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结合,教给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

2012-04-29 00:44杨孝如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21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历史

杨孝如:历史有“文科中的数学”之称,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2001年新课程实施以来,历史课程改革的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重要地位。回顾十年课改,历史课程实施有哪些主要成果?

修订工作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历史课程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是进一步确立了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位。长期以来,历史课程往往被视为小学科。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规定了课程实施的计划、学时等。目前,历史课程已被视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得到了认可和重视。

二是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在历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广大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逐步接受并不断深入理解,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同时主动、积极地开展教学研修,进行校本教研。

三是在实践中探索新的历史教学方式。历史新课程的实验,最大的亮点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方式上,从以往的注重教师传授历史知识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与提高。

四是历史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专门的阐述,教师在课程资源和教学材料上的视野大为扩展,积极开发校内校外的多种历史课程资源,搜集、整理和运用各种类型的教学材料,从而使历史课程资源在渠道上、种类上、形式上多种多样,教学材料丰富多彩。

五是初步建立起新的历史学习评价体系。《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各地在新课程的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各种具有灵活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方法,从而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笔纸考试的单一方法,评价的类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如: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及不同教学阶段评价(包括课堂教学、单元教学、学期教学和学年教学的评价)相结合等,使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方面的功能得以更好的发挥。

杨孝如:课程标准的修订是一项系统工程,历史课程标准修订也一样。我想,在修订之前,应该会有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吧?

修订工作组:这次历史课程标准修订,我们遵循了四条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本依据,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义务教育之中。以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为目的,修订《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二,以总结和巩固十年新课改的成果、继续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精神和理念进行修订工作,力求通过努力,使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更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更有利于新课改的实施,不仅弥补和解决课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更要有助于新课改的持续发展和深入进行。

第三,在充分肯定《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10年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借鉴我国和外国历史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研究近年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的成果和问题,努力使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更有利于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更加适合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符合今后十年的发展。

第四,尊重历史学科的时序性和系统性的学科特征,使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发展的进步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杨孝如:有了基本原则为指导,《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就有了方向,接下来,修订工作是怎样展开的?

修订工作组:根据上面提到的四条基本原则,《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基本路径是: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入手,抓主要矛盾,然后修订课程标准的其他部分。这样做的理由是:“内容标准”的修订是彻底解决“难、繁、偏、旧”问题的要害,先进的课程理念、具体的课程目标都要通过切合实际的、适度的内容标准来实现,“实施建议”的修订也有赖于“内容标准”的改动。另外,“内容标准”决定了教科书的编写框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科书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的修订工作程序分为两步:

第一步,重点进行《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第二部分“内容标准”部分的修订,主要的工作是:第一,根据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点和国际上通行的体例,将《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打乱时序的史实进行重新排列,删除较难和较偏的部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时序意识和时空概念。第二,确定中国史和世界史的主线。中国古代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及历代基本特征为核心;中国近代史以救亡图存为主线,兼顾现代化因素;中国现代史突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史则注重全面反映多元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以及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的不断加强。保留、选择的史实链接起来基本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时空线索。第三,选择和修改课程内容要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体现社会的进步和学科发展的趋势,结合学生的经验,贴近现实生活。第四,为落实课程目标,提出具体的课程内容要求和教学活动建议,并采用双栏表格的形式,将课程内容要求和教学活动建议列表显示,相互对应,使之更为直观,更易于教师的教学,同时为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创新留下一定的空间。

第二步,对《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和第四部分“实施建议”进行修改,使其内容更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更突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和历史课程的教育意义,更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主要工作是:第一,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性质,明确阐述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二,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课改十年的经验,对课程目标进行梳理和阐述,使目标要求的层次更清晰,内容更完整。第三,进一步完善实施建议,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最后要提一下的是,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我们把《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改成了“课程内容”。

杨孝如:这次《历史课程标准》修订,有没有重大的、突破性的动作?

修订工作组:说到突破,对历史课程教育功能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应该算是一个突破。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样,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对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历史教育又有它的独特性,那就是:它是在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发展的过程中,塑造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学生通过中外历史基本知识的学习,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理解唯物史观;感悟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观念,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开拓国际视野,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一生的基础。

杨孝如:历史课程教育功能认识的深化,应该会给课程标准的内容表述带来新的变化吧?这次修订具体修订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修订?这是我们的读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修订工作组:这次《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在文本形式上,仍然保持前言、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也就是《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但是在这四个方面,不仅做了文字上的修改,使之更为简明扼要,而且更加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特殊功能。

首先是对前言部分的修改与发展。根据课程专家的意见,对前言部分中的“课程性质”做了较大修改,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在“课程基本理念”上,更突出了通过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达到“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强调探究式学习以及教与学的创新。根据对调研意见的分析和修订的原则,在“课程设计思路”上进行了较大调整,这也是这次修订工作的重点。《历史课程标准》保持了《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历史学习内容的六大板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划分,但对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做了适当弱化,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这种设计符合国际上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普遍要求,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这样的总体框架设计和内容编排,突出了历史进程的时序性,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更有利于教学的展开,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与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时序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同时也降低了难度,从一个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从已经得到的反馈意见来看,这样的编排获得了广泛的肯定。

第二是对课程目标的修改与发展。保留《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横向上的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对这三个维度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叙述更为清晰、明确、完整,与纵向的、课程内容中规定的目标的结合更为紧密。

杨孝如:“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既遵循了历史线性发展的规律,又呈现了历史中的生动细节,便于学生的学习。这是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具体到课程内容本身,又进行了怎样的修订?

修订工作组:对课程内容的修订比较大。主要做了三方面的修改。

第一,根据“课程设计思路”的弱化学习主题、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所做的调整,重新编写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导言的目的,一是通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和解读课程内容中所选择的史事,基本勾勒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二是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三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教师和学生通过该学习板块的教与学,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

第二,在每一个学习板块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删除《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过难、过偏的学习内容,降低难度。同时,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要求和时代的发展,适当增加一些内容。与《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历史课程标准》减少了56个知识点,增补了25个必要的知识点,实际减少了31个知识点,使课程内容总量有所下降,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内容更加集约,重点更加突出,更适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第三,把新的研究成果吸收到《历史课程标准》中。除了具体的内容之外,最明显的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这样做的理由是: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的新的研究成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已经基本得到公认。实际上,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已经指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这是正确的、科学的论断。

杨孝如:看得出来,这次《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幅度还是比较大的,从课程性质到课程内容,都有一些突破性的修改。这对课程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修订组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修订工作组:是的,《历史课程标准》重新排列了《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叙述顺序,并对各个部分的文字作了较大修改,使要求更为明确清晰,更有利于实现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为了让这些修改的内容能够很好地落实下去,《历史课程标准》对实施建议进行了修订。

在“教学建议”中,这次修改的重要发展是概括地提出了七点建议,并加以说明。这七点建议是: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建议,同时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为了更充分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潜力,给教学活动留有更大的空间,《历史课程标准》删去了《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教学活动案例,将其放在课程标准的解读当中。

在“评价建议”中,这次修订的最大发展是明确指出“评价须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另外,在评价的设计上,分别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要求。

在“教材编写建议”中,突出的发展是扩大了教材的范围,明确指出“历史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等”,并进而区别了它们之间的不同功能:“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历史教学图册属于辅助性的学习材料”;与教科书配套的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主要作用是提出怎样利用教科书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并为课程的实施提供可操作的参考方案和必备的资料。

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突出发展是提出了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四项原则,即围绕教学目标的目标性原则、具有正确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的思想性原则、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精选性原则、具有可操作性的可行性原则。

杨孝如: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对历史的认识和书写会产生影响,《历史课程标准》是怎样应对这种影响的?

修订工作组:当前我国史学界对很多历史问题有新的研究和探索,社会上也对中学历史教学和历史教科书十分关注,这就对修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及时吸纳和反映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又要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人文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并避免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成为各种观点“百家争鸣”的场所或某些个人“一家之言”的园地。下面是对一些具体的热点问题的处理意见和做法。

一是历史观的问题。当前史学界流行多种历史观,如文化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后现代历史观等。也有意见提出要用新的史观编写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这次修订工作非常明确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历史进行客观、辩证、全面和实事求是的阐述。在《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中指出“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要求“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并“对历史进行正确的阐释”等。

二是学术研究及前沿发展的问题。社会上曾有人批评中学历史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是普及基础历史知识,使学生对历史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并养成基本的学习能力。在坚持这一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历史课程标准》适当吸收史学研究中富有时代精神而又为史学界比较普遍接受的新成果,而不是“唯新是从”。刚才提到的有关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分期问题,就是一例。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以代表党史研究最新成果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为依据进行叙述,突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贡献与作用,讲述老一辈革命家在历史上的功绩,书写中国共产党在救国救民、建立新中国和带领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并认同党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领导地位。对于一些学术界尚无较为统一认识的研究成果,一般不予采用。

最后,想特别说明一下这次《历史课程标准》修订有些反馈意见没有被采纳的原因。

第一,对要求增加内容的意见,经慎重考虑选择,没有完全采纳。如有人建议增加元谋人、山顶洞人,认为都讲了才能完整,这次修订没有接受这个意见。

第二,有些意见属于对内容设计转换视角的不理解。如“盛唐社会气象”这个知识点,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表述是“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改为“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对此有人提出异议。但是,之所以做这样的修改,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原有的表述不仅破坏了历史的时序性,而且是从文学的角度进行设计的;二是考虑到语文课也要学习唐诗宋词,了解古代文学成就是语文课的长处,历史课重复语文课的视角没有优势;三是认为唐诗也是社会风貌的一种反映,盛世总是伴随着文化繁荣。另外,在“教学活动建议”中又进一步提出“从文物图片和唐诗中观察和探究唐朝的社会风尚”,这样,同样是看唐诗,历史的角度就同语文课有区别了。出于上述原因,对反对的意见也没有采纳。

第三,一些反馈意见认为《历史课程标准》中新增的内容教师不熟悉,建议删除,如世界古代史中的西欧庄园等。但是这些内容对了解古代的西欧社会发展来说是基础性的,不应删去,所以未予采纳。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历史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历史上的4月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