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法”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2-04-29 00:44:03楼松英
考试周刊 2012年29期
关键词:科学教学

楼松英

摘 要: 本文认为发现法可培养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发现学习”,即只给学生一些事实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发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大氛围下,教好科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先发现问题,发现好的问题,发现新的问题,再通过学习解决,这样肯定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水平。

关键词: 科学教学“发现法”两个方面

发现法是培养学生在教师启发下的“发现学习”。它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给他们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己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规则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发现法”的优势呢?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也是一切思维的开始,但在现行教育观念中,存在“强调共性,忽视个性”的问题,自然科学教学有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标准,统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行为规范,使得学生只知道“听话”,“只会服从”,忽视和不善于发现问题,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关键。自然科学老师要勇于改变自己的教风,放弃自我“权威中心”的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探究,开启思维的大门,并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从而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创新教学氛围,教师应努力营造出“教师—学生”间自由、平等的氛围。英国哲学家约翰·密乐曾说:“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我认为,教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存有高度的容忍精神,在给学生营造创造性氛围时,要公开地向学生表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为及任何探索迹象,都是好事情,当学生在对某一问题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教学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特别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测。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发现学习

1.因地制宜,引导学生实验探究。

实验是发现法运用于自然教学取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仪器和药品,让学生主动进行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设计制作新的教学器材或其他用品,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修旧利废。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做一些简单易行的各种替代性实验。正如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所言:“一项演示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能彻底地获得所验证的结论。”同时,在学生实验中,教师应做到: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发问的时间,给学生批判的时间。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学生能够自己想的,让他们自己想。

2.抓住疑问,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设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疑”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有目的地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在教“鲫鱼的习性和形态”一课时,学生感性知识比较丰富,都见过鲫鱼,吃过鲫鱼,但平时不注意观察,对鲫鱼没有一个正确认识。于是我先让学生观察鱼缸内活动的鲫鱼,同时提出相关问题:鲫鱼的体色、体形怎样,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去想,去发现并急于解决,从而得出结果。这种动力来源于有兴趣发现,使学生有“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感觉,在实验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勤用脑,勤用眼,勤动手,激发学生兴趣。

(2)感性入手,诱导学生解疑。

学生有了发现问题的基础,就能根据问题寻求解答方法,例:学过反射定律之后,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枪口正对着观察者,子弹刚出枪膛的镜头是摄影师实地拍摄的吗?显然,不会有哪一位摄影师愚蠢到站在枪口前去拍摄这样的镜头,熟悉的现象和陌生的问题,必然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探个究竟。又例如:讲鱼的侧线是怎样形成,有什么作用时,我先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鲫鱼体表,再做实验……取两条活鲫鱼,一条侧线完好,另一条去掉侧线,分别放入两个鱼缸,然后搅水圈,观察这两条鱼的游泳方向和水流方向如何?各自的感觉怎样?这样可使课堂气氛活跃、有趣,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有的学生想法奇特,逆向思维发达,我鼓励他们从动手解剖鲫鱼,亮出解“疑”方法,引发争论,得出正确结论。如讲“鱼的游泳器官”时,让学生分别剪掉鲫鱼的胸鳍、腹鳍、尾鳍,再观察其游泳姿势,并放录像,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发现:胸鳍、腹鳍能保持鱼体平衡,尾鳍控制鱼前进的方向,这个正确结论来源于学生认真的实验和细心的观察。

3.营造氛围,指导学生质疑。

心理学研究证明,保持问题意识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因此,教师一定要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提出可以是自己不懂或者自己懂但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前者可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后者可以带动其他学生的思考,从而更好地化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比如,CO2制取实验,教学中如果只是让学生记住“大理石跟盐酸反应”这一知识,就远远达不到教学目的,对此我提示CO2制取的各种可能方法:①Na2CO3+盐酸,②CaCO3+硫酸,③CaCO3+浓盐酸,④CaCO3+稀盐酸,⑤NaHCO3+硫酸,让学生分析、比较、评价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继而作出正确的选择,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CaCO3+硫酸不能制得CO2,它也符合化学反应条件,有人提出浓盐酸比稀盐酸好,马上有同学提出自己的观点。(CaSO4微溶,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为培养具有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应该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放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上来,使学生带着问题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出课堂,课后发现,探索问题。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一个坏的教师释放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要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必须先传授学生如何掌握发现问题的常用思维方法,才能使学生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通中发现特殊。不断提出问题,寻求答案。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我们应该把“如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一问题放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上,创造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究自然、科学知识的条件,通过发现、设疑、引疑启动探究,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正如苏霍姆林基在《在给教师的一百多条建议》中所说的:“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愿望就是依靠这股力量。”成功滋育兴趣,成功促进兴趣。以经常获得成功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汉澜.教育实验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2]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科学教学
浅谈素质教育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
未来英才(2016年18期)2017-01-05 14:46:59
莫让小组合作陷入虚假的围城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 11:52:43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科学实验数据处理与概念构建
教育(2016年38期)2016-11-15 17:52:07
培养数据处理能力 提高科学实证意识
生本课堂,于细微处见精彩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科学的思考与实践
成才之路(2016年10期)2016-05-07 18:51:35
微课与翻转课堂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8期)2016-04-20 10: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