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玉红
课堂讨论作为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营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良好氛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它对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尤其是启发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探究和获取知识,真正提高学习能力,发挥着关键作用。
一、组织课堂讨论的必要性
组织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1]目前的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占据主流地位的教学形式仍是被动地听与讲,不少教师仍是凭着一张嘴,从头讲到尾。教和学依旧是“灌输——接受”的关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这种传统教学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不管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课堂讨论。因为,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得以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创造智慧能充分发挥出来。学生一旦把课堂讨论当作学习活动的主阵地,真正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其求知热情及展现自己的愿望就会不断加强,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就必然大大提高。组织课堂讨论是适应政治考试改革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组织课堂讨论的原则性
1.民主性原则。教师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民主氛围,让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无拘束、无畏缩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智慧、情感和志趣,尊重其个性;应该让学生施展思辨才华。[2][3]
2.全面性原则。课堂讨论必须全员参加,要面向全体学生,讨论的内容、方式要照顾到各种学习水平的学生,这样才符合促进全员参与、争取大面积丰收的宗旨。在课堂讨论中,要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并且有所收获,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好讨论题。所谓“好”的标准,一是讨论内容能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二是讨论能提供一定的分歧点,引起学生兴趣,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三是除了讲究科学性、启发性之外,还应注意有适当的坡度。
3.有效性原则。任何形式的课堂讨论都要有效,使学生各得其所,最忌走过场,把课堂讨论视为教学的“点缀”,只图表面的热闹。我们要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首先要保证讨论内容有一定的思维价值,能促使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去思考、去讨论。
4.鼓励性原则。教师应在课堂讨论中,始终把关爱和信任的目光投向学生,倾听其意见,追踪其思路,鼓励其自信,从而助燃其思维的火花,获得最佳的讨论效果。
三、组织课堂讨论的有效途径
1.把握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讨论。课堂讨论和学生掌握学习的各个环节——认识、理解、应用紧密结合,可促使思想政治教学的诸项目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得到全面落实,但这并不等于说任何内容都可纳入讨论范围。过分肤浅的内容使课堂讨论流于形式,过分深奥的内容使课堂讨论失去了生气。可以进行课堂讨论的有两类内容。一是知识障碍点,包括每课的重点、难点等,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把握知识内涵的主要障碍;二是思维的障碍点,学生思维发生障碍一般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难度的不适应造成的,也可能是因思维定势受某种旧知识或某些传统影响所致。这两个障碍点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拦路虎”,将其作为讨论内容,能够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及效率。例如,我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时,提问:“如果把洪秀全换成刘邦或朱元璋,太平天国是否还会失败?”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似懂非懂,感到新颖有趣,却又把握不准。我马上点拨学生:“大家可以想一想:刘邦或朱元璋穿上了皇袍是否就意味着农民革命的成功?”找到了切入口,同学们思维的波澜随之涌起: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它不可能彻底摧毁封建社会制度;农民领袖就是夺取了政权,充其量也只能成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等等。讨论使学生们加深了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单纯的农民战争必然失败的认识。
2.把握教学时机设置讨论。就课堂讨论的时机而言,学生不可能一堂课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因为人的思维是有间断性、跳跃性的。[4]根据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一个思维高峰后,往往要停顿一定时间,才出现另一高峰,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最佳时机。我认为,最佳时间一般有两个。一是在课的中段,教学过程达到高潮,学生呈现“心愤愤”、“口悱悱”状态时,探究知识的愿望非常强烈,此时学生思维活跃,跃跃欲试,大有不吐不快之感,这时展开课堂讨论,有利于他们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尽言自己的体验,教师也容易接受准确的反馈信息。二是当老师讲评、能力状况及对教材内容的熟悉程度与教学目标相差不远,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把“最近发展区”转为“现实发展区”,这时展开课堂讨论,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他们通过努力便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3.采用恰当的方式组织讨论。课堂讨论的方式,要能与内容、时机挂上钩,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符合教材的结构特点,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较高的讨论效益。[5]根据十余年教学实践,我认为比较有效的讨论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提示引导”式,即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逐步展开讨论,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及时调控讨论进程,最后加以总结。这种讨论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富于逻辑性,能保证课堂讨论的顺利进行和讨论质量。例如,我在讲述“情感写真”时,要求学生讨论“你体验的情感有哪些?”,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哪种情感给自己的感受最深?”“对于同一件事,人们体验到的情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让学生明白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
二是“群体互补”式,即教师首先出示讨论内容,然后以学习小组(人数不限、以4—6人为宜,最好把个性特征不同的学生混合编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归纳小结后由组内代表在全班汇报讨论意见,未尽之处本组成员可进行补充。这种方式有利于智力互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是“自由辩论式”[6],即让学生围绕讨论内容各抒己见,自由辩完新课,将要全面小结所学内容时。在辩论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因势利导,把握方向,最后由老师或让学生在老师帮助下小结讨论结果。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讨论的质量很有帮助。
四是“角色置换”式,即让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在老师的安排下分别扮演某些角色,让他们“身临其境”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这种方式不仅能直接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燃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教师首先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具有创造性工作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践表明,合理的课堂讨论,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李莹,李冬青.优化课堂讨论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卫生职业教育,2005-05-15.
[2]高效课堂中的讨论必须优化(1).教育理论论文.网络(http://www.reader8.c).
[3]付联煌.历史课堂的优化讨论.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02-10.
[4]章杨.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感悟.考试周刊,2008-12-16.
[5]季本如,陶健.课堂优化的探讨.教师之友,1996-03-15
[6]牛斌.浅谈讨论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科技资讯,2007-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