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江 嘉嘉
一方枇杷业,满眼辛酸泪。
董道清成功了,而“大难不死”、
“一根筋”也成为当地的一段佳话。
每年5月,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贸易一条街车来人往,甚为热闹。
这段时间,董道清也必然赶到这里,看看当年枇杷上市的价格。在枇杷短短20天左右的收购期中,董道清至少要收购400万公斤枇杷。
仁寿县的枇杷是董道清财富的保证,他把当地的枇杷加工成饮料,现在,他不仅是仁寿县的创业典型,更是眉山市招商引资的成功企业家。可是董道清说到自己的这段经历时,却说出了一句让人意外的话。
“肯定后悔吧,但还是要把企业做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
当看似成功的企业与“后悔”二字相遇后,这背后又是怎样的一段故事呢?
被招商
董道清,仁寿人,大学时学的医药专业,毕业后和几个伙伴一起在成都创办了医药公司,10多年在医药行业的打拼,他赚下了千万元的资产。
2006年,医药公司准备上市,董道清占有公司30%的股份,所有人都对公司上市充满了期待。
然而,就在2006年春节刚过的一天,董道清接到了家乡领导打来的一个电话,家乡领导想让他依托仁寿的枇杷做点事情。
对于家乡的枇杷,董道清是知道的。仁寿县的文宫镇被誉为“中国枇杷之乡”,20世纪80年代调整农业结构,全县都种上了枇杷,每年种植量有20万亩之多。
在医药公司时,董道清跟枇杷多多少少打过点交道,他知道枇杷有药用价值,但自己回县里又能做什么呢?他婉言拒绝了家乡领导的好意。
而当时的眉山,各地都在招商引资,仁寿县的领导根本就没有放弃董道清。在此后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动用了所有和董道清有关的领导、亲戚,纷纷来劝董道清回乡创业。
“效益是第二位的,主要是要回报社会,回报父老乡亲,在家乡做出一点成绩来。”很多人对董道清如此劝道。
为此,县里还给出了很多优惠的条件。 贴息、科研批贷……家乡的领导甚至为他勾画出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董道清开始有一点动心了,尽管医药公司生意也很好,但如果能够做一个自己的实体企业,对他来说,是一直以来追求的梦想。
尤见果农心儿酸
在连续被找了3个月以后,董道清第一次松口说回仁寿去看一看。
2006年5月,仁寿枇杷上市的季节,董道清对家乡的枇杷第一次有了苦涩的感觉。
“五六十岁的老大爷对我说枇杷卖不动,大太阳下,果农们汗水两边流,又没吃饭,那种景象看了确实非常心酸。”董道清回忆道。
枇杷保存期很短,成熟期又集中,品相好的枇杷还能卖个好价钱,而那些品相不太好的枇杷,果农们就犯难了。
“小果烂到地里边,就拿来喂猪、喂鸡、喂兔。”村民表示。
尽管家乡领导想尽了各种招数,枇杷节连续开了几年,但收效甚微,故此想让董道清帮忙解决的正是卖果难的问题。
“卖不掉的枇杷那么多,能不能做成饮料?”董道清突然想到这个办法。
在他看来,如果拿枇杷做成饮料,依托仁寿县,原料不愁、价格也不高。多年从事医药行业,他觉得工艺也不会太难。
从成都到仁寿的这条路,他曾经走过很多遍,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一次回乡之行,竟从此把他逼上了一条人生的独木桥。
毅然回乡创业
从家乡考察回来之后,董道清做了一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决定:卖掉眼看就要上市的医药公司的原始股份。
他的决定遭到了成都同事、同学、家人的围攻——枇杷饮料在国内根本没有解决的技术。之后,这个想法搁置了一年。2006年5月,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董道清回到了仁寿,顶着家人、同事和朋友们的骂声,他毅然地办起了枇杷汁饮料生产企业。
“当时想不通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董道清的同事表示。
“不要太冲动了,否则一去不复返。”这是 董道清记忆最深刻的朋友的劝导。
而此时的董道清,心里在酝酿一个他自认为是完美的计划。仁寿县每年品相不好的枇杷能占到整个产量的15%,卖鲜果有问题,但却是加工饮料的好选择,而当时的市面上还没有枇杷饮料,如果把它加工出来,不仅自己有一个经济实体,也不愧对家乡人的期待,还可以为家乡父老做点事情。这个看似一举三得的计划,使得他认为只要卖掉部分股票,就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
说干就干,董道清和地方政府都对即将要建的工厂信心满满。他瞒着妻子,卖掉了20%股份,拿着3000万元回到家乡,在家乡领导的支持下, 2007年元月,工厂建成并投产。董道清从德国进口了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很快调试完毕,就等着来年枇杷成熟的时候大干一场。
董道清 “一根筋”的外号也应运而生。
噩梦开始了
然而,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他的预料。
2007年的春天,眉山的枇杷熟了,董道清一下子收购了上千吨的枇杷。
他本以为,从这一天开始,迎接自己的将是一个新的事业,却没有想到,一个恶梦才刚刚开始。
2007年春节过后,董道清开始生产枇杷饮料。
一筐筐新鲜的枇杷从生产线拉进去,在生产线的另一端,出来的却是一桶桶的黑水,这打碎了董道清所有的计划。为什么会这样?董道清百思不得其解。
“枇杷汁鲜汁饮料技术要求非常尖端。”董道清介绍说,枇杷汁最大的问题,就是生产出来会变黑,常温保鲜是最大难题。
就是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董道清很长的时间,为此他差点儿阴沟里翻船。他做实验留下了很多瓶子,每一个瓶子,放置的时间都不一样,采用的工艺也不尽相同,他几乎试遍了所有可以想到的办法。
技术难关迟迟不破,带回的3000万元已经用完了。2007年,董道清决定,卖掉医药公司最后10%的股份。
其他股东极力挽留,但董道清已经决定了。“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不卖掉股份怎么行。”
执着与绝境
从此,一根筋的董道清彻底脱离了注定会带给他丰厚回报的医药公司,将所有的宝都押在了没有把握的枇杷饮料身上。
他又开始了不断的尝试。然而,难题该如何解决,董道清自己心里也没有底,很多人纷纷选择了离开。
“毕竟这些东西我们辛辛苦苦做出来,然后倒了,倒了做,做了倒。一次两次还行,一年到头天天这样,肯定心里边感觉不舒服。”工厂副厂长冷曜君表示。
试验还要做,工厂开一天就是损失一天,但董道清仍然偏执地坚持着。此时,资金缺口成了摆在他面前的难题,在卖掉三处房产仍然无济于事后,他开始四处借钱。
“很多时候请朋友喝茶,都不好开口,结果喝了一顿茶就走了。”董道清说。
但是,钱还是要借:果农们等着要枇杷钱,工人们等着发工资。董道清硬着头皮前前后后加起来一共借了1000多万元。
这样的状况又持续了两年,家乡领导都觉得没有希望了。
2010年,是董道清回乡投资的第四年。 四年间,他赔光了所有的积蓄,甚至负债千万元。5月的眉山已经能够感受到夏天的气息了,董道清却觉得他的冬天要来了。就在最艰难的时候,他接到了一个电话,这让他感到了命运的捉弄。
打电话的正是原来医药公司一起创业的伙伴,医药公司在2010年顺利上市,大家在庆功祝的酒宴上想起了他。
“如果他不走的话,那么这其中的3亿元是他的。” 董道清的合伙人吴宇表示。
“ 那种心情无法再讲了,很心酸,”董道清道。彼时这些合伙人集体在国外度假,如果当初没有卖掉股份回乡投资,董道清想必也在此列。
为此,妻子和他吵了整整一个月。
转机
曾经是唾手可得的财富,眼前却是屡试屡败的实验。
然而,既然选择了这一事业,就必须把它做出来,还要做出特色!于是,他从成都带了一帮尖子队伍,开始进行技术攻关。
就在董道清即将崩溃的时候,转机在四年后姗姗来迟。
2008年5月,是董道清创立该企业以来第一次露出笑脸。经过艰辛地努力,浪费了一车又一车的枇杷,终于实现了常温保鲜和自动剥皮的技术创新。
那天晚上,他带着10多个人的科研队伍吃了一顿火锅,那是他回乡投资后第一次有心情请大家吃饭,他至今都记得当时的情景。“我喝醉了,很高兴,至少辛苦了那么多年,觉得什么都值了。”
然而,还未从喜悦中走出,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形出现了:放到市场去的产品不久就被大量地退回了——果汁出现分层和大量沉淀物。
原来,枇杷饮料没有被同行们看好的另一个技术难题,就是枇杷果汁最容易分层,产生沉淀物。乍一看,还以为是变质,经销商们纷纷退货。仅此一事,就让他一次亏损了上千万元。而此时,亲人朋友们的骂声不仅没有停止,甚至压力更大。后又因厂房建设问题,陷入内外交困的舆论声中。
谈及此,董道清表示,当时的压力根本用言语无法形容。
此时,一根筋的董道清知道,现在放弃,损失的不仅仅是几千万元的投资,而是他和大量枇杷果农的共同利益。想到这里,他再次打起了精神。
2009年的4月,董道清的努力终于成功了——他不仅解决了常温保鲜问题,果汁也不再分层、不再出现大量沉淀物。
用真诚打开市场
技术难题攻克了,但前面的路依然不明朗。饮料行业竞争激烈,想让经销商接受自己的产品,根本就没有董道清想得那样简单。
从文宫镇通向成都的路,董道清每天开着车载着货,经常是希望而去,失望而归。由于他的不善言辞,本来去说服别人的董道清,却被别人说得没有言词了。
在哑口无言的时候,他只能在客户面前一罐又一罐地喝自己带去的枇杷饮料。无奈之下,董道清先不收货款,让经销商们试着卖一卖。他的真诚打动了对方,开始有人愿意代理他的产品,市场逐步打开,很多地方开始传来了好消息。
而更让他骄傲的是,到2010年,他生产的枇杷果汁饮料从产品品质、企业品牌都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弃位重组三人行
在2010年年底,企业实现了3000多万元的销售业绩。在掌握了最核心技术、同时拥有最好的原料种植基地的情况下,董道清认为企业要稳步发展,更要快速发展,这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注入。为此,他主动提出“不当董事长、不控股”的条件,并开始寻找合伙人。
2010年12月,在一位叔辈亲戚的生日宴会上,董道清认识了李志高(现为该企业董事长)、蔡俊华(现为该企业执行董事)。宴会上,他总忘不了送枇杷饮料给大家喝。包括李志高、蔡俊华在内的所有喝过枇杷饮料的人,都无不赞叹。
董道清的真诚与执着、还有产品的口感和质量,赢得了两位股东的认可。几乎二人当时就认定了这个项目是值得投资的。
2011年4月3日,他们三个股东正式签下重组协议。
“是该松口气了。”董道清说,重组后,企业的资金充足了,产能也迅速提高。董道清自己也没有想到,刚重组不到一年,当年就创下了超亿元的销售业绩。
现在董事会运行正常,并按现代管理制度规范企业。
董道清成功了,带着广大枇杷果农一起走出了这条满载辛酸的共富路。他也重新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谅解,“大难不死”,“一根筋”也成为仁寿企业界中的一段佳话。
(编辑/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