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

2012-04-29 17:01刘剑峰刘德发
科教导刊 2012年27期
关键词:激励机制

刘剑峰 刘德发

摘要 教学与服务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两大支点。由于现行激励机制缺位以及观念上的偏差,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不强,制约了其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因此,开放式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体制的建立和激励机制合理有效地采取、改变教师观念,树立教师“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意识,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 社会服务能力 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而现代大学不可推卸的职能和使命就是服务社会、融入社会、引导和推动社会发展。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有效补充形式,能为社会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其教育方式是与社会实践联系最紧密的。因此,教育部把示范性院校入选的五大条件之一定位“社会服务领先”,这足以说明服务社会这一重要职能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举足轻重的。

当前,教师在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中所起的作用都是决定性的,在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在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中;在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中;都能看到高职教师的身影,他们以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技术服务。学校的活动有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了教师的活动,如果学校逐渐与整个社会脱节,那么就是教师的活动远离了他人、社区和社会。从这点上说,决定社会服务质量高低的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质量的高低。

为了实现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首先就要通过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师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技能通过教学活动教给学生。在一体化的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将社会参与意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企业员工带入教室,将学生领进企业,体验企业的生产工作过程和环境,实现学生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另外,教师要针对企业或社会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让学生在研究中了解企业和社会,并锻炼其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技能。

其次,通过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企业的合作伙伴,教师在角色的转变中获取大量的资源。通过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在研究的各个阶段都有企业人员参与,使问题的确定资料的收集,再到成果的利用,都更加贴近实际。这样,第一有利于正确把握和解决企业的问题,第二使新知识、新成果更切合实际,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第三还有利于新知识、新成果的推广①。随着新知识、新的科研成果在企业和社会中的推广,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和经济效益,又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功能。

再次,通过为企业提供人员培训、政策咨询和技术指导,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利用教师的专业特长为企业或社会人员进行培训、咨询和技术指导是最普遍的做法。如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以解决现实具体问题;对企业有关方案进行评估,帮助企业进行合理化改造等。对于这一新角色是企业、社区和教师双赢的角色。对企业而言,它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对教师而言,教师不但在为企业提供服务帮助的过程中,发展新知识,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还获取了物质报酬,提高了生活质量②。为了能促进教学和研究,社会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一些教学和科研的新观点、新视角的发现,是在社会参与中教师和不同的人相互交流下而产生的。有证据表明那些更多产的研究者和更好的教师,都有在企业从事咨询工作的经历。事实上,在资金支助项目的数量和出版物的数量上,参与企业咨询活动的教师都比那些不从事社会服务活动的教师多,另外,在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上,也反映出参与社会活动的教师要比那些不从事社会活动的教师得分高③。

当然,在当前在高职院校中也存在一些阻碍教师从事社会服务的因素。

第一,传统的职业角色仍被大多数教师固守。作为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教师和研究者,他们忽视了自己的社会属性和职能,而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正是这种职能的体现。并且他们还认为学生的社会问题和职业技能不应成为其教育的重点。

第二,教师直接为社会服务不被传统的文化观念认可。传统教育中有社会参与方面的内容很少,而大多数教师所受的都是传统教育。不要花太多时间在社会服务上就是在这种教育下形成的一种观念。这种文化理念的逐渐形成,将作为其主流文化,会一直体现在其学术职业指导思想中,很难改变。因此如何改变这一许多教师长期以来都一直信奉的主流文化就是一个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第三,激励或奖励的缺陷。当前,有效促进教师充分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激励机制,不论是高职院校内部还是外部均没有建立。国家在对高职院校师资的资格认证、聘用进修、考核、使用、职称、工资、奖惩和其他福利等很多方面仍然沿用普通高校的教师资格标准及考核和使用办法,缺乏具体的规定④。以职称评审为例,高职院校职称评定工作基本上沿袭普通高校的“惯例”,看重的是教师的学历与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对公开发表论文、授课时数、参加课题都有明文规定,其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技术资格却不能并轨,出现与普通高校同质化的现象。要反映教师的企业联系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这样的考核制度显然无法做到,而且远离了高职教师应有的专业发展轨道,使考研、读博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提高自身能力的普遍做法,这只是为评职称而一味地追求高学历。而到企业社会实践锻炼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的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则不被大多数教师认可,这都是错位的政策导向造成的,最终使广大高职教师并没有真正提高自己的社会服务能力,导致高职教师既浪费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又浪费了学习时间,得不偿失。

关于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深层次的,与我国实际情况紧密相关的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各种措施,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社会服务职能。在次过程中,高职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将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从中不断产生新知识,并服务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将有效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并且是高职教师最根本和可持续的自我发展之路。

注释

① 张君华,左显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发展途径探讨.职教论坛,2008(21).

② 林金良,黄东昱.从学校管理视野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教育与职业,2007(14).

③ 李悠.论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教育评论,2009(3).

④ 查吉德.美国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策略.现代大学教育,2002(4).

猜你喜欢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机制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健全少先队激励机制 助推队员们幸福成长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完善党校党建工作激励机制研究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
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