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泉根
中国素为礼仪之邦。“礼”指的是关于礼的仪式和制度,儒家十三经中有三种是关于礼的专门著作(《周礼》《仪礼》和《礼记》);二十四史中凡是有志的都有礼志;历代的类书、会要、会典乃至地方志等,都有相当的篇幅记述礼制。在中国古代,大到国家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小到个人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都归于礼的范畴。
中国人素来重视名字,尤其是给孩子命名,更是煞费心机,引经据典。有这样一句俗语,叫做“不怕生坏相,就怕取坏名”。又有这样一句格言,谓之“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命名既为人生大事,在素重礼仪的中国,自然也要举行一定的仪式,此谓之“命名礼”。古代中国人的命名礼是颇为严肃、庄重的。
据《礼记·内则》和《白虎通德论·姓名》的记载,古人在孩子出生三个月后,即由其父亲命名。为什么要在三个月后呢?这是因为“天道一时,物有变,人生三月,目煦亦能笑,与人相更答,故因其始有知而名之”(《白虎通德论·姓名》)。
为别致的要数哈尼族的乳名宣布仪式了。
哈尼族在婴儿降生后,即由家中老人抱过去为孩子祝福,用食指在婴儿的脑门上轻轻一点,同时说出婴儿的乳名。但这个乳名要等到婴儿出生后第三天,才当众宣布。乳名宣布的仪式是:这一天,婆婆先在庭院里烧起一堆大火,将胎衣烧毁,烧过的胎衣灰盛入小竹筒中保存起来。当天早上,婴儿的父亲需准备拳头大小的糯米饭团,粘上舂烂的老鼠豆和一条鸡翅膀肉,在篾桌上堆成塔形。前来祝贺的亲友邻里,应用一个鸡蛋来换取一个小“塔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