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红兵
目前在我们身边仍有不少语文预习只是流于形式,无章可循,难见成效。有不少同学认为预习就是读课文,读一遍课文就算是预习了。有的语文老师只以一句“去读读课文,预习一下”草草了事;有的老师让学生预习有布置无检查。随着所教年级的增高我越来越觉得学生的课前预习对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非常重要。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呢?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观念,唤醒意识
在过去传统教育中,由于各方面因素,学校教学的选拔、筛选功能过分膨胀,导致很多教师对教育目的产生误解,认为教育的结果是为达到考试的高分数,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意识错乱模糊,学习语文的热情主动性严重缺乏,大多学生在学习中非常被动,为了学而学。要改变这种现状,在教学中首先要时时刻刻注意渗透自我发展的学习意识教育。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明白一定的道理,应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父母师长,而是自身在社会中生存必需。让他们懂得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预习能力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能力。这样让学生首先改变观念,唤起他们自主预习的意识。
二、精心指导,教给方法
学生的预习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预习一篇课文的一般步骤,为预习活动构建模式,使预习活动有章可循。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首先教给学生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五步法。具体指:
一读(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二查(查工具书理解不理解的词语;上网、看课外书等方法查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当学习一篇新课文的时候肯定会遇上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这时可以请教字典,把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把不理解的词写上注解。
三写(在田字本上正确、工整的书写生字)。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学习生字的能力。
四思(注意课后练习,带着问题预习。)每篇课文的后面,都附带问题,其实这也往往是课文的重点。按课后的练习去预习课文就像牵住了牛鼻子,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五问。(引导学生质疑)边看边想,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自己去试着解答这些问题,解答不了的就记下来,可以带到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们互动交流。
三、有的放矢,布置任务
交给了学生“五步法”的预习方法后,教师是不是就可以放手了呢?当然不能。在具体学习一篇课文时教师还要根据课文的体裁、内容的不同提不同的要求,进一步细化预习内容。例如,对于“二查”环节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布置具体任务:学习课文《詹天佑》课前可以让学生查资料了解主要人物——詹天佑。学习课文《广玉兰》就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或实地观察。
四、加强检查,体现重要
对于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教师要加强检查,做到心中有数。并能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比如:我在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时发现许多学生把“脾”的第十画“撇”写得太长,因与下面的“横”交叉而出错,在教学时我则重点指导“脾”的书写,而对于学生完全能够写正确的字则少讲或者不讲,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读悟课文,因为高年级的课文一般比较长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是重点。
另外,课堂上还要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所获。教师在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或者难以理解的情况下进行适时的点拨、指导,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海伦·凯勒》一课时,在导入新课以后我就引导学生根据预习谈谈自己对海伦的了解,因为学生有预习谈得很全面,说的积极性也高,这样既为课堂上感受人物形象做了铺垫,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预习的重要。
五、培养兴趣,养成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要想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就必须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预习的作用和乐趣,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分析,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