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1日,是日本福岛地震一周年纪念日,人们再次想起在地震、海啸、核泄漏灾难中,日本国民展现给世界人民值得称颂的一面:临时避难的广场在人群离开之后,居然看不到一处垃圾;马路上,人们集中在绿化带避险,哪怕拥挤也无一人占用两边的机动车道;无论是领取应急食物还是等待公用电话或是在公交车站前,人们依然在排队,严格遵守秩序等等。
反观我国的公民,一个谣传就出现“抢盐”事件,毒胶囊、问题蜜饯、死猪肉……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一个接一个。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外,随着社会转型的进一步深入,各种不同社会主体价值取向的多样化,现代媒体的发展,在传播积极信息的同时,各种负面的东西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教育重心的偏离,许多教育工作者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各种综合因素使道德教育这个人类几千年来积淀流传下来的文化成果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2011年10月2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尊重生命是公民教育的起点》的文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佛山2岁幼童小悦悦的离世更引发了社会对公民道德滑坡的大讨论以及对于公民教育的全面反思。这些都再次告诉我们加强公民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作为高中政治课教师,我们更是义不容辞。
事实上,《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每个必修模块的指导思想也都谈到相关的内容:《经济生活》中要求学生珍惜诚信的价值,培养进取精神;《政治生活》中更明确地指出,进一步增强公民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文化生活》中要求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生活与哲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如何在高中的政治课中落实并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教育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借助《经济生活》的知识,培养高中生的诚信意识
公民意识是权利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统一,而诚信也应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之一。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诚实守信一向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建设的根本。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诚信”被推为经济活动中的帝王原则。《经济生活》的教材中多次提到有关诚实守信的知识,如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中,企业经营成败的因素之一就是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第九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又再次谈到,“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就是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证的社会信用制度,而个人的信用状况是人们的‘第二身份证,所以要增强诚信意识,为自己积累良好的个人信用。”教学中在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的基础上,笔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在课堂上播放了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上的部分片段,触目惊心的事实,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企业如果缺乏诚信,对社会、对他人带来危害,最终也将自取灭亡。
企业如此,对于个人也是如此。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在谈论纳贤之道时说:“对一个公司来说,首先是诚实守信,第二才是才能,有才能而不守信,给公司带来的危害比能力差的人更大。”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诚信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只有牢固树立诚信意识,才能使交往各方在诚信原则的要求下都能获得自己的利益,达到“双赢”或“多赢”的效果,每个人也才能在社会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二、利用《政治生活》的知识,提高学生政治参与的意识
政治参与的一般意义就是普通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影响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公民的权利意识不断提高,在参与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公民意识日益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我国公民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参与机制、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社会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少人参与政治的热情不高。《政治生活》教材第二课介绍了我国公民直接进行政治参与的方式,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等,也指出了公民通过选举、讨论、听证、信访、基层民主管理、网络和论坛等方式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产生更多政治支持、互信,以增进公民对政治体制认同、政治决策的共识、政治权利的尊重和对政治行为的主动参与,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大量鲜活的例子,如2011年国家发改委召开的居民用电价格调整听证会,以及此前在中国民众中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听证会,特别是近几年的人代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到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通过“问计于民”实现“决策利民”,政府也主动接受了公民的监督。这样一些材料的展示,大大调动了学生对政治参与的积极性。高中阶段的学生已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对新事物的兴趣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比较强,当他们了解到公民可以通过多种新途径表达自己意愿,提出自己看法的时候,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
如果我们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培养,当将来有一天他们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时候,就可能主动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进而使公众参与政治生活成为一种必然和必需。
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动员学生积极参与认识和实践活动,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该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文化生活》第十课认为:思想道德修养是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向成熟的阶段,而当前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青年学生思想行为活动日益凸显出独立性、现实性、多样性,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建设,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将有利于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此在《文化生活》的教学时,笔者组织学生参与到多元的认识活动之中,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视频,从郭明义、孟佩杰、吴菊萍等平凡人物的先进事迹中去感受什么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学生在流泪、感叹的过程中,也通过自省,提高了道德水准。
《文化生活》教材还指出,要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还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为此,在提高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我们还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了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爱心义卖,学雷锋以及希望工程捐献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把课堂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帮助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活动中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履行社会主义公民应尽的义务。
四、通过对《生活与哲学》的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市场经济催生了人们的多元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使得现代社会的人们常常生活在价值的判断与选择当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决定着人们的行为。《生活与哲学》告诉我们,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当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教学中,师生围绕着佛山2岁女孩小悦悦被汽车两次碾压,18个路人漠然视之,最后捡垃圾的陈阿婆施以援手的事情,三个学生主动发言,第一个学生讲述了事件的全过程。第二个学生介绍了事情发生后引发的广泛震动:广东省官方组织召开的座谈会、若干媒体的拷问、民间对这个事件的议论。第三个学生介绍了事件的后续发展情况,捡垃圾的陈阿婆受到了表彰和大家的尊敬,少数过路人由于见死不救受到舆论和良心的谴责,经营难以为继,以歇业告终。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虽然经过多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社会绝大多数人的道德素质不断提高,道德模范不断涌现,但小悦悦的悲剧决不是一个孤立的无足轻重的小事件,更不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交通事故,人们对他人生命的冷漠麻木,折射出社会价值观的扭曲、道德滑坡到了何种严重的程度。全社会都必须反思,唤醒沉睡的良知,唤醒向善的力量,我们高中学生也应该懂得在不同价值观的指导下,就会有不同的行为选择,产生不同的结果,人活着就要有价值选择,而作出价值选择的第一步就是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思想政治课不仅要利用教材,还要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上社会才有生命活力,也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营造一个互助互爱的氛围,建构一个有道德感的社会,不断促进学生的整体和谐发展,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中学德育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
(秦小萍,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21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