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管理工程硕士的实践与思考

2012-04-29 22:51于庆东
科教导刊 2012年22期
关键词:工程硕士学位导师

于庆东

摘要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整合校企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双方共赢的必然选择。结合青岛大学近五年来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管理工程硕士的实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联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思路。以便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合格的项目管理人才。

关键词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校企联合双导师制培养

随着项目管理工程硕士(Master of Project Management,简称MPM)专业学位教育的不断发展,具有MPM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越来越多地需要借助企业的力量来支持和帮助MPM教育事业,而企业对高校培养MPM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如何加强校企之间的联合,通过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推动MPM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是摆在高校和企业尤其是高校面前急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青岛大学近五年来校企联合培养MPM的实践,在总结经验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校企联合培养的思路。

1 校企联合培养MPM的必要性

1.1 校企联合培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MPM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项目决策、计划、实施、评估等项目全寿命期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项目管理人才。MPM的培养目标具有明确指向性,即面向企业或工程部门培养MPM。校企联合培养MPM,可以整合企业在工程实践、学校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资源优势,有效保证为MPM培养目标的实现。正因为如此,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明确指出:“对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实行高等学校与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合作培养。”这从原则上规定了包括MPM在内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必须实行校企联合培养。

1.2 校企联合培养可以实现校企双方共赢

对高等学校来说,通过和企业联合培养MPM,既可以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弥补自身条件的不足,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科研经费紧缺、科研与工程实际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对合作企业来说,通过与高等学校合作,既可以提升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素质,缓解企业高层次工程和项目管理人才紧缺的难题,又可以将人才培养同解决企业中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问题相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校企联合培养MPM,有利于整合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实现校和企双方共赢。

1.3 校企联合培养有利于提高的培养质量

包括MPM在内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典型的在职教育,学员都是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边工作、边学习,有的甚至从课程学习到论文开题、答辩都在企业进行。学员上学期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则多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校企双方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学员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学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从而保证MPM的培养质量。

1.4 校企联合培养是各国培养工程硕士的普遍经验

包括MPM在内的工程硕士培养是一种符合企业及工程部门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式。20世纪后半期,由于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工程活动的涉及面拓宽,复杂性与日俱增,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不断涌现,经济竞争使企业对实用型人才产生了旺盛的需求,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开展了“回归工程”,在高等教育中找回工程的灵魂,这样面向工程实践的工程教育在这些国家纷纷展开。至今,这些国家在工程硕士培养方面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便是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类型硕士。

2 我校在校企联合培养MPM方面的实践

青岛大学于2007年获得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当年即开始招收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目前为止,已连续招收5届MPM研究生,合计招生394名,已有146名学员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目前在读的MPM研究生248名。在近五年的MPM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按照教指委、项目管理协作组等的相关要求,在MPM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校企联合培养MPM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2.1 将校企联合培养、学位论文“双导师制”列入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MPM的培养质量,我们在2007年制定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时,就根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提出MPM的培养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MPM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即MPM学员的学位论文由一名学校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共同负责,以求通过校企联合发挥校企外导师各自的优势,为企业培养出合格的高级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人才。

2.2 招生、录取、培养计划等环节吸收企业意见

在每年招生之前,学校组织相关教师走访意向企业,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有时应企业的要求,参与企业生源初选。招生录取工作中,对企业推荐的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录取。培养过程中,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论文研究阶段,要求学员的论文选题一定要来自企业的实践,要有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并且选题要获得企业和学校导师的共同认可。

2.3 校企携手做好教学管理

在教学管理方面,我们注重与企业合作,共同做好教学管理。如果一个企业学员较多且独立开班,一般由企业指定一位有责任心的员工(一般为企业负责教育部门的管理人员或员工)担任班主任,负责的日常教学管理,学校派一位教师予以配合;如果一个企业学员不是很多,则由企业指定一位有责任心的学员担任联系人或班干部,由其负责所在企业学员的与企业、学校的联系,并参与日常教学管理。通过这种方式既强化了学员、企业、学校之间的联系,也便于搞好教学环节的管理。

2.4 积极落实学位论文“双导师制”

MPM学员的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是校企联合培养MPM的重要内容。为满足MPM培养的对企业导师的需要,学校分四批分别在青建集团股份公司、海尔集团、海川建设集团、青岛建筑安装股份公司等十余家企业聘请30余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或高层领导担任MPM校外导师,使MPM校外导师和校内的数量基本维持在1:1左右。在学员选择校内导师的同时,要求学员选择企业导师。企业导师的选择与学校导师一样,也是实行双向选择。

3 校企联合培养MPM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们虽然在校企联合培养MPM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1 学校和企业尤其是企业对校企联合培养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MPM,对学校和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的合作。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校企业双方尤其是企业对联合培养MPM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方面,大多数企业认为培养MPM是学校的事情,企业难以从联合培养中获得益处。同时,由于企业没有把企业导师指导MPM作为工作职责之一(具体表现为企业导师很少从企业获得报酬、指导效果不在绩效考核范围内),多数企业导师都认为个人受聘是非责任的。学校方面,虽然多数学校希望与企业合作,但现有的合作更多是招生方面的合作,而对联合培养(如论文的联合指导)方面合作认识不足。

3.2 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与企业学员要求存在矛盾

在课程设置方面,合作企业及其学员多希望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设置课程,尽量减少基础课与理论课,而学校则必须按照教指委和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的要求设置课程,开设的课程包含了较多的基础课和理论课。在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方面,MPM学员大部分是企业的业务骨干或各层次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他们不仅工作业务繁忙,经常去外地出差,而且多数学员还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过重。而目前MPM授课多采用周末或节假日脱产集中授课,这使得MPM学员的学习时间得不到的保证,影响教学效果。

3.3 “双导师制”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MPM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充分反映了MPM教育需要有工程意识和实践的特色。一般来说,学校导师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但缺乏工程实践和对学员所在单位情况的了解。企业导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对本单位及学员情况的了解,但在指导研究生和科研经验方面相对不足。因此,校企导师共同指导MPM学员的学位论文,有利于发挥双导师的优势,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但从目前情况看,“双导师”制未真正落到实处,双导师合作指导学位论文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1)虽然多数MPM学员都有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但论文的指导实际上主要由学校导师负责,以至于有学员和导师认为企业导师仅仅也就挂个名、签个字而已,企业导师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2)校企导师之间以及学员与校企导师之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位论文的联合指导效果。(3)校企业导师之间的协调有时也会出现问题,以至于学校导师相对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经验和企业导师相对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不能互补,影响到学位论文的指导质量。

4 完善校企联合培养MPM的思考

校企联合培养MPM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要完善校企联合培养MPM,必须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学员、导师等各MPM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遵循MPM教育教学规律,考虑MPM教育教学特点,从各方面综合考虑,全面推进。

4.1 强化校企联合培养意识

企业和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联合培养MPM是一场对双方互惠、互利、双赢的合作。作为学校,不应该把校企联合培养MPM视为可有可无的事情。学校应从办学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和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作为企业,不应将联合培养MPM看作是协助校方单方面的任务,是企业的分外事,而应把合作培养看作是让教育解决企业发展之所需、让教育为企业服务的题中之义。

4.2 建立生源的“企业推荐”制度

选拔优秀生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保证。目前,我校和大多数学校一样,在MPM招生过程中采用二段制考试方式选拔学员。尽管在企业推荐和参与选拔方面有所尝试,但总体来说,企业在招生和生源选拔方面参与度不大。众所周知,在我国的大中型企业聚集着一大批大学毕业生, 他们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和管理经验,但面对科技的发展和企业的竞争,他们迫切需要进行知识的更新。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MPM生源的“企业推荐”制度,不仅可以为学校提供高质量的MPM生源,也可以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此需要学校做好与企业的沟通工作,争取企业的支持。具体可由企业做好学员推荐、初选工作,学校负责做好GCT考前辅导,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做好专业综合测试。校企共同把关,保障MPM生源质量。

4.3 逐步推进“订单式 ”培养

订单式培养模式,即企业与学校携手合作,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提供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结合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学生带着企业的课题开展研究,完成学位论文。从一些学校的实践经验来看,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最能体现MPM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实现了校、企、生三方共赢。

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在保证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生产、科研和管理任务、企业人才培养目标等要求,灵活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2)根据企业生产和学员的特点实施灵活机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必要时,可以建立面向MPM培养的网络教育支撑平台,满足不能参加面授学员的学习要求。(3)提倡根据学员和课程特点灵活采用案例式、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4.4 完善学位论文的“双导师制”

完善学位论文的“双导师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进一步调动校企导师和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应为学员创造一种变“企业要我学”为“我为企业学”的条件,应为企业导师创造一种变“学生找我”为“我找学生”的氛围,学校也应为学校导师走进企业、企业导师走进学校创造更多的机会。企业和学校可各自对自己所属的导师制定相应考核和激励办法。企业还可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为企业导师减轻其他工作负担,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完成导师的职责。(2)加强校企导师、学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学校导师要经常到企业去,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及企业要解决的问题。学校要经常邀请企业导师来学校为MPM学员开设讲座,适时举办有校企导师和学员参加的各种联谊活动等。(3)明确校企导师的权责。学校与企业应签定合作培养协议书,明确培养过程中双方的责、权、利。在论文指导方面,学校导师侧重负责论文的学术水平、学术规范和写作质量的把关等,企业导师侧重论文的实践环节和技术水平把好应用关。

4.5 完善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

MPM学员主要来自企业、培养是进校不离岗、论文选题来自企业、学习和论文期间均在企业工作,这些特点决定了由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教学管理对保障MPM的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建立校企双方共同参加的MPM教育指导委员会、组建校企联合培养指导小组、在企业指定班主任或联系人等方式,形成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共同做好MPM的教学管理工作,保障MPM的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学位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四位一体”动态培养模式的构建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V eraW an g
导师榜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爱情导师
“工士学位”不只是一纸文凭
基于校企联合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