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萍
摘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了”和“动”是可能补语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二者有时可以替换,而有时却不行,本文将对这两个词在作可能补语时所存在的异同做出探讨。
关键词: “了(liǎo)”“动”可能补语基本含义引申含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能补语的教学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重,而常用作可能补语的“了liǎo”和“动”也是可能补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怎样才能使留学生更加清楚简单地了解二者的含义及区别,使他们更加准确地运用这两个可能补语?本文将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使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清楚地呈现在留学生的面前。
一、“了”和“动”的基本含义
“了”用作可能补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太多”,“动”的基本含义是“太重”,试比较:
我拿不了这些行李。→是指行李太多。
我拿不动这些行李。→是指行李太重。
二、“了”和“动”的引申含义
1.“了”的引申含义
①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能力,跟身体条件相联系。
我太累了,我走不了路了。
②经过学习、成长之后所具有的能力。
我才学习了一年汉语,我还翻译不了这篇文章。
③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客观情况所决定的,与身体无关。
我现在还有事,暂时还走不了,你先走吧。
2.“动”的引申含义
①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能力,与身体条件相联系,可以换成“了”。
我太累了,我走不动路了。←→我太累了,我走不了路了。
我拿不动这些行李。←→我拿不了这些行李。
②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客观情况所决定的,与身体无关。
我们都说不动他去参加比赛。
三、二者的异同
在同样都表示“能力”或“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时,“了”和“动”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
1.“了”
“完”的意思,所以在表示“能力”时,它所表示的是“完成的可能性”,强调的是“是否能完成”,不管这个动作是否会让被施事者发生位置改变。
2.“动”
“移动”的意思,所以在表示“能力”时,它所表示的是被施事者发生位置改变的情况。
故:在表示“能力,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能力,与身体条件相联系”时,“动”都可以换成“了”。即在这种情况下,“了”是包含“动”的。所以当“了”仅仅表示的是“能力”是否能完成时,就只能使用“了”,而不能使用“动”。
例如:
我太累了,我走不了路了。→我太累了,我走不动路了。(表示的是“能力,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能力,与身体条件相联系”,“了”和“动”都行。)
再如:
你生病了,今天上得了班吗?(只能用“了”,不能用“动”)
你的身体不好,结得了婚吗?(只能用“了”,不能用“动”)
因为“上得了班”和“结得了婚”都表示的是“上”和“结”这个动作是否能完成,所以只能用“了”,而不能用“动”。
另外,“了”还表示经过学习、成长之后所具有的某种能力,而“动”则没有这个功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了”也不能换成“动”。
我才学习了一年汉语,我还翻译不了这篇文章。→*我才学了一年汉语,我还翻译不动这篇文章。(“翻译”是经过学习之后所具有的能力,所以只能用“了”,而不能用“动”。)
3.在表示“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客观情况所决定的,与身体条件无关”时,二者的差别在于:“了”表示的是施事者完成某种行为的可能性,而“动”表示的是“被施事者完成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我现在还有事,暂时还走不了,你先走吧。
我们都说不动他去参加比赛。
四、人们的习惯性用法
“了”表示“通过学习之后所具有的能力”的频率要远远多于“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能力,跟身体条件相联系”,而“动”则大部分情况下仅表示“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能力,跟身体条件相连系”。所以同样一个句子:
(1)我干不了这个工作。
(2)我干不动这个工作。
这两个句子可以表示同样的意思:“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能力,跟身体条件相联系”,即因为太老了或是太累了,所以不能干这个工作。但当我们看到这两个句子时,我们则体会的是不同意思的句子,“我干不了这个工作”,我们的第一感觉是“我的能力不行,后天经过学习之后的能力还达不到这个工作的要求”。“我干不动这个工作”,我们的第一感觉是:因为身体本身的缘故而不能干这个工作。
五、“了”与“动”对词性的不同要求
形容词后都可以用“了”作可能补语,表示的是这个形容词所表达的意思是否能完成,而“动”只可以用在动词之后。
如:这样洗出来的衣服干净得了吗?
六、“结果补语”与“可能补语”
我们在讲述“可能补语”时,往往要从“结果补语”讲起,因为“结果补语”可以变成“可能补语”。从这一点出发,“动”比较容易讲得清,比如“拿动”可以变成“拿得动”,“说动”可以变成“说得动”。但是“了”从结果补语变成可能补语时要分情况而定,当“了”表示的是“完”的意思时才可以做结果补语,例如“吃了”可以变成“吃得了”,“看了”可以变成“看得了”,而此时“了”做结果补语时,我们常用“完”,不常用“了”,常用“吃完、看完”等。
七、结语
当“了”表示的是“能力”或是“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时,“了”没有相对应的结果补语。例如:“翻译得了”没有相对应的“翻译了”,“走不了”没有相对应的“走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在基本含义上,用“了”作可能补语时强调的是“太多”,用“动”做可能补语时强调的是“太重”。在引申含义上,“了”和“动”可以同时表示与身体条件有关的某种能力,在此条件下二者可以互换。“了”还可以表示经过学习、成长之后具有的能力,“动”没有这个用法。在同时表示“由于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时,“了”表示的是施事者完成某种行为的可能性,“动”表示的是“被施事者完成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李德津,李更新.读写课本[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车版社,2006.
[2]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词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
[3]傅由,王勤.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4]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
[5]康玉华,来思平.汉语会话301句[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6]刘月华.可能补语用法的研究[J].中国语文,1980,(4).
[7]李昊天.外国留学生习得可能补语的回避与偏误调查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