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缺陷及改进思路

2012-04-29 00:44刘妍林森
中国市场 2012年22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绩效管理绩效考核

刘妍 林森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着绩效考核过度追求“量化”、考核结果失真和激励效果不佳等缺陷。为此,要在坚持考核指标设计“科学性”、“全面性”、“发展性”和“差异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同步推动“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过去导向”到“未来导向”和“平面化”到“立体化”等转变,不断丰富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内涵。

[关键词]高等院校;管理干部;绩效考核;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2-0033-02

绩效考核(Performance Appraisal)是指考评主体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对员工个人或小组的工作状态及结果进行考核与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反馈的过程。高校管理人员主要是指从事教学、科研以外的行政管理工作的员工。绩效考核作为员工评价和选拔工作的基础环节,一直是人事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 当前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主要缺陷(1)过度追求“量化”标准与管理工作难以量化之间存在突出矛盾。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绩效至上”倾向,即在绩效考核中对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的考核均采取考核标准量化的做法,也就是追求建立一种大而全的绩效标准,力图把不同岗位、不同职称的教学、科研及管理人员的工作通过绩效分解的手段建立起标准的、量化的绩效分值,各项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均有固定的权重和换算值并最终体现为量化的分数,达到相应分数的人就有晋职、续聘或加薪的机会;反之,则要承受各种负面的影响和压力。在这种大而全的绩效考核体系中,管理人员的绩效和教学、科研人员一样,是一组可以计算、描述、并能相互比较的数据。在实践中,决策者和管理人员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时基本上是从所在部门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出发,但管理工作自身的特点以及越来越多的跨部门合作行为使得这种量化的绩效考核标准的精确性大打折扣。

(2)考核指标难以准确反映员工业绩水平导致考核结果失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工作的非量化。高校管理人员的很多工作,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很大程度上不能定量衡量,往往需要通过大量定性指标来判断,否则难以保证考核过程中的客观性。第二,工作的过程化。管理工作内容往往为某项事件的过程,其结果具有滞后性,成果在当期考核中不能充分体现,这将影响考核者对管理人员工作绩效判断的精确度。第三,工作的临时化。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参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临时性、突发性工作较多,长期计划执行的准确性受到严重影响,直接影响考核者对管理人员绩效效率及重点的评价。第四,工作的跨部门化。高校中行政职能部门往往需要纵横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才能开展本部门的工作,协调的质量会影响到相关部门的业绩,甚至整个组织的业绩,反过来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也会影响管理部门的绩效。因此对其工作质量的衡量可能会有多个考核者,需要不同的考核者框定各自正确的考核范围,否则,就可能出现考核结果失真现象。

(3)考核内容缺乏针对性弱化了绩效考核的激励效果。在绩效考核体系中,考核内容是对某一岗位人员的具体要求,是考核体系的中心环节。但目前很多普通高校对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的指标体系、指标项目和权重没有区别或区别不大。这样势必导致产生两个方面的弊病:一是只注重对管理人员共性的要求,忽略了个性方面的要求;二是考核重点不突出,该考核的内容没有考核,该重点考核的内容却淡化了。此外,目前,虽然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已经实行了校内岗位津贴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考核结果的刚性原则。但因为岗位津贴发放标准与考核结果的挂钩,有的单位和部门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搞“轮流坐庄”,皆大欢喜。在考核形式上,偏重于听述职报告、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查看资料等静态考核方法,缺少实地的、跟踪的动态考核,使考核者对干部情况的了解还是较多地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很容易导致被考核者对其结果的认同度不高,最终考核工作也难以达成“促进、改善、提高”的目的。

2 新时期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原则(1)考核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原则。科学性体现在考评指标和体系合乎高校党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具有严谨、精确、周全、逻辑性强的特点。用于考评同类对象时,内容是可比的,付诸实施时,是可测定的,同时,考评的方法和手段是先进的。在绩效指标设置上,主要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个方面。高校管理干部的工作绩效比较复杂,有些指标不好定量。如思想品质、工作能力等,只能以定性的描述为主。但在整个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必须坚持能定量的必须运用数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定量,使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这样的考核结果才更有说服力。

(2)考核内容设计的全面性原则。员工业绩不仅包括易于被观察到的显性业绩,也包括不易被观察到的隐性业绩。绩效考核体系是对员工业绩全方位的考核,既要反映员工的显性业绩,也要反映员工的隐性业绩。具体来说,显性业绩是指那些可以用实物、实据表现出来的成绩;隐性业绩是指那些无法用实物等形象表达出来的成绩,这些成绩容易被忽略,但却是基础性的、有潜在效应的成绩。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工作岗位易取得实绩,在这样的岗位上工作的干部,其工作实绩易被人们所看到。反之,有些岗位的工作,成绩隐性较强,不易被公众所认识。

(3)考核指标引导的发展性原则。高校管理人员考核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鉴别被考核者的履职表现,二是发现被考核者的优势与不足,协助其改进。在美国教育评估标准联合委员会所公布的员工评估标准中,限定用途、建设性导向和促进专业发展被看成是评估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因而,考核指标体系的建构要充分考虑引导和促进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发展。同时,还要考虑到管理人员自身发展与部门发展的结合。特别是要关心青年管理人员的成长,切实构建一套适合青年人才成长规律的体制,激发青年人才潜能和创造活力,引导高校青年管理人员走上可持续的职业发展道路。

(4)考核指标设计的差异性原则。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要能够充分体现高校目标及其在不同部门的分解,要使考核指标与高校发展目标高度契合。要达成这样的目的,可以尝试使用“平衡计分卡”的方法,改变传统绩效考核片面注重财务指标的做法,将绩效考核指标划分为四个相互平行的维度: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将这四个指标统一在大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下。考核指标应具有非常好的区分度,既能区分场景的差异,又能区分出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差异。要对德、能、勤、绩、廉五个维度进行科学的细化,准确地确定关键绩效指标,然后再逐步分解到部门,再由部门分解到岗位,同时,根据不同部门和岗位特点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

3 新时期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路径(1)从“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创新绩效考核的管理理念。绩效考评的明显缺点在于:对绩效的判断通常是主观的、凭印象和武断的;不同的考评者的评定者的评定不能比较;反馈延迟会使员工因为好多绩效没有得到及时的认可而产生失败感,或者因根据自己很久以前的不足做出的判断而恼火。针对绩效考评存在的缺陷,学术界和实务界逐渐提出了绩效管理的概念。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管理组织绩效和员工绩效的综合系统,是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评、绩效反馈和绩效结果应用等一系列环节的一个完整系统。在高校,推动实现从绩效考评到绩效管理的转化,有利于充分调动高校管理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积极参与、主动沟通的组织文化,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达到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绩效,激发管理人员的潜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2)从“过去导向”到“未来导向”:最大限度地激发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在构建管理干部绩效考核体系中,高校应摒弃过度依赖奖惩制度而忽视人文关怀的做法,充分尊重行政管理人员的人格,相信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追求与潜能。实践表明,在绩效考核中,过度依赖奖惩制度,过分地简单地把绩效考核同奖惩行为联系起来,会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最直接的也许是人们把绩效考核更多地看做是一种分配机制,养成人们之间不比贡献业绩,只看待遇多少的习惯,要么是斤斤计较,要么是风水轮流转。这样一来,绩效考核的着眼点——提升员工素质,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业绩,反而被淡化或掩盖掉了,完全背离了绩效考核的初衷。事实上,在实际工作中,极少有人因惩罚而改善其绩效。

(3)从“平面化”到“立体化”:全面推广“360度绩效考核法”。目前,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设置相对单一,不能完全反映考核对象履行职责,创造业绩的全貌。由于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结果很难量化,直接影响到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如何才能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准确?采用“360度绩效考核法”是一种较为流行和有效的途径。“360度绩效考核法”是指从被考核者发生工作关系的多方主体那里获得被考核者的信息,以此对被考核者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绩效考核的过程。其核心是由被考评者的上级、同级、下级或服务对象等熟悉的周边同事担任考评者对其进行评价,从四面八方对被考评者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为此,要增加绩效考核的透明度,以便于接受利益攸关方的日常监督。同时,还要破除行政工作的垄断性。当前,由于部分高校绩效考核的不公开,使绩效评价缺乏透明和公众监督,为全面推广“360度绩效考核法”创造必要良好的制度环境。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绩效管理绩效考核
国企改革视角下绩效考核的具体方法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探讨
医院政工绩效管理探析
高等院校教育督导职能与任务
基于目标管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管理研究
机械加工设备贸易公司的组织绩效管理分析
浅析高新区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