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获得.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式来学习数学. ”如何触及孩子年轻的心灵?如何又能使广大学生都获得良好的数学能力和体验呢?笔者长期从事高段教学,不断尝试着用多种方法与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沟通,初有显效. 试着寻找梳理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与学生沟通的策略.
一、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一)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处于心理发展的骤变期,心理发展比较复杂多变.
1. 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不仅已经摆脱了对外部评价的依赖,逐步依靠内化了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心世界更深入的评价. 所以这一时期学生们的言论已有了一定的思想性.
2. 他们的求知欲发展得很快,但由于周围的各种刺激太多,想学的东西太多,再加上信息技术的深入,总会令他们手足无措. 分不清主次,容易迷失方向.
3. 心理发展中的独立性与幼稚性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出容易固执己见、盲目地拒绝他人的劝告和建议. 逆反心理进一步增强.
(二)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特征
1. 高年级大多数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有一定的发展,他们能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一些较复杂的内容,因而理解能力明显提高. 能按照一定目的调控自己的认知活动,智慧品质的有意性已显示较清楚.
2. 高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他们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所以对于可以尽可能多地让他们进行自我探索的数学课堂呈现出较大的热情和兴趣. 而对于一些机械重复的作业和学习方式产生厌恶和反感情绪.
3. 随着数学知识的进一步加深,难度加大,部分思维开阔的学生能轻松掌握并解决数学问题;部分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开始出现大块知识的漏洞,各个知识块之间出现断档现象. 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三)高年级学生眼里的数学
现在的学生对数学课堂和数学老师的欣赏,有了更多层面、更深层次的要求,他们不但希望老师有高的水平,有好的个性品质,更希望老师能走进他们的心里. 直达他们的心灵,明白他们的需求,这样才能获得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探索.
二、攻心之术,上下求索
1. 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每每新接收一个班级,我总会向前任数学老师、班主任了解班级学生的特点和数学学习状况,分析每年期末考试的班级成绩,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对于新老师总是会充满期待,学习成绩好的,总是希望新老师能看到自己最优秀的表现;成绩不那么好的,总是希望新老师不知道自己过去差强人意的一面,给老师以全新的印象. 我就抓住孩子们对新教师的这种心理,总是告诉学生:老师对同学们一无所知,也不想去知道上个学期的成绩,老师眼里的同学们都是聪明好学的. 这样的一节开学沟通课,总能给学生全身心的震动,学习效果也能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显现.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赏识,我们不也期望领导能这么用新眼光对待我们吗?教师脑中对学生固有的第一印象有的时候就是会在学习过程中影响他们的进步.
处在教师的位置,高瞻远瞩,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站在学生的角度,将心比心,理解万岁!
2. 独辟蹊径,柳暗花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所以小学生学习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想学的数学”.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这样一来数学才有亲近感,才富有活力和灵性. 用生活的例子来理解数学概念,总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
如在简便计算“■ - ■ + ■”时,需要运用加法交换律,但学生往往交换了数字却搞错了运算符号,造成计算结果的错误. 在讲评作业时,我就会指着自己的脸和同学们说:“在计算中数字前的符号就好比是长在我们每个人脸上的鼻子,我们走动的时候需要随身带着吧?如果光管自己走了,鼻子留下,那这人不成丑八怪了吗?”大家摸着鼻子,不禁哄堂大笑起来. 一遇到此类题目,有些同学就会摸着鼻子提醒自己:“不能忘记带鼻子!”无论多少遍的强调,都不如这么别出心裁的一句引导,带来的学习效果总能有意外收获.
3. 授人以渔,运筹帷幄
(1)注重介绍解题策略,使学生掌握通过策略的迁移解决问题,引发学习兴趣. 如教学《用百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一课的解题策略就是规律的迁移和运用. 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知道了解决此类应用题的关键是寻找单位“1”,找到部分量和比较量之间的关系之后就能正确解题. 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分数乘除法是完全一样的. 学生通过比较,找到迁移的可能性,解决该类题目就显得自然而简单的多,这就是有序迁移和逻辑推理的存在. (2)教给学生思考方法,主要教给学生全面观察、善于比较、有序分析、合理猜想、严密论证、完整总结的思考方法,从而懂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认真观察三组物体的摆放方式,找出暗藏其中的规律,突出规律存在的条件. 此处教师没有把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有序(从左往右)、完整(三组物体)、全面观察,这样的设计,学生因观察而获得规律,内心是兴奋的,而且也感受到了方法的重要性.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数感是种奇妙的感觉,有的孩子天生数感就比较好,他们总能敏锐地捕捉到数字间隐含的意义. 但毕竟这样的孩子还是少数,更多的孩子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培养他们对数字的敏感性,从而获得较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技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更是维系人们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和不断源泉. 教师只有不断修炼自我,以生为本,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成为一位真正有智慧的数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