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爱萍
摘 要 文章通过对当前思想政治类课程所面临的教育环境分析,探索了通过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等途径,推进新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关键词 思想政治 教育 教学 价值 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将其与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潜移默化、随时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疏导工作,具有很强的及时性、针对性和长远性。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专任教师队伍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充分发挥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作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促进辅导员工作的开展,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1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思想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严峻。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市场经济的价值标准对思想教育课教学效果的响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特别是我国高校就业和收费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诱使学生产生了用市场经济的功利价值标准及观念来分析和看待当前的高等教育,在他们的观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高等教育是一种教育投资”的思维定势,用市场经济的这种观念来分析,有投资就必须强调投资的回报,就必须强调在大学阶段所开设的每门课程及环节的功利性和有用性,特别是对就业及毕业后预期收入的直接效应。这种价值观造成学生在价值评价标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及其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诸环节的排斥性。
1.2 高级教育者,特别是一些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
端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确立教学原则,这不仅是更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也是深度融合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由于我国教育财政拨款形式的改革,在高校收入中,学生缴费收入所占学校收入比例的不断加大的影响,以及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环境上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作为思政教育主体的思政课教师,一些教育者功利意识日趋显见,其思想教育课的教育功能及效应明显受到削弱,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地位及作用在一些教育者的指导思想中和教育地位中出现了动摇,产生了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倾向,并使教育中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降低了。
1.3 高速开发的社会信息系统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社会程度以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日益成为了一个开发的系统,各种资源在高校中不断得以提取和利用,各种信息在高校中不断得以汇聚和交流。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在不断加大,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思想产生的冲击也日益明显,昔日的“象牙塔”变得更加社会化,高校与社会的连接日趋紧密,高校这个“小社会”逐步融入大社会,封建式的思想教育理论显得更加陈旧和不适应,“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完全胜任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及要求,高校作为促进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思想政治类课程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1.4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思想及观念束缚
传统教育的思想政治课教育,其教育机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系统性,从正确的理论导向上,从价值目标等方面确立教育目标。相对过去封闭的、不开放的、慢节奏、计划经济的社会条件下,这种思想教育模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在现代开放的、信息多元化、多价值体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教育模式就显得不足。大学生活期间是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今的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品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观念难以适应当前复杂的高校现实,难以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法纪观念、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起到促进作用。
2 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实现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2.1 构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
一是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激励体系。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原则等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为了适应当前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适应开放的、多价值取向的、信息多元化的教育对象,高校要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思想,积极构建一个开放的、灵活多样的、结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激励体系。如,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构建“时时、处处、人人”的人文信息环境,通过信息量化手段,推进学校“教养工程”建设、师生“诚信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合理、高效的师生教与学沟通,评教与评学相互促进的激励机制,形成人人参与、家、校与社会三者能有效沟通、监控、相互促进的、立体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激励平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变得直观可测,破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与评价相脱节的症结点,理清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概念和内涵,从而推进科学合理、系统规范、有效指导的评价体系建设,促进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二是构建纵横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在这个体系建设中,要以学校党委为领导,以党团组织为主体,以党团的各级组织为骨干,以党团组织、社团活动、班级工作为载体,构建一个纵横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纵向上,该系统的建设应以学校党委为领导,院系党总支(团总支),年级党支部(团支部),班级党小组(团小组)为主干实现纵向领导的,信息沟通流畅的结构模式。横向上,构建以校党委与校行政,各级党团组织与行政组织之间协调有力的横向结构模式。实现纵横互交叉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在教育功能上,纵向模式首先是党委根据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确立一定时期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院系党组织及党员,采取下任务,提要求,定目标,抓考核,使其在日常党政工作中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每个在校学生的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实是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政治教育网络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该系统在实现其功能中所始终贯穿的先进思想,先进理论,先进观念的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网络功能得以实现的理论先导和理论保障。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建强有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才能使思想教育网络系统发挥强有力的教育功能,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个体系建设中,第一,要按照国家相关课改精神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改工作,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为依托,抓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建设,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团队建设,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以专任教师、专职政工干部为主、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为辅、学生骨干为补充”的相互促进、各司其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第二,要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务虚与务实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相结合。第三,每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应同时是一名合格的兼职辅导员,在完成本职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重视课堂内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重视学生的诉求,主动和困难学生、问题学生结对帮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
2.2 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在教育教学观念上虽然提出了“教书育人”的思想,但在实际工作中,多数教师和学校只对“教书”提出和制定了具体的规定,如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学时,而对“育人”即教学中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提出和制定具体的活动范围,使其流于形式。尽管有人认为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认为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中有育人的内容与形式,但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必定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具体规范,将教书和育人过程体现于教学活动中,体现于教学内容中,体现于教学管理与教学考核活动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的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处。
2.3 强化教育主题的基本素质
教育者的素质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课不单是一门理论以及知识的传授课,更是一门人生价值取向教育,政治观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学科。思想政治类课程的这种特征就要求教育者首先应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在当前的政治理论教育中,第一,应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第二,还应具备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学方法论等知识)。第三,教育者应该具有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及其方法的基本精神。第四,教育者还应具有热爱政治理论教育职业,热爱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第五,教育者同时还应该具有良好的个人道德风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起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作用。也才能达到“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