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校长职业专业化过程中,作为专业化标志之一的专业伦理规范体系,其形成过程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历史演变过程,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从而分析出校长专业伦理体系的谱系,旨在对我国校长专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专业伦理 谱系 校长
1 校长职业的角色定位分析与发展脉络
1.1 校长职业的角色定位
在我国对校长作为一种职业不存在什么分歧,但对校长职业发展的未来走向,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分歧主要表现在校长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是职业化还是专业化,当然也有折衷的观点:校长职业化即校长专业化。
在本人看来,专业是职业的高级发展阶段,是职业分化和发展的结果,是指需要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职业。职业要发展成为专业,必须达到和符合专业标准。从校长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专业化的观点是更合理的选择。
在对校长专业化的探讨中,我国学者们观点较多地集中在强调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化意识等内容,而关于伦理基础方面的研究较少。我国原国家教委于1991年颁发的《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以及1999年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仍然属于部门规章,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外,就再没有校长自身专业伦理方面的内容了。
1.2 校长专业伦理研究的逻辑设计
第一,校长是一种职业,职业是要向前发展的,而职业发展的结果是专业化。校长职业的发展遵从这一规律。第二,职业在向专业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形成自己的专业伦理思想与伦理规范体系。这种专业伦理思想与规范体系进而成为一个专业成熟的标志。第三,专业伦理思想的形成离不开普通伦理思想的支撑,但又不是普通伦理思想在专业实践中的简单运用,因此,借鉴与发展一般伦理思想成为专业伦理思想形成的指导思想。基于此,本文中校长专业伦理思想的形成借鉴与吸收普通伦理学中目的论与义务论的思想精华。第四,校长专业伦理是指导校长专业实践行为的价值观,而校长的专业实践集中表现为决策。如何进行伦理决策便成为专业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第五,校长专业伦理如果不能转化为校长自身的德性,那么它便只能是一纸空文,如何提高校长专业伦理造诣,造就德性校长便成为本研究的根本落脚点。
2 校长专业伦理谱系略图
2.1 西方的观点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对校长专业伦理的研究也把重点放在领导伦理方面。在教育领域,对校长的领导伦理的关注发韧于20世纪50~70年代西方教育管理研究领域中两位著名人物格里菲斯(Daniel E. Griffiths)和格林菲尔德(Thomas Barr Greenfield)之间对教育管理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的争论。格里菲斯作为教育管理理论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受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主张“去价值”或“价值中立”,而格林菲尔德则认为,学校本质上就是一种道德秩序,它要为那些重要的价值服务。刻意追求所谓普适性的、客观的和科学的真理,不但追求不到,反而会造成无力处理组织生活中的另一些重要方面,如道德、义务、责任感等价值问题。20世纪50年代之前如果说对教育管理研究的范式称之为逻辑实证范式的话(其研究重点是把科学管理思想引入到教育管理之中),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的并持续至今的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范式更是把教育管理直接当成一种道德科学。格林菲尔德认为,学校管理者是“价值观的代表,他们既是价值观的创造者,又是价值观的主人”。批判范式据此提出,如果把组织看作是争夺价值观的战场,而不是具体化的结构,领导的角色就是在白热化的战斗中提出价值观。作为这一范式的倡导者之一的美国印地安纳大学的福斯特教授(William Foster)在其代表作《范式与承诺——教育管理的新方法》(Paradigms and promises: New approaches 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1986)中也提出,把教育管理看作是一门道德科学,把改革教育和教育管理实践作为批判研究的旨趣。他指出,伦理的思考是教育领导者的首要责任,因此也必须是教育管理培养方案的首要内容。福斯特指出:“领导从总体上必须保持一种趋向民主价值观的伦理关照,它必须历史地与伦理的意义相关联,作为一种对社区良好生活的追求……这里的伦理不仅仅指个体的行为,而是指一种更加综合的观念,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道德社区如何共同生活。”自此以后,对学校领导的研究转向关注伦理道德在领导理论中的作用。托马斯·J·萨乔万尼所著的《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成为这一转向的典范之作。在该书中,萨乔万尼强调学校领导的权威除了科层制权威,心理权威之外,更注重学校领导的道德权威,对学校的领导也注重学校共同体的共同体价值观。另外他的《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戏》更是把学校视为一种道德共同体,强调关系的重要性,这儿的关系主要是指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此外,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对此也有深入的研究,他所著的《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也是探讨道德对学校领导的意义和对教育及社会的重大作用。
经过数十年的研究,西方许多国家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校长专业伦理规范体系。如英国教师培训署于1998年颁行《国家校长标准》以及《国家校长职务专业资格》,并获得英国议会通过,《国家校长标准》随即被确定为校长行动的依据和培训的指南,其中就有明确的伦理要求。美国州际学校领导者资格认证协会(ISLLC)的校长标准中也有明确的伦理要求。
2.2 我国目前的现状
在国内,关于教育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伦理、教师伦理等方面,如檀传宝著的《教师伦理学专题》、胡斌武著的《教学伦理探究》、孙彩平著的《教育的伦理精神》等。而关于学校领导的伦理研究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2003年全国教育管理学科学术委员会暨全国教育管理协作研究学术年会提出,在教育管理研究中要做到“事实与价值”的整合,确立教育管理研究的“伦理视角”等,初步确立了领导伦理研究的发展取向和路径。因而对校长专业伦理的研究自然而然地应历史之运而生。2008年韩少华先生的《专业伦理:校长专业发展的应然内涵》开校长专业伦理研究之先河。然而国内大多数学者虽然都认为校长专业化必须有专业伦理规范,但论述略嫌简单。如有人认为,校长专业伦理是校长专业精神的一部分,作为一名校长应具备如下专业伦理:“履行校长职责和法律义务;遵守职业伦理规范;有明确的个人信仰和价值观;品德高尚,为他人树立行为典范;具有民主精神和亲和力,谦逊待人;全心全意为学校和学校成员谋发展;公正廉洁;承受压力,勇于应对挑战”。因此,加强对我国校长专业伦理的研究就纳入学人的视野,成为校长专业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
3 研究价值与意义
3.1 理论价值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改变了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薄弱状况,目前我国对校长专业化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而作为专业标志专业伦理却鲜有涉及。特别是校长专业伦理问题,更是少有涉及。因此,为校长专业发展探询科学的伦理基础,并据此提示校长专业的基本道义精神和应遵循的伦理价值准则,从而使校长专业实践活动更规范、更有章可循地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从而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丰富和完善起来。
本研究作为“校长专业发展”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目前有关校长专业发展研究的丰富和发展。校长专业伦理是校长专业发展论题中的应有之义,本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校长专业发展的内涵,并为校长专业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正如“聚集并探索确立合理的教育管理价值观导向是教育管理伦理研究深入、有效的重要保证。合理的价值观基础不仅使教育管理伦理研究保持正确的方向……而且能够保证研究的过程不偏离,更重要的是研究的结论可靠、有效、有意义”。对校长专业伦理做系统深入的学理探讨,无疑对提升我国校长管理理论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3.2 实践价值
理论与实践正如钱币的正反面一样,永远缠绕着而共同存在。校长专业伦理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一种实践性理论。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有目的性活动,在人类的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尽管“在一切领域中,伦理精神总是作为体现人类活动的价值目的性和行为合理性的人文精神的结构,但教育领域中,伦理精神却具有比其他领域更为重要的人文意义。可以说,伦理精神,是教育人文精神的核心。”而“缺乏伦理精神,教育就会模糊甚至丧失自己的人文使命从而使教育成为不可能或不必要”。“有证据和论据表明,教育管理基于不同的‘重要教育价值。以价值为基础的、伦理和道德性的教育管理体现在广泛教育领导中”。正是基于此,加强对学校领导——校长的专业伦理研究是完成“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向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必不可少的王牌……是一种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这一使命的重要保证。本研究对规范校长专业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有效地促进校长专业自主和专业自律提供了法律之外的合理性依据,使校长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研究确立的专业伦理规范为校长专业从业人员在遇到伦理困境时提供指南,使专业人员和睦相处,防止因为内部摩擦而造成内耗。同时,对校长人员的选拔和工作的评价提供伦理上的标准。专业伦理的确立也有利于校长专业的从业者更好地行使专业自主权而免于来自非专业人士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