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多”与“少”

2012-04-29 16:16张丽碧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22期

张丽碧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看”、多“表现”。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和愉快的体验。在适当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个性张扬、解放。

关键词:多动 多说 多想 多看 多表现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0088—02

“活动教学”的理念作为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教学原则,已经走进了小学数学的课堂。然而,在一些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被动式参与、虚假性探究的活动较多,课堂教学忽视了活动主体的主动性、忽视了活动主体的体验性、忽视了活动内容的探索性、忽视了活动过程的开放性等,使得探究活动材料被限制、探究活动步骤被包办,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不强烈、探究思维不活跃、实践体验不丰富,创新精神得不到充分展现、个体生命力得不到充分焕发。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探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看”、多“表现”,教师少“包办代替”,使每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让学生多“动”

所谓多“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探究发现,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摸、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的时候,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且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和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我先用旧知引导,在开课之初,出示矿泉水瓶,剪出圆柱体那一部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圆柱体有哪些特征?学生们也和我一样动手剪起来,并且用摸、比等方式去探究,得出结论:圆柱体有两个底面,它们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圆柱体有一个侧面;有无数条高,圆柱的高处处相等。紧接着,我再次抛出问题,怎样才能求出矿泉水瓶圆柱体包装纸的面积?有的同学把包装纸剪开了,开始计算,这时候我又提出问题,不把包装纸剪开,能不能求出包装纸的面积呢?怎样求?孩子们学习探究的兴趣来了,开始分小组动手测量,比较,计算,小组合作探究,写出解决办法,教师再总结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底面周长赘撸T俅我导学生动起来,如果要把我们剪的这个圆柱的上底和下底用白纸包起来,白纸要多大,孩子们又开始动手量,动手计算,动手剪,合作探究出计算方法,最后得出了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圆柱体的表面唬2个底面积+1个侧面积)。这种做法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再经过师生共同的分析,从而有条理地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二、让学生多“说”

多“说”是指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多提供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看法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发展了,才能逐步摆脱动作和表象的束缚,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的训练十分重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说的内容和说的形式,如采用听后学着说、个别说、集体说、同桌说、小组议论等,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通过这种交流,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让学生多“想”

多“想”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主探索,提高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应该服务于学。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去“发现”规律,研究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让学生先观察两道计算题7?+3?与(7+3)?,然后思考发现其中的秘密,学生想后交流就能很快的找出规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是很必要的。

四、让学生多“看”

所谓让学生多“看”,并不是让学生当观众,看老师如何表演,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得出结论,主动地构建知识,提高观察能力。在教学中多提供观察的机会,教给学生一些观察方法,让他们通过观察找出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以及规律性的东西,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这一知识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横着看,竖着看,拆开看,你发现什么?”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不仅能发现其中蕴涵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掌握比老师硬“灌”进去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五、让学生多“表现”

不同年级的学生,都会特别在意来自于老师的奖励和同学们的认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孩子们活泼爱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等特点,适当地创设一些让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如上台演示、板演、当小老师、当小小售货员等,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满足学生心理上的成就感。如在教学125?的时候:“这道题该怎样算?你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算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动脑思考,千方百计地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还在班上设置了每周口算,笔算争夺赛,给获得冠亚军的同学颁发证书,上冠军榜,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六、教师少“包办代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并不是“包办代替”。我们反对用教师的演示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合作交流;用现成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探索活动。这样才不会抑制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探索能力、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看”、多“表现”。努力做到: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求知识,去探索,去发现。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的,教师绝对不包办,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的,教师绝对不提示,凡是学生能合作探究出的新知,教师绝对不灌输。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间、交流的时间、表现的平台交给学生,在适当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个性张扬、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