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探究有效性的探索

2012-04-29 19:57刘坤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年22期
关键词:定势正方形半径

刘坤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鉴于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挖掘、利用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互动探究的优势,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互动探究的有效性呢?笔者试图通过以下的教学案例,从个人的角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过分强调方法“绝对化”,限制了学生探究拓展

案例一 苏教版数学课程标准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08页:右图中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涂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热衷于提高学生解题熟练程度的大量单调、机械的题海战术训练,忽略了引导学生从整体角度去关注、探究问题.由于老师平时过于强调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半径,如果不知道圆的半径,就要想方设法求出半径,所以针对此题,大多数学生也认为只有求出圆的半径,圆的面积才能计算出来.但是由于此题中圆的半径无法直接知道,所以大部分的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就无从下手,无法求解.

实际上,此题并不需要直接求出圆的半径,知道r2照样也能计算圆的面积.通过分析、互动、探究,可以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半径,正方形的面积8平方厘米就是r2的值,π×8就是圆的面积,从而求出涂色部分的面积.反思学生之所以无从下手,是因为他们未能从整体把握问题,加上由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过分强调了“必须”这个“绝对化”的规定,从而导致了学生解题方法的单一而不“创新”.也正是老师这种不知不觉、无意中的“绝对化”,限制了学生探究思维的拓展.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各种思维定式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于此问题之所以无法解决,实际上是受了思维定势消极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这些思维定势消极性的根本根源在于“定”.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整体把握问题的探究意识、能力、习惯的培养,改变那种“重模式、轻探究”的现状.通过多种思维形式的探究,改变思维定势.当遇到有些问题用常规思维解决不了时,不妨教会学生试着改变一下探究方向,进行逆向思维,或许会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二、过分强调方法“模式化”,限制了学生探究空间

猜你喜欢
定势正方形半径
排除统计问题中的定势效应之“雷”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连续展成磨削小半径齿顶圆角的多刀逼近法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一些图的无符号拉普拉斯谱半径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热采水平井加热半径计算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