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教学重在把握“度”与“导”

2012-04-29 13:39尉改文
甘肃教育 2012年22期
关键词:蚯蚓教师应实验教学

尉改文

〔关键词〕 生物教学;实验;“度”;“导”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2—0046—01

生物实验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一部交响乐。如果说教师是乐队的指挥,学生是乐队的学员,那么实验就是这部交响乐的大舞台。如何在实验这座大舞台上奏出抑扬顿挫的优美旋律,进而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把握“度”与“导”。

一、“度”的把握

实验教学中的“度”是指教学尺度,讲究的是适中,追求的是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需求把握教学、调控教学。把握教学之“度”要注意以下几点:

1.知识铺垫“高效度”。实验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复习好与实验有关的基础知识,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这里的复习不宜面面俱到,而是要在课前几分钟内快速切入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可在课始复习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变化知识,让学生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大致了解,以保证课堂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2.实验导入“磁力度”。实验伊始,教师可巧设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内心的求知欲望,营造积极探索的学习氛围。如《观察蚯蚓》实验,可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雨后蚯蚓为什么要钻出地面、蚯蚓是怎样运动的、如何辨认蚯蚓的前端和后端等问题,这样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3.教学过程“参与度”。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应贯穿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和动脑,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来。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从天竺葵的黑暗处理到叶片的遮光处理、从叶片的脱色到滴加碘酒都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分析设疑“多角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探索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从多角度出发进行导“思”导“疑”。“疑”的提出既要有“质”的体现,又要有“量”的要求,“疑”的设置应全方位地切入实验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组织学生讨论和操作,以掌握实验技能。

5.课后小结“高浓度”。实验教学成功的关键是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后小结。因为小结是对整堂课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提纲挈领地展现本节实验的过程及结构,其作用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导”的把握

“导”是整个实验教学的“遥控器”。实验教学的每一环节都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导”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学”。“导”的艺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厌学”时“诱导”。有的实验内容枯燥乏味,过程复杂多变,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厌学心理。这时,教师要适时诱导。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及分离》实验,由于研磨、过滤、剪纸条等操作繁琐,一些药品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而且实验不易成功,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要在实验方法、技巧上积极引导,告诉学生研磨动作要快,研磨后可向研钵中加少许的丙酮后再过滤,划滤液细线要保证又齐又细等。

2.学生“难学”时“疏导”。学生在做实验时常会思维受阻,此时教师应就疑解答,指点迷津,化难为易,使学生顿悟。如遇到显微镜中的物像寻找、制作玻片时气泡的产生、观察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时水浴温度的控制等难点时,教师应着力做好“疏导”工作,确保实验教学顺利开展。

3.学生“死学”时“引导”。有的学生在做实验时,特别是难度较大的实验,往往机械地“照方抓药”。但由于对现象的观察不仔细,对结果分析不透彻,仍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对此,教师应避虚就实,依据实验特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把实验进程划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总结规律,从而获得真知,变“死学”为“活学”。

4.学生“学会”时“指导”。实验中,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或学会有关操作技能后,应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搞小发明,小创造。教师可在思维方法和操作技能上给予指导,让学生真正从“学会”的乐园中走到“会学”的王国中去。

?? 编辑:张 昀

猜你喜欢
蚯蚓教师应实验教学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害羞”的小蚯蚓
挖蚯蚓
挖蚯蚓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