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倩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 400715)
摘要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均衡流动制度的创建过程中,有许多的阻力因素。其中新旧制度之间的冲突就形成了制度阻碍。本文从人事管理制度、教师编制制度、教师工资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这几个方面对制度阻力进行了分析并尝试提出化解制度阻碍的策略。
关键词教师;均衡流动;制度阻碍
多年来我国教师流动大多是在市场经济下的自由流动,在流动趋势上表现为“单向上流动”。这样的流动使农村教师资源短缺、师资队伍素质下降,造成了地区、城乡之间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加剧了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近年来国家政府认识到了在市场经济下教师自由流动的危害后,开始尝试通过教育行政手段来干预教师的不合理流动。
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均衡流动的制度阻碍分析
近几年,全国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各种有关教师流动的教育法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情况。但是目前教师流动制度却出现失真现象,教师流动的实效性不佳,许多地方的教师流动制度处于进退不得的状态。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其他相关制度对教师流动制度的阻碍。
1.教师人事制度对教师流动制度的阻碍
我国《教育法》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这种教师聘任制的人事制度使得学校可以自主管理,其中包括了对教师的任用、续聘或解聘等。因此许多学校把教师当作学校的私有产品,当作与别校竞争的砝码,禁止优秀教师向外流动。这种情况导致了处于优势地位的学校只派出资历浅、年龄偏大的教师进行流动,而被流动的教师也产生对教学的消极抵触的情绪。
2.教师编制制度与教师流动制度的冲突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是按师生比进行核定的。这样教师从由超编的学校向缺编的学校流动比较好解决。而对于缺编学校来说,就可能派不出教师。另外由于农村教师的编制比较紧张,致使在农村教学的教师不得不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这种状况致使许多来农村流动的教师超负荷工作,压力加大,精神、体力不足。进而严重影响了城市教师流向农村学校的积极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对教师流动制度形成很大的阻力。而且教师从缺编学校向超编学校流动也经常会出现超编学校不需要教师,流动教师任教的不是本学科的课程的现象,这种情况是对教师资源的浪费,对教师流动没有任何积极的作用。
3.教师工资制度与教师流动制度的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形成了一种“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这种倾向使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存在错位现象。具体表现为教育财政和教师人事制度向城市学校倾斜。虽然城乡教师的基本工资实行的是国家统一标准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基本工资差距不大,但是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的津贴补助金额偏低。这种“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也存在于校际之间。重点学校的教师总工资比普通学校的要高很多。这种“同工不同酬”的工资制度已成为我国教师均衡流动制度的首要制约因素。
4.非正式制度对教师流动制度的阻碍作用
首先,在响应各级政府的教师流动制度时,有一大部分的教师是本着流动有助于评职称而参加教师流动计划的。持有这样的功利化价值取向的教师在流动学校只会得过且过,混完流动的日子。这种态度导致了社会对教师流动制度的不认同,对教师流动制度产生了极大的消极作用。其次,教师流动制度还会受到社会大众心理的影响。目前,社会公众对教师流动制度还持着怀疑态度。有的甚至还对教师流动教师存在错误认识,若教师流动制度得不到社会大众的支持,那么教师流动制度是不可能全国范围内执行起来的。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均衡流动制度创建过程中制度阻力的化解策略
1.改革当前的人事管理体制
首先,提倡教师的“无校级管理”,即将中小学教师的管理权限收回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配置师资。这样就解决了学校不愿让教师流动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又要实行教师流动管理的两难困境。其次,教育部门应取消“教师选考制度”,取消教师从乡村到城市的单向上的不合理流动。将农村教师向城市教师流动纳入到教师流动制度中。通过这样改革教师认识管理体制来完善教师全员聘任制度,消除教师流动的人事管理体制的约束。
2.重建教师编制制度
首先,应该按照教育公平的原则来核定教师编制。应切实综合地考量师生比、认可门数与教职工比、周课时与教职工比、年级数与教师比、专业教师和后勤人员比例,必须秉持公平平等原则,落实教师编制,从而全面地统筹调配教师。其次,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专业编制”。由于我国农村学校普遍缺少体育、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教育等学科专业教师,所以有关教育行政机关应针对这种情况在农村教师的编制安排中设立一定比例的“专业编制”,以此来缓解在农村任教的教师的任课压力。
3.优化教师工资制度
首先应明确教师工资制度模式。即在实行基本工资同工同酬制度的政策下,规范教师工资的额外收入(奖金、福利性补助等等)。这样的做法不仅消除了城乡教师的工资差别,还平衡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教师收入的差别。其次,对进行流动的教师应进行各种津贴补偿,尤其是流动到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津贴补偿的金额应按市、县、镇、村逐级递增。津贴还要保证有足够的额度和力度。
4.构建教师流动的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首先政府要建立有效的道德规范,端正教师的流动动机。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道德宣传,让他们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职责,积极主动投身于教师流动制度建设的事业中去。其次,政府还应引导大众对教师流动制度有正确的认识,让大众认识到教师流动制度价值和意义。这就可以通过有关部门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教育教师均衡流动对于改善教师资源配置失衡的情况,对于实现教育公平的重大意义,从而为教师流动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