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
谈到作文教学,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都有难言的苦衷:中考、高考作文分值在不断增大,可是作文教学的现状并没因此而得到改观,学生作文仍然不容乐观。新课程实施后,虽然强调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强调语文与活动的关系,强调语文与实践的关系,但作文教学还是在一面谈创新,一面在老套路的泥潭中跋涉。怎样才能走出这怪圈呢?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从教材中挖掘写作训练资源,这亦是将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最佳方法之一。
具体策略是从教材中挖掘作文指导方法,从教材中挖掘作文写作内容,从教材中挖掘语言训练范例。
一、指导方法的挖掘
翻开初中语文课本,虽每单元都明确编排了作文训练项目,但不系统,更何况“写”缺少必要的材料支撑,成了一种架空的练习。
虽然课改提出了探究学习、实践活动,作文教学如何与这些要求联系起来呢?如果不确立具体的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设计实在的操作方案,写还是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因此,作文指导方法不能随着教材的变化而变化,就不可能走出泥潭。
作文指导方法要改变原来的习惯做法,开创出一条符合作文教学实际并行之有效的道路。根据实践,我认为作文指导方法应当与阅读教学同步。具体做法是:读什么就写什么,做到读写结合。
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的内容是“金色年华”,根据课文《幼时记趣》内容,写作练习可以这样设计:回家准备一杯清水,往水中滴一滴墨水,观察墨水在水中融化的变化过程。这是阅读后的观察,是观察后的想象,是想象后的练习。
这种作文训练完全依据教材而定。读是对作家作文的分析、理解;写是对作家作品深层次的感悟。读是基础,是为写作做准备;写是运用,是更深入的阅读。
二、写作内容的挖掘
一个初二学生曾经给我讲了一个笑话:他以往只要写趣事作文,一律是钓海虾。这个材料他从小学三年级写到初二,每年都写,区别只是字数增加而已。事实上现在作文内容模式化、单一化、固定化确实很严重,写人离不开父母、老师、同学;叙事总是那么几件“好事”;写景无非就是校园的早中晚景色。学生完全处在一种固定的思维之中,雷同之作、无新意之作当然就比比皆是了。其实,这是教师的观念导致的,我们总以为写作内容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学校,于是,作文训练总是在这些方面做文章,从小学写到中学,学生要么一抄了之,要么胡编乱造,在具体的要求上也有问题,总是强调写真人真事,其实学生在没有学会如何观察人和事之时,写人写事就只有干巴巴的几句,怎么能够写出好文章呢?
我以为,写作内容的范围应当拓展,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要让学生细心读书,认真思考,在课本中发现可写的材料。下面列举七年级(下)一些利用教材训练的例子。
学习《童年的朋友》写自己童年结交的一朋友,抓住特征写一片断。
把《黄纱巾》改编成小说,揣摩人物内心。
教师可让学生抓其一点写一段自己的亲身体验,这样的作文内容既能加深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还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具体而形象地描写一些有趣的场景。虽有时不是学生的亲身经历,但这样的作文训练会让学生感到更有趣。
有时还可以试着让学生写理由。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后,对文中描写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图的顺序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把自己的观点理由写出来。从课文中找写作点,进行想象、联想训练,进行再创造训练,学生写作的内容就更广泛,也更具可操作性。
三、语言训练范例的挖掘
在教学中我发觉,学生的语言发展与知识发展不能同步,表现在语言稚气、贫乏、苍白,这严重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这是因为以往的作文训练过分注重作文的技巧训练,忽视了语言训练的缘故。因此,作文训练要重视语言的训练,而训练语言的最佳途径,起步仍然还是抓住阅读材料,从文本中学,从文本中悟,从文本中练。可以这样分步进行。
读一读,这是感知。语文教材也好,读本也好,所选文章应当说都是语言规范、文情并茂的,因此,必须认真地读,通过读,体会语言的韵律美,体会语言的气势美,体会语言的蕴涵美。
品一品,这是领悟。读书不只是用眼、用手、用嘴,更要用心。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悟,用心去品尝,用心去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出语言的精妙之处。
背一背,这是积累。通过背诵,留下更深的印象;通过背诵,产生更美的画面;通过背诵,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运用自如。
写一写,这是运用。这里的写,不只是摘抄,主要是模仿练习,进而在作文中运用。例如:读到“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可模仿句式,写夏风乍起的情景。读到“你是遥远的过去”,“你是一个真诚而忠实的朋友”,“你是一扇神奇的大门”时,可根据这拟人的手法,再写出几种不同的说法。
语言的训练,不能单靠一种死抄硬背,只有让学生对语言产生兴趣,内心有一种需求,继而不断进行练习,才能由书本的知识衍生出新知,形成能力。
充分利用好教材,这是我们进行作文训练的最好资源,亦是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