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晓敏
[摘要]莆田市荔城区从现代城市发展趋势和自身区情实际出发,将“文化荔城”建设作为本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荔城区的特色文化、新兴文化、遗址文化、公共文化提升城区竞争力为切入点,阐述了实现这一理想图景的思路。
[关键词]“文化荔城”建设思路
莆田市荔城区结合市情区情实际,将“文化荔城”建设作为自己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角度对城区进行整体研究和规划。“文化荔城”将是一种全新的城区形态,也是一种全新的城区发展模式。
首先,以特色文化提升荔城竞争力。荔城区是莆田市的老县新区,有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原文化底蕴厚重,但荔城区要提升城区竞争力还需将城区形象塑造与传统文化、荔城精神相融合,形成本区的特色文化品牌。其一,传承传统文化。如,民间绘画,荔城区的民间绘画艺术,承传了原莆田县丰厚的艺术底蕴,以风格独特、技艺高超而著称。西天尾镇南少林画院的民间绘画基地应以南少林画院为主要载体,实施民间绘画人才培训和绘画艺术作品生产规划,与南少林旅游文化互为唱和,把民间绘画艺术从应用理论上形成体系,成为民间美术的一大精神宝库。再如,莆仙戏,荔城区莆仙戏历史悠久,区内瑞云祖庙是莆仙戏的发源地,目前设有戏剧研究基地,现有保存戏曲牌和剧目五千多个,曲目二千个。改革开放后,莆仙戏民间艺术创作繁荣,演出活动活跃,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大,但现在不少年轻人的对传统的剧目缺乏兴趣,再加上莆仙戏方言的局限性,要使莆仙戏真正被大众所喜闻乐见,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还需有更深层次的探索创新。其二,践行荔城精神。以“团结、奉献、创新、卓越”表述的荔城精神,它从莆田县的历史走来,从莆田城市发展中来,从无数先辈、创新、包容、厚德的行为、活动和实践中来,它是莆田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莆田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荔城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为全区人民打造先进文化之区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其次,以新兴文化提升荔城区创造力。本着文化活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理念,促进文化产业服务于城区经济发展,荔城区应根据区情实际和原有产业基础,发挥民间文化资源积淀深厚及金银珠宝加工等工艺美术产业不断壮大的优势,以小分队直销式招商为主,结合省、市招商活动,采取灵活措施,有针对性进行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招商推介,同时大力实施民资“回归工程”,加强与省外商会、外市在莆商会等组织的联络,激发民营企业回家乡投资的热情,然后再将驻区企业文化、传统工业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应用于城区建设和发展之中,以文化树形象,以文化促发展。
第三,以遗址文化提升城区影响力。荔城区秉承原莆田县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本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闻名遐迩的南少林寺、规划建设中的壶公山省级森林公园、人流、物流集聚的步行街,风光秀丽的延寿溪荔枝林带,形成了“一寺一山一街一溪”的旖旎景色,同时,区内还有三清殿、古谯楼、真武坛、九华叠翠、紫霄怪石、谷城梅雪、天马晴岚等著名景点。全区现保存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文物点8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湄洲岛妈祖祖庙、木兰陂、三清殿、释迦文佛塔、天中万寿塔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市级103处(原41处),县(区)文物保护单位167处,这些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类别分有:古遗址、古窑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窟寺、古石坊、古石刻、古壁画、革命文物、革命遗址、革命旧址、革命旧居、革命纪念建筑物、瓷塑、近代代表性建筑以及古树木等,我们要严格遵照文物保护的要求,对现存的遗址、建筑、文物进行妥善的保护,并使之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第四,以公共文化提升荔城和谐力。“文化荔城”需要发展城区的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应扩大公共文化覆盖面,整合利用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建立文化圈,开展文化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使更多的群众能够享受到文化的熏陶,拓展群众文化活动平台,为群众提供日常交往的场所,鼓励城市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与实现顺畅交流。具体为,通过常态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品牌文化活动的开展,充分挖掘辖区内丰富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荔城区获得了《惠洋十音》、《九鲤灯舞》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妈祖信俗》、《黄石澄瀛高跷》等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红桔塔》、《板鼓咚》、《砂花技艺》等1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另,还有1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生态村3个。利用村居原有的官庙、祠堂,弃糟取精,因地制宜开展群众喜闻乐见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居民群众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同时,加强对区文化馆和区图书馆的管理和利用工作,督促文化主管部门发挥文明单位的辐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