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机制研究

2012-04-29 22:51王珊
科教导刊 2012年22期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学生

王珊

摘要本文从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含义出发,归纳了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一般有涉政类、维权类、校园安全类、民生问题类等四方面,又从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是参与主体、网络媒体是传播载体、失范行为是扩散诱因等特征出发,分析了突发事件的成因,构建“政府、学校以及学生组织”三位一体的联动预警与处理对策,及时与妥善地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降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

1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含义、分类及特征

1.1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含义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并不包括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方面发生的事件,而是特指由某些社会或内部矛盾引发,发生于高校内部或周边,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为表达某种诉求或达到某种目的,而破坏高校正常教学管理秩序,并对外部社会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1.2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分类

1.2.1 涉政类

主要是涉及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事件,以及对现行政策出台和调整引起的事件,如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引起部分高校学生示威游行抗议。2008年部分高校学生因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时受阻,加之家乐福大股东涉嫌资助达赖,而聚集抵制“家乐福”及法国商品。2010年部分高校学生因“钓鱼岛”事件上街游行,声言捍卫钓鱼岛主权和抵制日货。

1.2.2 维权类

主要是高等教育改革涉及学生切身利益问题引起的事件。如2007年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因该校是一所不具备统招资格的民办高职院校而谎称自己是公办本科院校招生,引起学生不满而引起暴动。

1.2.3 校园安全类

主要是涉及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与校园安全的事件,此类事件在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中所占较大比例。如2003年的非典和2009年的甲流,对学校、学生正常教学和生活都带来冲击。2008年上海商学院学生宿舍火灾事件,给学生的生命财产及身心健康带来巨大损失,影响高校正常的管理秩序。2012年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百名学生疑似食物中毒。

1.2.4 民生问题类

随着媒体的曝光,大量的问题浮现在人们的眼前,从食品安全问题到人身安全问题,从住房问题到交通问题,可谓衣食住行面面俱到。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学生往往会对丑恶现象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若相关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则极有可能将其转变成群体性突发事件。如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百余大学生怒拦泔水车。这些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校园的正常秩序和地区稳定。

1.3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

(1)大学生是参与主体。从心理上看,高校学生处于容易激动、容易冲动、群体互动性强的时期;从精神上讲,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的知识逐渐积累,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最易成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受众群和参与群。有关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参与人员调查统计表明,在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学生参与的比例达到了90%以上。

(2)网络媒体是传播载体。我国网民的总数已经达到人口总数的31.8%,平均年龄为35岁,高校大学生成为网民的主体。部分网络媒体在毫无顾忌地“言所欲言”,有的甚至是散布谣言,形成群体性事件的网上策源地,而对于社会焦点或学校焦点等学生关注的问题,广大学生很容易突破地域限制聚集起来而成为引发高校群体突发性事件的导火索。

(3)失范行为是扩散诱因。从社会心理因素来看,部分学生受到集群心理因素的影响,参与人群的情绪相互传染,降低了理性判断能力,加之事件带头人会产生示范作用,在从众心理和去个性化因素的作用下,在突发事件中,学生可能在群体中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减弱了恐惧感,使学生的行为失控,这增加了群体性事件发生以及扩散的可能性。

2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

2.1 社会因素

互联网上信息的传播较快,同时不稳定的因素也是较多,对一些热点问题出现了一些不实的、有害的报道,网络监管部门没有及时发现、封堵和清理,就会造成一些不明真相的学生在互联网上炒作、串联,甚至上街游行。因为收入悬殊、物价上涨、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部分治安问题处理不当或不及时,极易酿成集体性上访、静坐请愿、上街游行、堵塞交通等群体性事件。

2.2 高校因素

近年来一些高校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或者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招生,而与之匹配的后勤管理却一直滞后,校内水、电、暖、住宿、饮食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引发学生不满。有些学院奖励机制、选拔机制。部分学位管理不健全,引发学生不满,没有做到公平公正,学生利益受到损失,不能得到合理解决。学校内配置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学生与商店老板、舍务管理员、图书管理员、施工人员、清洁人员发生摩擦、口角后没能处理得当,导致事态加剧。

2.3 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学生多数处于青年时期,这个时候的人,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不同,脾气秉性比较狂躁,性格偏激,从众心理比较严重。当面临突发状况时,不能沉着应对、理性认识,是一个不平衡的状态。部分学生学习压力大,师生产生矛盾或对管理体系存在不满,贫困生生活拮据,造成心理不满、不平衡,毕业生人数的增多,毕业面临的压力随之加大,一旦未能如愿,就会借机发泄,这些因素都容易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3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对策与建议

3.1 高校设置应急机构,分工问责,加强各部门统筹管理

一是学校要成立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构和学校应急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制。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采取对策,上报有关部门,确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二是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实现校务公开、收费公开、评定和补助公示,创建有效快捷的沟通、诉讼渠道。对学生关注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是通过会议、座谈、讲座、聊天等形式开展深入的、广泛的、经常性的法制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手段,通过正确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四是确保网络、书刊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加强校园网络基础管理和校内上网场所的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机制。

3.2 居安思危,安全预警,发挥学生组织力量

我们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应有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如高度重视运用学生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力、高校NGO(非政府组织或学生群团组织)中党员学生和学生干部对学生的作用力,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等学生骨干的作用,可通过他们了解情况,说明真相,并由他们出面做工作。发挥学生骨干作用,既保证了在沟通中没有代沟,又能够设身处地考虑学生的利益。在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期和发生期,学生组织应及时上报学校相关部门,来解决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实现利用社会的力量解决学校的问题,有助于防止事态蔓延和恶化。

3.3 重视突发事件宣传、做好善后,改进工作

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 最基本的处理原则就是化解矛盾,要以积极的态度控制局面做好后期工作。一是做好善后。这项工作做得不好,又会酝酿出新的事件。因此,要继续做好善后的思想教育工作,尽量消除影响,防止出现反复。二是评估。要继续深入调查,彻底弄清事件的原委,反思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一事件,我们的工作有无不当的地方;反思一下我们处置这一事件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写出调查报告和工作得失总结,为今后工作提供借鉴。三是改进。可以说每一起群体性突发事件都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必须抓住重点,密切关注并真正解决一些影响稳定的重要问题。

[1]叶笃初.党的建设辞典[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2]谢怀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分析与防控[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157.

[3]谭扬芳.高度关注网络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影响[J].红旗文稿,2011(8):49.

[4]佟林.高校群体事件处置机制法制化探析[J].南昌大学,2010(4).

猜你喜欢
群体性突发事件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学生写的话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突发事件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2012年上半年群体性事件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