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慧眼,就有资源

2012-04-29 00:44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2年21期
关键词:谭鑫培江夏武昌

江夏和武昌,历来是一块硬币的两面。

从古至今,武昌和江夏,两个地名曾经相互替换互为归属,所以人们也将大范围的武昌称为“古江夏”。如今,江夏成了武汉的一个区,一个青山绿水夹着“岗垄平原”的农业区。5月江南,阳光尚好,为考察都市农业,我们驱车驶入江夏,蓦然发现通往区委的宽敞街道叫“谭鑫培路”,在主城区与汤逊湖的连接处,还有一个占地3000亩的谭鑫培公园。打问之下才知道,江夏是“伶界大王”谭鑫培的故园和出生地。

谭鑫培生活在京剧从发轫走向成熟的时期,当时徽调、汉调、昆曲、梆子、罗罗腔等争相竞妍,名家辈出。谭鑫培年轻时“倒了仓”,嗓音条件并不是很好,但他集诸家之长,广收博采,为我所用,在一派“黄钟大吕的直腔直调”中独树一帜,形成自家“云遮月”的演唱风格,终成一代宗师,成了京剧界最大的腕儿。就像大相扑冠军的头衔往往不属于身材最高、吨位最重的那个人一样,很多行当的翘楚,并不是最具天赋异禀的人。

一个人如此,一个地方也一样。最能吸金的财富聚集地,也许就是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譬如温州。在中国的版图上,温州只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地方,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改革开放前,交通不畅(三面环水、背靠大山),若想走出去只有死(水)路一条(温州方言中“水”“死”同音)。恶劣的自然环境,逼着温州人搏命求生。即使在“割尾巴”的年代,温州人也会拿出自家仅有的一点米,做成米花糖,悄悄走村串巷去倒腾点小买卖。没钱?可以拿米换。没米?可以拿鸡毛换。不管费多少周折,“中国的犹太人”也要把生意做成。就凭着这股劲头,诞生了一大批“鞋王”、“笔王”、“锁王”,成就了“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做出了17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50多个中国名牌产品和100多个国家免检产品。

古人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也就是说,事物都是可以转换的,有和无,贫和富,强和弱,都没有一成不变。

从武汉转到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通城县采访,这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七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过去说通城资源禀赋有限,现在这里的人们却不这么看。全县50万人口,常年在外经商打工的人不下10万。20多年打拼,外出人员有的成了身价千万、上亿的老板,有的练就了一身本事,当上了大企业的高管、大区代理。近年,通城利用在外同乡会、商会的关系,发力实施“回归创业”工程,引导外出人员返乡担任村主职干部。眼下,全县一半以上村干部,20%村支书和村主任由返乡人员担任。

县委副书记刘明灯介绍说,到去年底,外出人员累计回归8500人,带回项目1700多个,资金超过100亿元,占全县招商引资项目90%以上,创造了全县55%的税收。回归人员年纪轻、学历高、见识多、水土服、人脉广,在回乡兴业的同时,也带回了投资理财、生育和教育的新观念。

我插话说,通城的情况让我联想到改革开放之初的华侨,俄国报纸曾评论说,中国发展这么快,得益于一支庞大的海外华人华侨群体。刘明灯笑笑说,至少有一点与华侨不不同,回归人员在外创业过程中求过人,知道办事的艰难,现在他们当上村干部,服务意识特别强,带来了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

猜你喜欢
谭鑫培江夏武昌
谭鑫培的“妙招”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21年总目次
武昌理工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王亚南与武昌中华大学
谭鑫培的“妙招”
夜登武昌封建亭(外二首)
谭鑫培带头起哄
谭鑫培带头起哄
给你一个橙子好不好?
童迷黑白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