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也 何洋洋
[摘 要]由于城市现代居民形式由过去开放式的院落结构变为公寓、别墅独门独户的封闭式格局,居住空间的高层化、单元化、独立化、封闭化,一定程度导致人际关系的陌生化和孤立化。本文对传统和现代不同形式的民居形式下人情关系的不同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新时期下民居形式下人情关系的变化特点,并对其变化原因做了探究。
[关键词]民居形式;变迁;邻里关系;现状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2-0050-02
1 文献综述
由传统民居向现代民居形式改变而引发的我国当代人情关系的变化。近年来学者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其分别是现代民居形式下的邻里关系现状研究和传统民居形式下邻里关系对当代的借鉴意义方面。
(1)现代民居形式下的邻里关系现状研究。以高楼大厦、生活小区为代表的现代民居形式下形成的邻里关系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中,黄菊(2007)从网络社会下的新地缘、聚合和分散的社区、择邻等方面对新邻里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邻里关系与楼市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董焕敏、徐炳洋(2011)认为,城市社区邻里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由以“和平共处型”为主向以“淡漠封闭型”为主转变的趋势,社区本身逐渐失去促使居民密切交往的功能,社区居民缺少参与社区活动的动力;焦实(2011)对现实社会中,很多人和几千千米以外的网友相聊甚欢,却对住在对面的邻居知之甚少的现状做了深刻的反思。
(2)传统民居形式下邻里关系对当代的借鉴意义。面对当代邻里关系趋冷的现状,很多学者对传统民居形式下的邻里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希望能对当下的邻里关系建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新构想。
其中,薛瑞泽(2007)从六朝邻里关系的研究出发,提倡用鼓励进取、促人向善的社会价值观促进邻里关系建设;肖群忠(2009)认为,传统邻里关系主要是以道德作为调节手段、以亲仁善邻为道德态度、以乡邻和睦为价值目标、以相容相让为基本道德、以相扶相助为伦理义务,对当代的邻里关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裴夕(2010)从传统儒家家庭伦理的角度对当代邻里关系的建设提出了有益的经验。
2 传统和现代民居形势下邻里关系对比
(1)传统社区民居形式下的邻里关系。民居,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概念,不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人类作为社会型动物,主要以群居为主。因此,民居所形成的“小社会”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各类关系的不二载体,而这些关系中颇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邻里关系。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北京,也有着这样一类承载着充满人情味儿的邻里关系的民居形式——四合院。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同住一个院,同遛一条胡同,几户人家日日夜夜的风雨同舟,才有了那不计个人得失的“穷帮穷”,才有那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穷哥儿们义气。“大杂院、破平房,拆迁的时候拽人忙”。北京的老民谣说清道明了四合院内最为深刻厚重的邻里情谊,记录着属于那种民居形式下的“四合院情节”。
(2)现代社会社区的邻里关系。20世纪60年代以后,曾经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出现了逐渐淡化的趋势,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着更多的住房选择,他们不如上一代人那样重视邻里关系。
一方面,居民是由从事不同职业,在不同单位就职的陌生人组成的居住生活共同体,居民的各种社会活动圈是分离的,根据不同的兴趣在不同的领域中参与活动,社区仅仅是他们居住的生活空间,多数居民的精神生活不在社区之中,对社区的依赖性非常小,这种低依赖性使得居住在社区中的人们严重缺乏彼此的交流,使得现代邻里关系趋向于“淡漠封闭型”。
另一方面,相对封闭的住房格局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使得人们的思想更趋于保守,个人和家庭的利益被放在了较高层面,邻里关系由于个人的功力和利益心理难以找到突破口。
3 新时期下邻里关系变化的特点
(1)邻里关系复杂化。城镇人情关系的复杂性表现为人情关系的多样性和人情关系的互感性。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邻里关系相比较而言没有之前那么纯粹和单纯,邻居之间要么就是完全不来往,要么交往时也总是非常谨慎,时时提防彼此。
(2)邻里关系表面化。由于当代城市住宅以单元楼独门独户的形式取代了传统住宅那种多户人家居住在一个院落内的形式,加之当代城市居民的职业、阶层、心理较以前复杂得多,所以,城市居民的交往显示出现代城镇人际交往表面化的特点。而事实上,人们仍希望邻里之间能增强联系,且大量的人对建立邻里互助的关系持主动的心态,愿意积极参与互助活动。
(3)邻里关系功利化。人们在社会生活多样化、复杂化和互动多次发生的情况下,除了追求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外,还需要“短、平、快”的关系来处理较简单的事务。这也与关系包括时间、精力、情感、金钱和机会成本等关系成本,人们常常觉得人情关系是个负担,实际上就是指偿还人情、处理关系的成本太高。
4 现代邻里关系变化深层原因的分析
(1)居民流动频繁、人口构成高异质性。北京市城市居民社会流动的频繁,城市社区人口构成的高异质性,导致难以达成社区认同。无论是社会关系空间还是地理空间的流动都会引起居所的搬迁:职业更换、单位变动、身份地位改变、经济条件改善、家庭分化、重组、旧城改造等,都会使社区人口不断流动。当居所成为人们“暂住的客舍”、现代民居形式成为“过往的通道”时,要想他们产生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非常困难的。北京无疑已经是高度异质化(异质化的人口和异质的文化)的城市,在现代民居形势这个松散的生活空间里,聚居着来自五湖四海没有血缘、业缘关系的个体,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经济状况、不同的生活方式,使人与人变得陌生,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从而使社区的人际维系力越来越衰弱,人性感受、人性色彩更趋淡薄。
(2)社会关系转型。随着城市居民的社会关系由社区型变为社团型和契约型,人们逐渐以效率、利益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功利主义取代了传统的道德原则,而诚信社会却尚未形成,还没有建立起普遍的信任机制。人们处理事情,不再单纯看重个人感情,亲朋、邻里之间也照样计算效率和利益。社会上兴起的AA 制、婚前财产公证、夫妻分立账户、家庭成员间相互雇用等现象都是功利主义的表现。功利主义下的契约是靠法律保障的,不像传统社会那样靠道德来维护。这种变化提高了个人的福利保障,人们不再为道义承担风险。从总体上看对社会发展是有好处的。但其中人不免陷入“理性化”的泥潭,变得人情冷漠、计较得失,人们难免会发出世风日下的慨叹。
(3)社区专业服务。家庭服务社会化、社会服务专业化是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取代了家庭成员间的感情服务和感情共享,又阻隔了那些非专业的志愿服务,消解了社区互助的传统精神。在传统社区人人参与、人人分享,提供服务的人也是服务的受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遍及社区群体。而今,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市场经济无情竞争的严酷现实,人际沟通的障碍,各种社会问题和城市社会病带来的困惑等,都使人们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人与人之间相互戒备甚至对立,社会失去了往日的温馨。社区精神的文化价值精髓被销蚀,现代人越来越远离了本质意义的“社区”。
(4)社会契约对于单纯情义的替代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社会契约”给居民之间的人情关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旦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完全走向契约化,这个社会就会成为人人自保自利的社会。同时,传统民居面临的困境也给居住在其中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措施,将对传统民居居民之间的人情关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危机面前人人自保,原本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就极有可能因为外部因素而遭到破坏,这显然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5 结 论
城市化过程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现代民居形式下人邻里关系要求向多元化发展,以求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和变化,所以面对当代邻里关系趋冷的现状,而不应一味地批判和否定,更应该直面问题、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一方面,加强社区环境建设,为构建和谐邻里关系提供环境保障。在此基础上把传统的邻里关系精髓作为借鉴,力图建设人文型社区,为构建和谐邻里关系提供文化保障。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搭建虚拟社区平台,为构建和谐邻里关系提供空间保障;此外还可以不断完善社区规范,为构建和谐邻里关系提供制度,这样双管齐下,共同建立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好,赛金宝”,良好的邻里伦理关系是中国人十分珍视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透过现代民居形式下邻里关系趋冷的现状,努力通过各种形式来改善当代的邻里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此,才能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社区,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菊.浅谈住区中的邻里关系[J].山西建筑,2007(24).
[2] 董焕敏,徐丙洋.新时期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