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孝文化研究

2017-12-19 09:50胡秀燕胡超
大观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孝文化

胡秀燕+胡超

摘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使家庭和睦、使社会和谐。在中国,“孝”不仅仅体现在对老人生前的奉养、关爱、尊重,也体现在对老人逝世后的丧葬仪式中。本文笔者将以自身所在家乡湖北通城县为例,谈孝文化在湖北通城丧葬习俗中的体现。

关键词:通城;丧葬习俗;孝文化

引言:古人讲究“入土为安”,讲究“披麻戴孝”,丧葬习俗和孝文化都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开始就有机结合在一起。古人认为“送终”是极其重要的孝的体现。《中庸·朱注第十九章》记载:“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古人在丧葬中体现的“孝”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认为事死如事生,认为老人死是通往了另一个生的地方;一个是认为事亡如事存,亡人并没有死去,还有感知和需求。

通城丧葬习俗的具体流程:

一、前期准备

(一)在逝者生前准备寿材、壽衣、奠祭的黑白照片。

(二)在逝者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逝者的亲属准备葬礼需要的白布、毛巾、吃食,香烛、鞭炮。

二、丧葬开始

(一)咽气。老人最后咽气讲究“落气”,只有落了气才算真正过世。而老人如果生前有心愿未了,一般是没有见到子女后代最后一面,就会“落不了气”。所以在老人咽气的最后时刻,都是要求孝子孝女孝孙陪伴的,这是送终。

(二)报丧、抹尸入殓。报丧一般由孝子通知死者各个亲人朋友街坊领居。抹尸入殓是指死者的女性后代趁死者尚未僵硬给遗体进行清洗,休整遗容,换寿衣,脸上盖上手帕毛巾。

(三)停床、设灵堂。死者的遗体休整完之后就会从床上放到拆卸下来的门板上,移到堂屋正中央,供后人吊唁瞻仰。现在葬礼中用门板的比较少了,冬天就直接放在棺材里头,不合盖,夏天就放在透明冰棺里头。灵堂一般设在孝子家的堂屋里头或者正屋中央,以示庄重。

(四)亲朋邻里吊唁,孝子孝女披麻戴孝哭丧。孝子披麻戴孝头上带草绳,五服之内身披白布。在丧礼期间,孝子孝女都是跪在灵堂上,吊唁的人一批一批的来,孝子孝女带着吊唁的人一起鞠躬跪拜。

三、葬礼高潮

(一)起水。孝子手捧逝者灵位从灵堂走到死者生前的活动范围,一般是娘家舅家,找一口老井,搭台做法,取水,带回灵堂。

(二)唱夜歌。丧礼是三天三夜,第一第二夜会有和尚道士一起唱夜歌,唱着往生经文,唱着“目连救母”等关于“孝”的内容。

(三)接亡。接亡是整个葬礼高潮中的高潮。一般在最后一夜进行“接亡”仪式。丧礼“守夜”都是挑大而平的场地,一般是晒谷场(通城稻谷是主要作物,到处都是晒谷场,场地情况很理想)。“接亡”时,用四张高桌子摆在正四角,正中间放一张桌子。每张桌子上摆放一把高脚木椅。一张大布(没有布就用油布代替)穿过凳脚绑在四张桌子的桌脚上。道士拿着“法器”围着四张外角的桌子念词绕。道士做道场唱“目莲寻母”“赴地狱”帮助孝子家人寻找亡灵。然后把死者的衣服扎成一个把,用火点燃挥舞。道士领着孝子及家人围着桌子走,边走边唱。然后孝子家人跪地,道士陈述地狱情形,同时讨要“进地狱”的路费,鞋子的磨损费。家人付钱之后,道士把大白布取下,将灵牌放在布上,两个孝子牵着白布两边,同时一手拿一只蜡烛,往灵堂走,绕着棺木走一圈。

四、葬礼结束

(一)上山。上山就是封棺入土。丧夫由村里的男丁轮流承担,一般是四个或者八个男丁抬棺上山,一般的坟墓早就已经挖好,只等入棺。长子埋第一掊土,招魂幡插在坟头。

(二)烧灵屋。灵屋是由竹子扎然后糊彩纸的。灵屋加上种种纸做的生活用品,如电视机脸盆毛巾等用品加上草纸钱逝者的生前的衣服物品一起点火烧了。

(三)烧包袱。这个包袱是由孝子孝女用白纸包用钱印子打过的草纸钱,正面中间写“故先考××收”,右下方写“孝子/女/孙/孙媳/外孙……”,左下方写“公元××年××月××日化”。包袱在头七、三七、五七、七七,以及七月七时都会焚烧。

这些丧葬习俗有丰富的含义,同时也承担了相当大的社会功能,寄托了生者对死者的留念和祝愿。

第一,表达对逝者深切的怀念。接亡、唱夜歌,都是召唤逝者回来。起水走逝者走过的道路,既是为了找回逝者魂魄,也是“旧地重游”,缅怀逝者。招魂是为了找回逝者的魂魄让其投胎,也是为了再见逝者。头七、三七、五七的祭祀是对逝者的依依不舍,表达了真挚的怀念。

第二,表达对逝者美好的愿望。人们认为人的肉体和精神是相互独立的,人死如灯灭,但是精神还会存在,形成魂魄。引路投胎、烧纸钱、烧灵屋、摆饭,是为了让逝者的魂魄早日投胎,吃饱穿暖过得舒适。想象逝者在阴间也能像阳间一样享受生活。同时,在葬礼时对逝者的尊重和祈祷,也是为了让逝者保佑生者的平安顺遂。

第三,表达对亲人逝世的悲痛。对逝者逝世的悲痛既是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孝的体现。无处不悲痛,无人不悲痛。哭丧一直贯穿整个葬礼始终。从逝者咽气到上山,甚至于后来的头七三七五七的怀念,都会引发悲痛的情感。都会让后人想起长者的慈爱而痛哭。

第四,表达了对生命本身的思考。这一观念从根本上是认为死者尚存,尚有感知。所以在要化妆、要摆饭、要烧包袱、烧灵屋。接亡即是招魂,招魂幡还有起水,接亡,以及和尚道士的唱喝都是招引魂魄回来,指引道路顺利投胎。人们都认为人有来世,逝后有魂魄,如果不加以引导会飘散在世间。这表达的是人们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崇敬,对生命起源的思考和人生命价值的思考。

当然,通城传统丧葬习俗存在一些封建迷信的因素,其中很多习俗和做法在现代人看来是不能理解的的,大肆的葬礼操办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土葬对土地植被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同时也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但是丧葬习俗中关于灵魂投胎循环的观念,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表达出了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逝者的尊敬,生者对逝者的“孝”。葬礼的举办对孝子贤孙来说是一个情感的寄托,是一个情感补偿的方式。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死者为大”,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葬礼的举办既是“孝”文化体现,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贯彻。

【参考文献】

[1]龙江.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6).

[2]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孝文化
慎终追远
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孝文化渗透研究
浅析孝文化的当代价值
近30年来宋代“孝文化”研究综述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
以孝文化促进国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浅析土家族摆手舞的“孝文化”土壤
浅析中西孝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传统文化视角下把握 “孝文化” 概念
孝文化与现代法律融合的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