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与教方式研究的元分析

2012-04-29 13:03王国忠谢百治
现代教育技术 2012年3期
关键词:元分析信息技术

王国忠 谢百治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学与教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应用和学与教方式如何变革已经成为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该文采用元分析法,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角度对2000-2010年国内发表的关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与教方式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它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将来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与教方式;元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3-0047-05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共享。”可见,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下一阶段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工作,而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和学与教方式的变革则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开发了一大批优质的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资源,同时大批研究者也对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与教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这些花费巨大人力和财力制作的信息化资源的应用情况并不是特别理想,很多好的研究成果仅仅停留在试验阶段,没有进一步的推广应用。为了了解“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与教方式”研究的现状,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关于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与教方式研究的文献进行元分析,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出于对研究样本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的考虑,选定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从2000年到2010年以“信息技术环境”、“学与教”、“学与教方式”为关键词或主题进行检索,合并两个数据库检索出的相同文献,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35篇。通过进一步阅读来判定取舍,根据研究需要和文章的实际情况,剔除无关文献,最后共获得与主题相关文献150篇。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元分析方法,元分析的概念是由Glass于1976年提出的,亦称为总分析、荟萃分析、二次分析等等。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设定了分析的变量,然后由两名研究者通过阅读文献初步对每个变量的内容进行记录。其中,研究方法的指标借鉴了Thomas C.Reeves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分类。再对其进行归类、合并,对于意见不一致的归类,则进一步讨论,邀请专家进行评判,直至意见一致,整理出指标编码体系。最后,根据各个文献的内容,确定其在各类分析变量中的值,填写到表格中对应的位置,完成之后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1.设定分析变量

根据研究目的,我们选择了如下的分析变量:

发表时间:指研究文章在期刊上发表的时间

文献来源:指文献的期刊出处

研究对象:指研究所关注的对象

研究内容:指研究文章关注的某个或某些方面

研究方法:指研究中所采用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方法

2.确定指标体系

为了对搜索到的文献进行编码以及定量分析,我们进一步对分析变量制定评价指标。

(1)文献来源的指标

这里我们主要选取了《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中国医学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开放教育研究》等教育技术类期刊作为指标。

(2)研究对象的指标

我们根据文献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大致把研究对象分为:中小学、高校、职业学校、远程教育或成人继续教育、混合(指研究涉及上述两种以上对象)其他等等。

(3)研究方法的指标

美国Georgia大学教育技术系的Thomas C.Reeves在分析教育技术学研究现状时,提出了一种研究分类框架,他将研究的目标与研究方法区分开来,分别从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角度对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进行分类。为了对“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与教方式的研究”的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我们选择Reeves对研究方法的分类(具体可见表1),作为元分析中“研究方法”的指标。

(4)研究内容的指标

为了确定相关文献关注“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与教方式”研究的哪些方面,以便知道哪些方面的研究有待改进以及如何创新我们的研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由两名研究者深入阅读文献,对每篇文献进行内容提取,借鉴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YB010824)中对研究内容的分类。然后,对于有不同意见的内容请专家进行判定,直至意见统一,再对其进行归类、合并,整理出编码体系。最终,我们确定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学与教理论研究、与某学科结合应用研究、学习环境研究,把不属于以上范围的文章列为其他处理。最后确定的文献元分析编码体系见表2。

(5)进行编码分类

在编码的指标体系建立后,就开始正式编码。首先,建立一张Excel表格,列出“文献编号”变量,并按照编码体系建立各项分析变量。然后,根据各个文献的内容,确定其在各类分析变量中的值,填写到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三、研究结果分析

1.历年发表文章数量的变化

通过对文献的编码和统计,发现学与教方式研究文献的数量出现了两起两落的情况,从2000年开始,文章数量开始逐年增加,到2002年达到顶峰,当年发表相关文章的数量达到了23篇。从2003年开始逐渐回落,进入了一个平稳过渡期,2003年到2005年,共发表文章38篇。2006年又有了一次新的回升,当年发表文章21篇,之后在2008年出现低谷,只发表了8篇,而后从09年开始又有所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与教育部颁布的一些纲要、政策及“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的引领有关。例如,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中央电教馆在“十五”期间组织全国31个省的近千所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开展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期五年;同时,在2003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期刊专业委员会与25家期刊会员单位共同举办了全国“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的论文评选活动。另外,全国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科)“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项目编号:BCA060016)的顺利开展,都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与教方式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文献来源分析

从图2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关于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与教方式的研究文献中,来自如《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中国医学教育技术》的文章依然偏少,在核心期刊中仅占29%,在所有期刊中所占比例更小。这说明研究的规范程度与论文的深度还不够,还需进一步规范研究步骤,创新研究方法,深入分析研究结果,使研究成果对实践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3.研究对象分析

研究者对不同研究对象的关注是不同的。统计结果显示,学与教方式研究中关注最多的是中小学及高校,占了62%。其次,远程教育与继续教育中对学与教方式的研究占12%。有部分文章涉及了两个以上的研究对象,因而当做混合处理,占总数的8%。有些文章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也有少数特殊的机构,如部队、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等按其他统计,相关文章占总文章数的15%。(分布情况如图3)通过观察数据可知,学与教方式研究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但关注度不一,以后应该给予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或继续教育更多的关注。

4.研究方法分析

首先,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发现,学与教方式的研究中定性研究运用的最多,定量研究则其次,主要是因为国内研究者对学与教方式的研究采用理论研究、解释研究和比较研究等类型的较多,而采取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则相对较少,原因是后者实施难度相对大一些。其次,7%的文献采用了批判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方式变革中存在的误区以及国内外研究的比较与思考,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建议。另外,采取混合方法的文献占13%,主要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变革传统的学与教方式,并验证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从各年来看,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都占了绝大部分,可以看出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主体,而每隔几年,批判性研究和文献分析就会增多,说明对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比较关注,混合方法则比较均衡,但数量还是太少,还需进一步的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见表3)

5.研究内容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将学与教方式与某一学科结合应用的文献最多,占文献总数的38%,主要关注在某一学科下如何运用某种或某几种学与教方式来促进教学。同时,学与教理论的研究文献也占了35%,包括对学与教的基本特征、学与教方式的组合应用、学与教的评价研究以及国内外比较研究等,反映了研究者对学科理论问题的关注。学习环境研究包括运用某种技术和如何开发学习资源来支持学与教方式等,如思维导图或概念图对学与教的辅助性教学、针对学与教方式来开发学科网站或者技术工具、运用手持式移动技术来促进我们的教学等等,这方面的研究占文献总数的22%,表明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学习资源开发还是备受研究者的热爱。另外,一些研究视角比较独特的文献,我们把它归结为其他处理,占总数的5%。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与教方式研究”这一主题所进行的文献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文章数量变化与政策法规和课题研究的引领有关

首先,文章数量上出现了两次高峰,主要与教育部颁发的法规和“十五”、“十一五”的规划课题研究的引领有关。近年来文章有所增加,因为很多研究者也在反思为什么建设好的优质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开始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刘雍潜等学者认为多元“学与教”方式应用于日常教学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课堂教学的形式,另一种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笔者认为只有将两种形式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针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利用多元学与教方式及信息技术条件下新的课程教学设计,才能有效促进资源的利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整体论文质量还不高,研究应更加深入

统计显示,相关文献中发表在教育技术类核心期刊的文章仅为29%,说明很多研究的规范性还不够高,研究还不够深入,而且文献综述类的文章很少,表明对先前研究的回顾比较少。因此,我们要做好文献综述,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注重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和创新性,进而增加论文的深度和应用价值,争取能在教育技术类核心期刊中有更多的文章发表。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我们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日趋完善,师生的信息素养迅速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方式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但从文献分析来看,宏观介绍多,深层探讨少;喊口号多,实质内容少;复杂性较高,可操作性不强。因此,要注重应用性研究和适合本国国情的学与教理论的构建。

3.定性研究较多,应多采用混合研究方法

关于学与教方式的研究中定性分析仍较多,而文献研究和批评性研究则相对较少,多数从理论上探讨如何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方式,缺乏数据的支持,很难验证所构建的学与教方式是否有效。与学科结合的应用研究近年来也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学与教方式较复杂,可操作性不强,不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笔者认为,应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收集数据时,既要注重对量化数据的收集,又要多采用案例分析、行动研究等质性的研究方法,确保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4.缺乏对推广应用的研究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教学环境,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最佳的学与教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与学科相结合的应用研究,让我们的学与教方式真正地走入课堂,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目前这方面研究较多,但对如何进一步推广应用的探讨较少。我们应该争取从小范围长久的“实验”中选择出好的学与教方式,进而走向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阶段,形成某一学科不同内容的比较好的学与教方式,使研究成果能够为大家所共享,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五、结束语

由于该文是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方式研究文献的一个元分析,在选择相关文献和确定编码体系时难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以及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时,可能并不完善;同时,有极少部分与主题相关的文献信息不全,不能阅读全文只能阅读摘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最终数据的正确性。但笔者相信分析结果仍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猜你喜欢
元分析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乐观—悲观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元分析
护理实践教学中在线学习效果的元分析
信任性别差异的元分析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变迁的元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