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红军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思想情绪的直接体现。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 后”群体,然而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汉语却呈下降趋势。加强他们的语用能力培养,提高语言使用的规范性,构建语言表达、口语技能训练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大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规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0(a)-0193-02
随着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教育改革,高等教育也从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挺进。在扩招政策下,一批批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而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具备团队合作意识,视野开阔。目前,我们面对的现实却是,许多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存在欠缺,表现出滞后现象。在校园及大街上的各种海报、广告标语牌上,或者是个人的电子邮件或短信,甚至在大学生们的毕业论文里,到处都充斥着错别字和病句,生造词语、行文晦涩、逻辑混乱的现象更是令人大跌眼镜,触目惊心,这与当前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及不相称。因此,重视对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汉语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大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现状及其成因
概括来讲,语言应用能力指的是语言在实际中综合运用的能力,它包括口头语言应用能力和书面语言应用能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语言运用能力不强,思维应变能力欠缺,造成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降低和就业压力的加大,其主要表现如下:
1.1语言规范意识淡薄
由于扩招,全国各大院校招生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些大学生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和方言。因为满口方言的普通话,或词不达意,语音或语调不规范等诸多因素,导致人们很难听得懂。在思想观念上,大学生也不重视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性,草书式的简化字频频出现,随便使用标点符号,文字书写的也不规范。他们错误地认为讲究错别字、笔顺、标点等,那都是小学生的事,与自己毫无关系。
1.2基础知识欠缺
大学生的汉语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其在中学阶段的汉语水平。各种媒体报道显示如今的中学生课外汉语的阅读量极其贫乏,写作能力也比较欠缺,汉语基本素质较差,汉语运用水平也越来越低,主要是在大众教育背景下,大学的入学门槛降低了,大学生整体的生源质量也比以前降低了。
1.3轻汉语而重外语
在中国,学外语已成为一种时尚。小学生从一上小学开始就学英语,甚至连一些幼儿园也早早就为孩子们开设了英语课,这种做法无疑会极大地冲击了汉语学习。在大学校园里,语言学习的热点都集中在外语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把学习时间放在英语上,因为考研、出国,甚至就业等方面都要用英语,人们学习汉语的热情自然就会降低,直接导致注重外语而轻视汉语现象的出现。
1.4网络语言的冲击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早已超越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以惊人的速度步入千家万户,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方便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于是一种独特的网络时代的产物——网络语言便应运而生。大学生群体,既是网络的积极使用者,又是网络语言的重要主体。然而,当前的网络语言并不完美,存在着诸多缺陷,有很多错别字和不规范用字。此外,网络的虚拟性、自由性使道德约束的作用也大大降低,一些格调不高,甚至相当粗俗的用语在网络上泛滥,无疑会对大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
1.5大学阶段汉语教育的缺失
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忽视了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现在不仅是理工科专业, 甚至是文科大学生的基本文字能力也不尽如人意。我国很多院校非常重视专业及外语教育,轻视甚至忽视人文基础教育课,基本上都没有开设可以提高汉语文字应用能力方面的课程,诸如“大学语文”、“演讲与口才”等。
1.6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实生活中,有些大学生对开口讲话普遍存在畏惧心理,出现怯场现象。在回答问题、发表个人见解时,由于紧张或担心别人耻笑,或因为缺少必要、系统的语言训练,不能用简短而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不愿也不敢在课堂、座谈会等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心声,常常是被动发言,或拒绝在公众场合发言。甚至有的学生因缺乏自信心、热情,而不愿意和同学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产生自我封闭现象。
2 提高大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策略
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当今社会需要的是那些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重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就成为社会各界对人才培养的共识。大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主要表现为是否可以流畅地使用普通话的能力,正确使用规范汉字和标点符号的能力,是否可以得体地与他人用汉语或英语交流、表达的能力及写作的能力等几个方面。
2.1通过汉语普通话水平测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不仅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也是普及教育、发展科技、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全国各地推广、普及汉语普通话,推行规范文字,是时代的需求。因此,各高校最好明文规定,要求所有的大学生在毕业前必须通过汉语普通话水平测试,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
2.2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高等教育旨在使学生包括人文素质和表达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都得到培养,并达到相应水准。大学生在求学阶段则更关注其专业知识及外语的学习,有些人会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一些实用的技能培训,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铺垫,根本不可能把大量时间投入到传统文化教育上。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把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把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素质落到实处,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进行得体的交际,书写一手规范、美观的中英文字。要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阅读是关键。首先要引导他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名著,要善于比较、鉴别,培养归纳、整理、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认真细致地筛选,把有用的材料运用到说、写中来。
2.3 提高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高校要切实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宣传及普及工作, 让大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向他们宣传、介绍语言文字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定,给他们提供规范用语及用字范本。作为高校教师,更要为人师表,以身示范,一定要严格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用普通话上课,而且语言必须准确、简练、生动,富于启发性。从而使学生也重视语言的规范性。
2.4 调整课程设置,开设通识类选修课程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不同的素质,各大院校陆续实施了通识教育,为大学生设置了价值导向明确、思想内涵丰富的通识类选修课程。这些课程或传承人文经典、或蕴含哲学智慧、或体现人文关怀、或追随科技前沿、或凸显美学真谛,目的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力、提升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2.5 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教学的组织者,又是引导者,而学生的语言素质直接受到任课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影响。新教师上岗前,其语言能力必须经过培训和测试,必须持有二级乙等的普通话等级证书。高校还应该定期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进行监控和评估,开展公开课制度,奖罚分明。另外,高校还应积极引进高水平的教学人才,不断加强现有教师的素质培训,尤其是道德、信念、情感、意志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以此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6 提供切实可行的技能训练环境
无论是理工类还是人文类学生都需要强化汉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措施,丰富其课余生活,拓展其交往面,营造表达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才能得到全面的提升。而良好的校园文化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两大阵地,以广播、报纸、墙报、展板、各种刊物等校园传媒为平台,大力营造具有良好传统文化底蕴的人文环境氛围,使大学生时时处处感受优秀传统文化软环境的滋养,全面开展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
2.7 引导大学生使用规范的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正悄然冲击着校园,单就表现形式和表现力来看,网络语言在相当程度上是对传统“规范”语言的颠覆和“革命”。由于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多样,具有简洁性、新奇性、诙谐性等特点,富有时代特征,可以满足大学生追求时尚潮流或从众趋同的心理。因此,我们既不能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也不应对其听之任之,我们应对网络语言采取宽容的态度,积极引导大学生网民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语言,吸收、接受有思想、有创意的健康网络语言,将有利于促进营造更好的网络语言生态环境。
3结语
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的主体。然而,许多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思维应变能力却成为制约他们择业和就业的“瓶颈”之一。若想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则必须改变他们的认识和思想观念。此外,高校还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努力提高大学生语言素质,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并有较高思想素质、语言交际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骏.大学生语言素质的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4):50-53.
[2]陶建莉.浅谈“90后”大学生语言表达的特点及培养策略[J].才智,2011(31):137-138.
[3]李微.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2):44-45.
[4]盖晓明.汉语言文字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2005(12): 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