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机关作风建设的先决条件

2012-04-29 21:09:00许煌辉李庆惠
农民致富之友 2012年22期
关键词:机关作风行为主体群众

许煌辉 李庆惠

[摘要]政治文化是历史和现实的衍合物,一旦形成就对政府的机关作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良好的机关作风必先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政治文化建设是机关作风建设的前提、基础和保障。

[关键词]前提基础保障

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成员,在长期政治生活和实践中所形成的,有关国家的政治理论取向以及政治心理倾向的统一体。政治文化作为政治系统的灵魂要素,对政治系统的政治行为主体具有巨大影响力,成为机关作风建设的先决条件。本文拟就和谐政治文化构建是机关作风建设的先决条件谈几点认识。

一、构建和谐政治文化是机关作风建设的前提

政治文化作为内化于心的政治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必然深刻、稳定、持久地指导政治行为主体的行为活动。有了这一指导,政治行为主体在参与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的动机、目的、态度和倾向不可避免的带有所处的政治文化的印记,同时政治行为主体则把政治文化的印记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与不同阶层、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相结合,支配政治行为主体的行动。也就是说,由于政治文化是构成政治系统中的成员的内在心理倾向和主观意识(思想),因而他们所接受和所具备的政治文化往往对他们的政治行为起着决定作用,且通过机关作风呈现出来。机关作风就其内容来讲,大体包括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思想作风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要求既是政治文化对机关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党的思想作风的基本点和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取得的成就的基本点。坚持了这一思想要求,我们的党才能大胆创新,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有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伟大成就。坚持这一思想我们的政府就能在统一思想中凝聚智慧和力量,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用发展与创新精神解决社会管理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坚持这一思想,政府的机关作风才能更好实现我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果违背了这一要求我们的党和政府就会脱离中国实际,脱离人民群众,导致决策失误,给人民的事业、党的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当前所倡导的机关作风建设必须坚持这一要求,将该思想、价值观内化到广大机关干部的思想作风当中,促成思想作风融化于政治文化之中。

政治文化不仅影响着思想作风,而且影响着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积极、和谐的政治文化可以促进政治主体以正确的政治行为方式对待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变革,以实际行动推进社会政治制度变革;反之,消极、落后的政治文化则会使政治主体固守落后的政治行为方式,并以固有、落后的行为方式抵制体制的创新与制度的变革,把改革过程中过渡性政策制度化,阻碍社会变革的顺利进行,阻碍社会进步。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方式正确与否决定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受到政治文化的影响与制约,积极、和谐的政治文化与之相适应的是良好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消极、落后的政治文化则导致落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的产生。此况说明了政治文化建设是机关作风建设的前提。因而在机关作风建设当中需以建构良好的政治文化为先决因素,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确立保证这个先决条件的形成与推进。同时促进政治文化与思想作风、组织作风、生活作风紧密结合,以促使机关工作人员政治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促其养成集体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自主意识、公共人格等现代政治素养,使机关工作人员按照政治文化构建要求,切实履行职责,争当人民的公仆,从根本上提升机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机关整体形象,达到机关规范运转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使机关作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二、构建和谐政治文化是机关作风建设的基础

和谐的政治文化形成与发展必然要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机关作风,是政治文化与机关作风建设目的一致性的客观要求。政治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专政,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益不受侵犯。而当前机关作风建设的目的是实现执政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通过规范政府及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进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政治文化从政治理论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益,机关作风从实践执行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由此可见构建和谐政治文化与机关作风建设两者的最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充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离开了理论基础实践就偏离方向,偏离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政治文化的基础性作用,机关作风建设就难以实践与执行。

和谐的政治文化形成和发展必然要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机关作风,是政治文化与机关作风建设的标准一致性的客观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政治文化是否和谐的最重要的标准在于“以人为本”思想是否确立。当前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消除旧的“官本位”文化,确立“以人为本”的政治文化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构建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格、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给人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形成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权力基础得到保障,有了这个保障才能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政府各项工作得以有效开展。各项工作的开展必须以良好的机关作风为前提,衡量机关作风好坏的根本标准便是人民群众满意与否。坚持和提高人民满意度的评判标准,要求我们在机关作风建设中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但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而且是我们党和政府一切工作成败的关键。按照这一根本要求,在机关作风建设中需注重改善民生、维护民权、促进民安,推出更加符合民意的务实举措;坚持以人民满意为评判标准,就要把评判权、监督权真正交给人民群众,形成机关作风建设的强大动力。一种政治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即人民支持不支持、拥护不拥护、认同不认同。人民群众评判政治文化存在与发展是从这种政治文化条件下的政府机关的运行及发挥的功能中加以衡量,在具体衡量中是对机关作风的表现加以分析。得出是人民的政府和人民的公仆,还是官僚机构和官僚主义者的结论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政府的公信力。然而,现实的机关作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广大机关干部对和谐政治文化的认识还未到位所带来的问题。突出体现为:滥用职权,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个人谋私的工具;行政办事扯皮推诿,人民群众许多急需解决而又不难解决的问题长期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日常工作中远离基层脱离群众,未真正做好察民生、接地气;干部队伍纪律松懈,具体行政行为重人情、轻原则、有章不循、有据不依。究其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政治主体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此,在机关作风建设中应贯彻和谐政治文化“以人为本”思想,以是否为人民群众所支持、满意、认同为标尺,使广大机关干部在工作中,心贴心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急群众所急、所需。做到心系百姓,切实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与使命,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胸怀发展、心系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围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集中、最迫切、最需要的问题,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从而建设一个让人民满意的机关作风。

综上分析说明和谐政治文化的构建和良好的机关作风建设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它们存在的目的和构建的要求是一致的。良好的机关作风是和谐政治文化的外在体现,而和谐的政治文化则可对机关作风建设成效检验提供直接参照、评价标准,是机关作风建设是否正在得以落实、取得成效的基础。

三、构建和谐政治文化是机关作风建设的保障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凡符合政治发展规律,代表政治发展方向,对政治活动的开展起极大的推动作用。一定政治行为(活动)的开展与落实有赖于人民群众对其存在的政治文化的认可程度,有赖于政治行为主体对其存在政治文化的认可程度。一个为成员所认同、符合公众对社会既定的政治理想、政治目标、政治价值取向的和谐政治文化则有助于全体成员统一认识,满怀激情的投入到活动中来,进而保障机关作风建设的顺利实施。首先,建立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政治文化。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要求包含两个要义,第一是参与主体的广泛性,这要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承认人民在国家权力中的主体地位,但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够直接对于国家事务进行管理和决策,它强调的是在宪法规定下精神健全的成年人以及不在服刑期间的人享有参政的权利,通过采用代议制的选举制度,实现一种间接的民主,使得绝大多数人民群众能够参加到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国家事务执行之中。二是人民群众在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上需有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为依托。在具体的操作中应坚持公民参与以有序为前提,督政以认同为基础,维权以守法为要旨,纷争以节制为条件,批评以宽容为原则。从而使人民群众在处理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上会倾向于寻求偏向集体主义的平衡点,营造一种以公民参与型为主导的复合政治文化。有了这一政治文化,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具有可能性,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还需要作风建设提供平台。即让人民群众对政府行为充分享有知情权,对政治主体的活动行使监督权,从而促使机关作风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变。其次建立机关政治行为主体求真、务实、清廉、高效的政治文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求:一是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这要求作为政策的设计或决策者在做出重大决策前,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必须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科学性、可行性研究论证。在决策的过程中坚持民主化、公开化的原则,对事关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决策,应通过请教专家、法律顾问咨询,群众座谈会,广泛征求社会团体、群众意见,群策群力。同时建立决策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对因违反决策程序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二是建立依法行政的执行机制。依法行政促使政治行为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防止不当行政、违法行政,从而把政府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依法执政的实施,要求党和政府在执政的过程中遵循法律至上的原则,通过制定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完善立法使政府的各项活动都受到法律的制约。坚决抵制那种个人的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行为,使得整个机关活动处于一种公开透明的状态,从制度的源头避免贪污腐败等违法渎职的发生,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和谐。政府依法执政落实到机关作风建设上就是要完善管人、管权、管钱、管事、管地的制度体系,通过体制和机制的不断自我完善,营造出一个依法行政、为民执政真抓实干、重行务实的良好机关作风氛围,从制度建设的层面上保障机关作风建设落到实处。三是全体机关工作人员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其一解放思想、牢记使命,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其二,在自己的岗位上大展才智,释放出自己的最大能量,以追求一流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用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最好的业绩,不断实现机关作风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就、新突破。

综上所述,和谐的政治文化有效地指引和规范政府及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是机关作风建设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基础与保障,是机关作风建设的先决条件。

猜你喜欢
机关作风行为主体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雷厉风行 立即落实已蔚然成风
——省档案局馆及时传达省直机关作风建设推进会精神
陕西档案(2020年2期)2020-05-19 08:36:00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解释架构
财会月刊(2018年9期)2018-03-28 18:34:01
财政违法行为及监督的演化博弈分析
财政监督(2018年5期)2018-03-09 02:22:38
拧紧机关作风建设的“发条”
强化责任狠抓落实进一步推动机关作风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辨析
人民论坛(2016年14期)2016-06-21 10: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