济转型模式,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改革的阶段性推进和改革目标的阶段性调整。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转换方式最为显著的例证,诸如转型目标的阶段性转换使改革进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阶段性改革战略又包括若干的小阶段目标;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改革仍然保持了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因此,过程阶段性无疑能够更加准确地揭示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特点。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转换方式至少在四个层次上表现出了这种特点:

第一,中国经济转型现实的阶段性转换演进,在阶段性转换中凸现出明确的经济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题。

第二,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转换中大阶段各自又包含有明确的小阶段。例如,中国的经济转型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即体制模式与改革方案设计的改革探索期;体制转轨与改革重点突破的转轨明确期;体制确立与改革攻坚的转型深化期。改革探索期,又可以根据阶段性体制改革的目标不同,划分为放权让利的改革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以及“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阶段;以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等五个具体的改革发展阶段。

第三,市场经济层次性所决定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阶段性,揭示了经济体制转型的内在实质和理论逻辑;其实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和制度创新的层次性主题并不可能伴随经济体制的转型而一步到位,必然存在一个相对漫长的阶段性转变过程。

第四,中国经济“三步走”战略规划的长期阶段性目标导向,使经济体制转型的主题和经济增长的主题高度融合。我们不难看出改革过程的阶段性转换是中国经济转型最典型的过程特征,也是中国经济转型模式最重要的经验概括。

四、中国经济转型的措施实验性

中国的经济转型过程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实验政治经济学发展历程,是人类历史上工程浩大、名符其实的实验经济学。自改革开放以来,实验经济学的方法一直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验、经济特区实验、乡镇企业实验、价格双轨制实验、市场经济的改革实验等等都是真正的实验经济学范例。这些政策首先经过试验的方法,提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边摸索、边改革、在干中学的科学过程,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信息超载和社会盲动的弊端。简单地加以概括和总结,中国经济转型存在四大实验,分别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的实验,尊重了群众的首创精神;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实验,奠定了经济开放的改革格局;双轨制的价格改革试验,实现了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根本转变;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培育了多元化的市场主体。这些经济实验奠定了中国转型经济顺利发展的基础,也成为中国转型经济学重要的理论贡献,其中部分内容已经成为国内外所公认的转型经济学范式。例如,价格双轨制的实验开创了从管制价格向市场价格转变的经典范式。国外著名转型经济学家热诺尔·罗兰认为,双轨自由化是一种创造性的方法,它既克服了价格自由化的政治约束,又避免局部自由化的陷阱。双轨制是以帕累托改进的方式实施价格自由化的一个具体实在的机制。而在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改革发展中体现出来的增量改革、体制外改革范式,也成为切中市场经济制度自发演进规律的转型经济学经验概括,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顺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路。

五、简要结论

中国经济转型的模式特征,特别值得提出并加以强调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一条理论逻辑——就是中国经济转型中并没有把市场经济体制迷信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转型必须实行一步跨越;而是通过阶段性的改革巧妙地切中了市场经济体制层次性的制度安排特点,从而使作为制度建构和创新的转型过程得以顺利地展开,又在阶段性改革和发展中实现了具体经济难题的化解。同时,中国的经济转型并没有迷信市场经济的制度效率,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了经济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双主题统一,并且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和检验改革的标准,使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可以说,改革在正确的指导思想和道路上,通过阶段性推进,确保了经济转型中大胆实验、阶段性调整、社会有序转型和制度创新的实现可能。当然,市场机制的建立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引入并强化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过程;改革的策略和手段也存在无法预见的瑕疵、利弊相生、甚至错误;所有这些都要求经济转型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改革手段必须有一个试验、总结、推广和反复的过程,改革结果要经过阶段性的总结与调整。

根据经济发展和成熟的不同阶段,转型也要采取不同的利益调整的手段,这样才能避免改革失误和转型失败所造成的不可挽回性的后果,使改革不仅仅成为改革者的意愿和改革者的事业,使改革成为被改革者拥护和自愿的事业,这样才能形成改革合力和共识,在阶段性调整中推进改革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龙.我国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12,(5)

[2]张慧君.经济转型的阶段性及其路径演化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3)

猜你喜欢
阶段性经济体制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七月猪价或开启阶段性快速上涨
国际金价短期或延续阶段性回调
人生投资的阶段性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浅析风险投资阶段性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