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涛 何弢
一、问题背景
每一学期教务处都要进行教师课时津贴的计算,面对不同类别(专职、兼职和外聘)、不同职称(初级、中级和高级)且在一学期中职称由低到高变化、不同课型(理论、实验、实训和选修)、不同班级人数、学时限制等情况,即使将数据导入EXCEL进行计算,由于数据庞大,类别众多,具体到每一位教师情况完全不一样,工作量非常大,容易出错,如何实现计算的自动化,减少差错,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数学建模的能力,而且要求具有较强的EXCEL数据处理能力.
二、问题分析
第一种情况是绝大多数教师的授课在规定的学时之内.第二种情况是部分教师超学时,对超学时打折的处理是关键.第三种情况是部分教师在授课中途职称由低到高变迁,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三、模型假设
1.班级学生数固定,不考虑留级、开除或其他原因流失的学生数;
2.不考虑教师因为中途退休由专任变为返聘的情况;
3.不同职称对应的课时单价、学生数对应系数比例、不同类型学时上限规定数、打折系数等均为定值;
4.部分教师职称只有一次由低到高的变化,不考虑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等变动情况.
四、符号说明
1.T0:全学期教学周数,单位:周
2.Ai:第i个授课班的周学时,单位:节
3.αi:第i个授课班的人数系数
4.Ti:第i个授课班的授课周数,满足Ti≤T0,单位:周
5.Bi:第i个授课班教师一学期的学时数,单位:节
6.cj:第j个职称对应的课时单价,单位:元/节
7.Ri:第i个授课班的教师课时津贴,单位:元
8.R:教师课时津贴之和,单位:元
9.n:教师授课班级数,单位:个
10.M0:学时上限数,单位:节
11.M:教师授课班级的所有课时之和,简称:总学时,单位:节
12.Δ:超过“学时上限数”后的学时,简称:超课时,单位:节
13.δ:超过学时上限数的打折系数
14.γ:超学时占总学时的比率,又称“工作精力衰变率”
15.1-λ:学时上限占学时的比率,又称“工作精力上限率”
五、模型建立
根据规定和假设,一学期内,某个教师第i个班的学时数为:
Bi=Ai×Ti.(1)
那么总学时为:
M=∑ni=1Bi.(2)
模型Ⅰ 总学时不超过规定上限学时,即:M≤M0时:
按规定:一个班的课时津贴为课时数×人数系数×课时单价,则第i个班的教师课时津贴为:
Ri=Bi×αi×cj.(3)
总的课时津贴R为
R=А苙i=1Ri=cj∑ni=1AiTiαi.(4)
模型Ⅱ 总学时超过规定上限学时,即:M>M0时:
由假设知道超学时Δ=M-M0,引入“工作精力衰变率”γ(又叫:超学时占总学时的比率),有γ=ΔM=1-M0M,那么:1-λ=M0M,即学时上限数占学时的比率,称为“工作精力上限率”.那么第i个班的课时构成分为上限学时和超学时两部分,其比例对应是:1-λ与γ.则课时津贴为:
Ri=[Bi(1-γ)+Biγδ]×αi×cj.(5)
总的课时津贴R为:R=А苙i=1Biαicj[(1-γ)+γδ].В6)
代入Bi,得:R=cjА苙i=1AiTiαi[(1-γ)+γδ].В7)
在授课学期内,部分教师由于职称评定,职称将由低到高变迁,将导致课时津贴变化.
模型Ⅲ 1.当M≤M0,职称有改变时
设Tij表示教师第i个班第j个职称的授课周数(j=1,2),有Ti=А2j=1Tij.设Bij表示教师第i个班第j个职称的上课学时数,有Bij=Ai×Tij,则第i个班教师一学期的学时数Bi为:
Bi=∑2j=1Bij=(Ti1+Ti2)Ai.(8)
课时津贴Ri为:Ri=(AiTi1αic1+AiTi2αic2)=AiαiА2j=1Tijcj.(9)
总的课时津贴R为:R=∑ni=1Aiαi∑2j=1Tijcj=∑ni=1[Aiαi(Ti1c1+Ti2c2)].В10)
2.当M≥M0,职称有改变时
由模型Ⅱ的分析,根据公式5与公式8,得课时津贴Ri为
Ri=Aiαi[(1-γ)+γδ]∑2j=1Tijcj.В11)
总的课时津贴R为:
R=А苙i=1Aiαi[(1-γ)+γδ](Ti1c1+Ti2c2).В12)
六、模型应用
在EXCEL软件中建立教师基本信息表(姓名、职称、开课单位等)、课时单价表、学生人数系数表、教师理论授课表(姓名、班级、周学时、授课周数、人数等)、实训课、公共选修课表和额外工作课表,利用查找与引用VLOOKUP与HLOOKUP函数、逻辑IF函数和求和函数SUM、SUMIF通过数学模型表达式(12),实现了教师课时津贴计算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