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云
[摘要]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贯彻实施,体育教学在健康教育中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通过对中学生的调查发现,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学校体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体育教学 身心健康 中学生
许多专家曾在世界精神病协会年会上提出,人类疾病已从躯体疾病时代进入到心理疾病时代,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表明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校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因此,基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体育教学项目,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否会产生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随机选取某中学不同年级男女大学生共300名为研究对象。
2.方法:(1)文献资料法:收集大量有关体育活动对人体健康影响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期刊,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2)问卷调查法:采用由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修订完成的信度和效度均较高的健康调查表(UPI),该量表包括三部分内容,受试对象的基本情况、受试者的身体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助题。(3)体质测试法:选取学生身高和体重形态指标,立定跳远、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及台阶实验等机能指标作为生体质测试的评价指标。(4)数理统计法:将收集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并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包对其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结果。(1)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全国青少年常模相比,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状况情绪波动因子、抑郁因子、过于敏感因子、交往障碍因子和偏执因子等各因子得分均较高,且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较严重问题,提醒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手段。经过一学期的体育教学后发,教学后学生的心理健康因子得分与实验前相比较低,且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经过一学期的体育教学后学生的身体素质平均值与教学前无明显差异,其中教学前后身高、体重等形态学指标均值无显著性差异,机能指标除立定跳远成绩均值外,其它如握力、肺活量、台阶实验均值均高于教学前,且有显著性差异,教学前后女生坐位体前屈均值也存在显著性差异。(3)中学生身心健康促进策略
2.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体育教学的方式与方式,使学生学习一技之长,进而培养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基于这一思想,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除开设技能学习课外,还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与体育保健课,使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学习掌握在体育活动的心理状态与卫生常识,以及掌握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不适现象能进行及时消除的措施,做到自我及时诊断、自我治疗的目的。
3.安排特定的体育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安排一特定的体育活动如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给学生的心理上施加一定的刺激,使他们在较高的要求参与其中时经历各种各样的磨练,进而在受挫中养成良好的战胜困难的品质和培养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这样就能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也有效掌握了克服心理问题的科学体育运动方法与手段。
4.在群体活动中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创造良好的群体环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以增强团体凝集力,形成好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在该团体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应有意识在体育教学中设置各种条件或创造合作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在学生学习中出现不正确动作时,不应当众批评,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培养其体育学习的兴趣,树立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的精神,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5.采用积极体育教学评价手段,消除学生自卑心理。体育教学中积极的评价手段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刺激其努力学习,否则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做法: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或运动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可适当降低教学难度,让其在学习中能享受到取得成功的快乐,教师针对其小的进步能及时进行肯定,会使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也会相应增强,然后再一点点增加学习难度,最终达到消除其学习自卑心理。
三、结论
1.经过一学期的体育教学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因子均低于实验前,且有显著性差异。
2.经过一学期的体育教学后大学生身体素质平均成绩与教学前无显著性差异,仅握力、肺活量、台阶实验与实验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3.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各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促进其身心健康在体育教学中应设置健康教育课程的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应安排特定的体育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并在群体活动中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积极体育教学评价手段,以消除学生自卑心理。
参考文献:
[1]陈琳伟,欧美珍.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的追踪调查研究.体育学刊, 2000,7(6):83
[2]李国强. 民俗体育文化保护的悖论与超越[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 (11):181-182.
[3]李国强,李米环.中国汉族大学生体质发展趋势与健康促进干预[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