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搜集资料沦为一种“形式”

2012-04-29 00:44袁苏
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形式资料作业

袁苏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广大教师注意到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方面的资料”成为不少语文教师的口头禅,甚至成为每节语文课的必设环节,是否安排学生搜集资料也成为课堂评价标准之一。布置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相比传统的口头作业或书面作业,更能显现出它的开放性、实践性与自主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到底如何呢?请看笔者的亲历。

案例

在教学完苏教版第七册《但愿人长久》后,我布置了如下作业:

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留下许多诗词名篇,此外,还有许多关于苏轼有趣的故事,请搜集苏轼的作品和他的一些小故事,认真阅读,作好记录,明天一起交流。

第二天,按照安排进行交流。结果,大部分学生保持沉默,仅有个别学生汇报,照本宣科,磕磕绊绊,几近冷场。仔细检查,班上近五分之四的学生没完成这项作业。

以下是学生就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

生:“找了,但是没找到。”

生:“老师,家里没有电脑,家里没有这方面的书。”

生:“问家长了,爸爸妈妈也不知道。”

生:“忘做了。”

……

思考

出现这样的状况,是我没有预想到的。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及运用资料的意识与能力,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无可厚非。《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就此提出的整体目标是:“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解到具体学段:

1~2年级能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3~4年级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5~6年级能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既然初衷本没有错,为何收效甚微、流于形式,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呢?据笔者观察,这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仔细分析原因有三:

1.操之过“急”

留给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过短,案例从布置到交流,仅有一天时间。搜集资料不是简单的一句话,需要学生在众多的资料中去寻找、取舍,哪里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呢?何况,在此时间段内,学生除了正常上课外,还要完成除语文外的其他作业,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做这项作业,只能停在“找了,但是没找到”上,怎能有所收获。

2.失之于“虚”

没对完成作业所需条件作客观分析。搜集资料的手段无外乎上网搜索、查阅图书和询问他人等三种。三种手段中上网搜索最为便捷、高效,已成为师生搜集资料的主要手段,但易受到条件制约。我校虽处县城,但经了解,班级里家庭有电脑的不过半数,像案例中“家里没有电脑”仍占一定比例。就算具备上网条件的,搜集到资料后能够打印的只有1人,其他学生需要用笔抄写,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把电脑上的资料誊抄到纸上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查阅图书更非易事,从“烟波浩渺”的书海中,找到相关内容,无异于“大海捞针”,还要受到藏书等条件限制。询问他人受到学生家长素质等局限,而且班级部分学生为留守儿童,问家长根本不可能。

3.没有成“习”

正如前文所说的,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已经注意到了引导学生搜集与整理资料。但不容忽略的是,还有不少教师仅是在形式上注意了,还仅停留在“课上顺口说说”,搜集资料甚至沦为课堂“装饰”,老师只是关心自己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至于课后学生是否搜集了,是否真的会开交流会,往往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学生感觉到这项作业可做可不做,失去了兴趣,当然就“忘记了”。

对策:

应让搜集资料不再是走形式,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达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为学生打开学习语文的另一扇窗,引领学生看到更广阔的风景。

1.留足时间

查阅资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专业研究人员往往需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搜集,小学生虽然不能与专业人员相比,但是搜集资料过程是一样的。网上搜集虽比较省时,但网上资料“鱼龙混杂”,需要进行取舍;查阅有关图书资料,家庭未必具备,有时需要到书店、图书馆进行查阅,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留足时间,这是完成作业的前提和保障。至于留多长时间为宜,要视难易程度而定。

2.用好资源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电脑已进入“寻常学校”,学校藏书量较足。但在教学中,这些资源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反倒成了“摆设”。有的学校、教师唯恐电脑被学生弄坏而予以“严加看管”,网络教室也往往成了教师的“专利”,学校图书馆则常年“闭馆歇业”,将学生拒之门外。现有资源大量闲置,学生搜集资料要自行解决,无异于“舍近求远”。改变这一局面,就是要把现有资源“用”起来,图书馆和网络教室要对学生开放,节假日不休,学生可以自主不受限制地查阅资料。

3.加强指导

目前学生搜集资料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搜集过程“盲目”;二是已变相地成为家长的“作业”;三是个别学生借“搜集资料”之名,行“上网娱乐”之实。因此,教师、家长要参与指导,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比如上网搜索如何选择关键词,如何对“鱼龙混杂”的网络资料进行甄别、取舍,如何进行下载、打印等;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要结合苏版教材第七册“读书有选择”这一读书习惯等进行指导,不断提高搜集资料的效率。同时请家长配合,对学生使用网络进行正确引导。

4.小组合作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等精神的重要途径。搜集资料本身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可采取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减少重复劳动,实现资源共享。以《嫦娥奔月》为例,教师安排学生搜集与中秋节有关的资料,班级可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搜集中秋节简介、传说、习俗和相关诗词佳句等。

5.加强反馈

俗话说“一分布置,九分落实”,检查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检查要突出形式多样,如交流会、汇报会、手抄报、板报,这些比较适用于课后拓展性的搜集检查。再如课堂上配合教学的随机检查,则适用于课前安排的预习性搜集检查。总之,要让学生感到辛辛苦苦搜集来的资料是有用的,体验到成就感,有动力也有一定的压力,逐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搜集资料的习惯。

猜你喜欢
形式资料作业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快来写作业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作业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