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家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积极性,并要在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习作教学的任务,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课标要求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每学期的8篇作文,远不能达到训练学生习作的能力,更别说提高写作水平了。
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十分重视习作教学,除了精心指导每一单元的习作以外,还要求学生写日记或小练笔。可是我发现,单元习作中的命题作文很难激起学生的写作动力和写作热情,日记和练笔学生又往往是应付了事,而为了批改作文,我总是忙得焦头烂额且心理压力特别大。尽管我花了很大力气,但收效不大,学生写得累,我也批得苦,一提作文,师生都有恐惧的心理。我在近期的大循环(一年级至六年级)中,针对这一问题,从2005年起(二年级下学期),就尝试着指导学生写“循环日记”,努力寻求一种个性化习作教学新方法。
一、营造氛围,科学分组。
“循环日记”与一般意义的日记有相同之处,即同为日记,在题材内容、表现方式方法、篇幅长短等要求上比较宽松,灵活多样,易于学生自由发挥。不同之处就在于“循环”二字:即把全班同学根据性别、写作能力等分成每5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共用一个作文本,按天“值日”,循环写作。日记一般是写给自己看的,而“循环日记”不仅自己看,而且要老师批阅,同学评价。
1.划分循环日记小组。
全班同学分成每5人一个小组,明确组长及组员顺序,可定期调整。
2.设立循环日记本。
每组一个日记本,在组长带领下给自己组的日记本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如“作文快乐岛”、“作文大本营”、“童年笑声一串串”、“成长的足迹”、“快乐童年组”、“紫露凝香组”等。除了起名字,各个小组还把封面装饰得各有特色,有的小组还在扉页上写上了本组的口号,如:“作文快乐岛,快乐你我他”,“一组一组,力争第一”,“让我们紫露凝香组发出沁人的香气吧!”……还没开始写作,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
3.提出写作要求。
各组内组员依次轮流写作,每天一篇,内容、体裁不限。后一名同学要先做读者,再做作者。
二、适当要求,循序渐进。
1.自由发挥,自主选材。
一开始,为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循环日记一般让学生自主选材练写,但有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记近期最好是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不记假话空话,不记流水账,把内容写具体,哪怕是一个片段,三言两语,也要写清楚,写明白。
2.针对问题,规定范围。
除了自主选题,也针对学生日记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提供写作素材或规定写作范围,提出适当要求进行练写。“语句不连贯”是三、四年级的学生经常存在的毛病。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不会按顺序观察。于是,我便安排了一系列训练:观察动物——局部到整体;观察植物——由总体到部分;观察景物——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或按游览顺序,等等。顺序清楚了,语句自然就连贯多了。
“内容空洞”是令老师头疼的又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鼓励学生在“循环日记”本上写“同题日记”。即在看了前面同学的日记以后,也写一篇同样题目的日记。前面同学的优点可以借鉴,但要比前面同学写得更具体、更生动。好多作文有困难的学生就是从这儿找到了写好作文的信心,再也不觉得写好作文是好学生的“专利”。
3.讲究技巧,精益求精。
学生敢放开写了,便要引导学生适当掌握一些写作文的技巧。
模仿课文进行仿写。仿写可以仿思路、仿方法、仿语言的表达形式。如教完《雅鲁藏布大峡谷》,就让学生用上文中的好词好句,仿写家乡的一处美景;教完《山中杂记》,就让学生学习冰心的写作方法,写《我喜欢的一个小动物》;教完《我喜欢》,就让学生来说说你喜欢什么。“循环日记”为学生的仿写训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力求日记有亮点。学生学了那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课外又写了那么多摘抄,可是很难见这些好词佳句在学生的日记本上“开花”。于是,我实行加“亮点”分的办法。如果谁能在日记中比较恰当地用上课堂上所学的名言警句、课文中或课外摘抄的好词佳句,每一处都可以加10分的“亮点分”。这一招果然奏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头脑中积累的“宝藏”展示在日记中。一开始简直是鱼龙混杂,让人啼笑皆非,可不长时间以后,就逐渐走上正轨了。现在,只要是课文中学过的好词佳句,不用一两天,就会在学生的日记中出现。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在日记中正确运用诗句、歌词、谚语、俗语、日常生活中各种人物的语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越来越强了。
三、批阅交流,及时反馈。
评价的方法是多样的。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习作水平,我先后采取了以下几种评价方法。
1.注重童真童趣,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原来,一篇单元习作批改下来,往往要用上一两周的时间。时间长,不能及时反馈,当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现在,由于是循环日记,因此虽然班级有四十五人,实际每天只有几个人在写。每天抽出一到两节课的时间,便可以把这十几本作文批改一遍。在批改“循环日记”时,我注意到学生写出了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孩子们是以自己的视角在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表达情感的,我在评价时,把重点放在“童真童趣”上,多发现他们情感和态度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句话,我也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行文格式是否规范、语言方面是否有缺陷,只作渗透性、点拨式的指导。如唐润杰的《最后一个桔子》,我给他的批语是:“你真是个有心的孩子,能用慧眼发现生活中的母爱所在。”朱睿的《游海动物园》,我的批语是:“读着你的作文,老师也跟着你去动物园游览了一番。”高以诺写的《小狗》,虽然语句有些不通顺,但是却饱含真情,我满含激情地给她打了个批语:“以诺,老师为你叫好!虽然这篇作文还不是最好的,但老师知道你是用心在写!老师相信,只要你努力,一定会写出好作文。”这样的批改方式,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开放的空间,不急于拔高,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积累体验、领悟的过程,自信心也增强了。
写的日记多了,掌握的语言技巧也就多了,那种看似不成文的作品自然也就能得以提升。每次批阅,对于记叙清楚、语句连贯的日记,只要日记中有一句生动精彩的句子,我就会在句子下做上记号。每次上语文课,我都会抽出几分钟时间和学生一起欣赏佳作和佳句。小作者自己上台,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的作品,我常说:“好的文章还要朗读好!”学生读着自己的文章,更是卖力。有许多对作文“望而却步”的学生从这儿找到了自信——原来我也能写好作文。
2.学生互评与老师批阅相结合,引导学生享受写作的乐趣。
到了五、六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欣赏水平和评价能力也有了很大长进。这时,当天晚上写循环日记的同学在写日记之前不光要当读者,还要当“小老师”,划出日记中的好词佳句,写出评语。每隔两周,我们便上一次“心得交流课”或“佳作欣赏课”,同学们畅谈自己写日记的收获,朗读自己的佳作,然后选特别好的向报刊和杂志投稿。
我班的三十几篇发表的习作,均是在循环日记中脱颖而出的。那种成就感、自豪感更提高了写好作文的积极性。在一组的日记本用完之时就是一轮比赛结束之时,大家统计着各个小组的总分,最高分的小组就是冠军组,不仅有奖品(我早早的准备好的练习本、橡皮、钢笔之类),每位同学还要上台发表获奖感言,并把写好习作的经验传授给大家。此时,从孩子嘴里说出的“写作法宝、写作秘密”比老师的话有效得多。“数子千过,不如奖子一长”,看着获奖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笑容,我庆幸自己让又一批的孩子喜欢上了写作。
四、辛勤耕耘、收获颇丰
1.关注生活,抒写真情。
“循环日记”比起作文规矩少,学生可以尽情发挥。没有了顾虑,他们就可以轻松地审视身边的人和事,审视自己的心灵。有了生活,有了真情实感,写作时,再也不用皱着眉头冥思苦想,他们总有那么多的新鲜事要述说,总有那么多的小秘密要倾诉,写起来文思泉涌,真情在笔端自然流露出来,真正地达到“吾手写吾心”。况且,每人每周只写一次,大大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多年来,大家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写作欲望,更难能可贵的是不少学生由此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写作当成一种需要,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表现生活成了一种自觉意识。经过多年的实践,孩子们的作文水平明显地提高了:从无话可说到下笔有神,从语句不通到言辞优美,从千篇一律到个性焕发,一些学生甚至萌发了写小说的念头。
到六年级时,我把孩子们写的200多本循环日记本编上号发给他们,并要求整理出自己的日记,并自拟题目,自己或请家长题上序言、编上目录、后记等。他们看到自己或幼稚或精彩或懵懂或成长的日记,被程老师当宝贝似的珍藏着惊喜不已。在假期里,孩子们整理的日记诞生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本书“出版”了。吴雨清的《栀子花开》、蒋雨桐的《桐言童语》、吴大森的《清风晨露》、黄畅的《我的成长足迹》、邹扬的《心语集》等习作集应运而生,家长与孩子们都对这个不知不觉地成长过程惊讶着——原来我们也能把作文写好,我们也能出书。
2.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分小组写“循环日记”,由于小组内五个同学的知识水平不一样,他们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生的日记每一天都要和老师、同学见面,接受老师、同学的点评,且老师、同学的点评又能很快地反馈给作者,是有“读者”的日记,既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发表欲”,同时又就增加了小作者的压力。这样,每一个轮到的学生都会竭尽全力去写,去改,力争写出最高水平。写作中,不断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习作能力也不断提高。
3.减轻压力,提高时效。
“循环日记”减轻了老师批改作文的心理压力,提高了批改作文的时效性,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教育学生。以往,一篇单元习作写完,看着厚厚的一摞作文本,就仿佛在心头压上了一块大石头。批阅时,写得通顺、连贯的还可以,遇上错字连篇、前言不搭后语的,瞅半天也不知写什么批语,真是“无言以对”。现在批阅循环日记,我都激情满怀,因为学生日记的内容是鲜活的,语言是富有童趣的。看着看着,我常忍不住笑起来。甚至还迫不及待地与同事们共同欣赏。给日记写批语,我再也不用绞尽脑汁,更不会千篇一律。读着日记,我的批语便往往情不自禁地“涌”出来,有时一篇批语我会写上大半页纸,甚至比学生的日记还长,但我不觉得累,因为,我这是在和心灵对话,在“吾手写吾心”。
4.倾情交流,辅助管理。
通过循环日记,我可以“听”到学生很多心里话,还能发现班级同学们之间的许多事情。有一次,叶梁同学在日记里愤怒地写了在午餐时与同桌说话,而被好朋友值日班长侯欣辰记下了他的名字,让他感受到“好朋友怎么能这样呢?”甚至决定再也不理他了。看到这样的日记,我决定我在班级上开展了“什么是朋友的辩论会”,因此我意识到六年级的孩子在生理、心理上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他们需要老师的正确指导与帮助。通过辩论会,他们知道“只有朋友才会真诚地指出你的缺点”、“朋友才是真正的财富”、“当朋友伤害你时,你要把它记在沙滩上,让风抹去它;当朋友帮助你时,要把它镌刻在石头上,永远记住它!”也因这次辩论会,不仅诞生了许多好日记,而且同学们也获得了真诚的友谊,使“作文教学与班级管理获得双赢”。
从夹杂着拼音,甚至只有三五句话的循环日记,到如今扬扬洒洒上千字的真情日记,从二年级到六年级的这八九个学期中,我坚持着“循环日记”的教学。因为坚持使学生养成了随时随地观察生活的习惯,使自己的眼睛和大脑不断敏锐起来,还学会了怎样与人相处。可以说,“循环日记”架设了一个师生、生生沟通的良好平台,也使学生健步踏入了一个“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轨道,让学生轻松习作并获得写作的乐趣,感受到生活的无穷魅力,也让教师的习作教学有了个性化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