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典故与古典诗歌的误读

2012-04-29 06:50李秋霞
贵州文史丛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误读解读典故

李秋霞

摘 要:用典是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追索典源因此成为诗歌注释的重心。本文探讨“明星”典故造成的诗歌文本误读现象,通过举例来说明为何出现此类误读,以及将如何避免。

关键词:典故 解读 误读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3-97-102

用典是古典诗歌的特征之一。松浦友久博士认为,中国古典诗歌语汇的继承性与“语言生活中对故事成语的爱好和辅助诗文写作的各种学艺百科全书(类书)的盛行”[1]有密切关系。正因为这种继承性,在传统注释学中,对典故的追索成为诗歌注释的重心。类书就像典故的花名册,常用典故(以下简称常典)中有那些尤为诗家爱用的典故在这些花名册中煜煜生辉,发挥“明星”一样的作用,姑且将其命名为“明星”典故。在进行诗歌文本解读及注释中,按照一般人的看法,应是常典易,僻典难,但笔者在阅读过程中却发现,有大量的误注皆跟常典,尤其是常典中那些“明星”典故有关。“明星”典故之所以具有迷惑性和干扰性,跟它们同时为诗家、注家所熟知有关,注家在不自觉中受其影响,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引证“明星”典故的命中率很高,但由于诗歌创作的丰富多样性,有时就难免张冠李戴,令典故的真正出处陷入迷雾之中,甚至千百年来以讹传讹,从而妨碍了对诗歌文本的正确解读。下面试举例说明。

例一、韩偓《八月六日作》(其一)

日离黄道十年昏,敏手重开造化门。火帝动炉销剑戟,风师吹雨洗乾坤。

左牵犬马终难测,右袒簪缨最负恩。丹笔不知谁定罪,莫留遗迹怨神孙。

关于“左牵犬马终难测”

邓小军所作笺证如下:

“左牵”句:用《史记·李斯列传》:“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又用《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录灵运《山居赋》:“孰如牵犬之路既寡,听鹤之途何由哉!”(自注:“牵犬,李斯之叹;听鹤,陆机领成都众大败后,云:思闻华亭鹤唳,不可复得。”)以秦相李斯被赵高所杀,喻唐相崔胤被朱全忠所杀;以李斯临刑回顾昔日牵犬逐兔之乐,岂知今日杀身之祸,喻崔胤昔日援引朱全忠,岂知后来身死朱全忠之手,是诚难测也。“左牵犬马诚难测”,与偓天祐三年所作《故都》“地下强魂必噬脐”意同,皆言崔胤临死必悔恨莫及[1]。

齐涛《韩偓诗集笺注》亦将此句定为李斯典,并引陈寅恪先生按语:“韩公谓朱友恭、氏叔琮等之被朱全忠所诛诚难测。”[3]

按:邓注、齐注将“左牵犬马终难测”定为李斯典,有两点不合。一是诗意不合,下句“右袒簪缨最负恩”,“负恩”者为“簪缨”,上句“难测”者自应为“犬马”。二是“左牵”之“左”字在李斯典找不到古典字面。与“右袒”相对的“左牵”,“左”字无疑是一个关键字,承负着重要的信息。陈继龙《韩偓诗注》援引《礼记·曲礼上》“效马效羊者,右牵之;效犬者,左牵之。”以及郑玄注“犬啮噬人,右手当禁备之。”[4]此说甚是。但陈注又说:“这里的左牵犬马者,指送玉册、传国宝给朱全忠的唐六部大臣,则未确。此六大臣在朱全忠面前均无“啮噬”能力,故谈不上“诚难测”。“左牵犬马”之“犬马”当指为统治阶级效劳之“犬马”,而“左牵”则形容其劣性难驯,具有反噬性的特点,此处应指投靠唐朝复又背叛反啮的朱全忠。

李斯典中虽有“牵犬”字面,但所述为游猎之乐,与此诗语境并不相符,两位优秀学者之所以张冠李戴,原因就在于先入为主,李斯典作为“明星”典故已深印于心,故见到“牵犬”字样即援以作释。

例二、陆游《排闷》

四十从军渭水边,功名无命气犹全。白头烂醉东吴市,自拔长刀割彘肩。

关于“自拔长刀割彘肩”

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注曰:(自拔句)“史记卷七项羽配纪:‘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5]

按:“樊哙”典是借生吃猪肉来表达武将的粗豪骁勇。陆游此诗所写却是市上割肉,而非啖肉。正确出处应是《汉书·东方朔传》:

久之,伏日,诏赐从官肉。大官丞日晏下来,朔独拔剑割肉,谓其同官曰:“伏日当蚤归,请受赐。”即怀肉去。[6]

将此二典混淆并非仅钱仲联一人,郑逸梅《掌故小札》中《胡寄尘对新之新见解》篇首云:

亡友胡寄尘读书多妙悟,往往能道人所未道…又云“白头烂醉东吴市,自拔长刀割彘肩。”自是好诗,然,剑字无作无声之例。放翁此语,出于《史记》,《史记》原文虽作剑字,然在此处何妨改为刀字,倘谓必欲从原文,则原文于割字本作切字,放翁已不能自圆其说,自当作长刀为佳,而割字亦比切字为优[7]。

此文恰从反面证明陆游此诗典出《汉书》而非《史记》。《史记》是“切而啖”,《汉书》则是为分肉而拔剑“割”肉。陆游另有一绝:“今朝卖谷得青钱,自出街头买彘肩。草火燎来香满屋,未容下筯已流涎。”(《醉中信笔》)可见诗人在街头买彘肩后须回家用火烤熟才会下肚,而不可能在集市上像樊哙那样“切而啖之”。从上下文看,陆诗三句已写明“白头烂醉东吴市”,此“东吴市”即“伍子胥出昭关吹箫乞食于吴市”[8]之“吴市”,吴市典是贫穷落魄的象征,如郁达夫《怀扬州·用姜白石小红低唱我吹箫韵》:“乱掷黄金买阿娇,穷来吴市再吹箫。”《史记》“樊哙”典表达的是武将的豪气干云,从陆诗二句“功名无命气犹全”来看,仅得全其气,何来武将之豪?何况三句已暗寓其贫困潦倒,故四句绝无可能用表示武将叱咤的“樊哙”典,而只能是表示自我解嘲、苦中作乐的“东方朔”典,诗人以此诙谐的表示自己老而犹壮,同时也显出生活窘迫与怀才不遇,寓有“侏儒饱欲死,臣朔则饥欲死”的牢骚。金圣叹《割肉饷老妻》:“舍南舍北侏儒死,年尾年头德曜斋。正掐数珠惊指动,藁砧拔剑早归来。”亦用此典来戏谑待遇的不公与贫士的无奈。

另外,此二典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即是否强调“自拔(剑)”,“朔乃自抽所佩剑割肉”[9]是“东方朔”典的关键情节之一,而“樊哙”典则无所谓是否“自拔(剑)”。强调“自拔”,即越权,说明本不应自己拔刀割肉,应有待于人而未待,职是之故,东方朔擅自拔剑割肉导致汉武帝的责问。陆游于东吴市集割肉,本应待屠夫割肉却“自拔长刀割彘肩”。在此点上与“东方朔”典切合,用“樊哙”典则无法解释。

古典诗歌中常典与非常典并不是绝对区分的,而是相对概念,比如此例《史记·樊哙传》与《汉书·东方朔列传》这两篇传记中的人物均被诗家关注较多,但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作为“鸿门宴”的关键情节之一而成为“明星”典故,其流传较《汉书·东方朔列传》中的东方朔割肉情节要广泛与深入人心得多。连郑逸梅、钱仲联先生这样渊博通识的学者都要一时失察,可见“明星”典故对诗歌解读的干扰性之大。

具有压倒性影响力的“明星”典故不仅会将影响力较小的典故“排挤”出注家的视线,而且还会令诗歌中的词语本义受到遮蔽,此类现象甚至会出现在解读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的杜甫、苏轼等大诗人的名篇中。比如见到“聚萤”就想起车胤,见到“飞鸢”就联想到马少游,见到“荷衣”就如见隐士。

例三、杜甫“朝回叹聚萤”

杜甫《秦州见敕(一作除)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

大雅何寥阔,斯人尚典刑。……官忝趋栖凤,朝回叹聚萤。唤人看腰袅,不嫁惜娉婷。掘剑知埋狱,提刀见发硎。侏儒应共饱,渔父忌偏醒。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羽书还似急,烽火未全停。师老资残寇,戎生及近坰。忠臣词愤激,烈士涕飘零。上将盈边鄙,元勋溢鼎铭。仰思调玉烛,谁定握青萍。陇俗轻鹦鹉,原情类鶺鴒。秋风动关塞,高卧想仪形。

关于“朝回叹聚萤”

《杜诗详注》注曰:“此自述索居之况,聚萤,邸舍荒涼。”《补注杜诗》注曰:“车胤聚萤。”《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注曰:“伤旧日读书之勤。”《九家集注杜诗》:“车似聚萤。”古注大约有三种看法,一是“聚萤”指邸舍荒涼,一是用晋人车胤“聚萤读书”典故,一是指车马似聚萤一样匆匆离散。今注多采用“聚萤读书”典故。

按:此句正解应是《九家集注杜诗》所注:“车似聚萤。”原因如下:

(一)、“朝回”即退朝归来,与杜甫《曲江》“朝回日日典春衣”之“朝回”同。此上朝自是指早朝,而聚萤是夜晚读书意象,与诗中意境存在时间上的矛盾。《杜诗详注》所注亦同此病。另外本诗前面已有贫困之嗟,如“伊昔贫皆甚,同忧岁不宁。栖遑分半菽,浩荡逐流萍。”此处再重复写贫困,则显诗意纠结。

(二)、“叹聚萤”是指散朝时与友人短暂的聚会,就像萤火一样旋散。杜甫经常在诗中以萤自喻,例如:“主人念老马,廨署容秋萤。”(《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明显以“老马”“秋萤”自喻。《萤火》诗通篇以萤自喻。在杜甫笔下,萤是飘零的象征,萤聚自然是短暂的。而且唐代早朝时间较早,散朝还家时,车上的灯火恰似萤火的光芒一样。钱谦益《鸡人》诗:“鸡人唱晓未曾停,仓卒衣冠散若萤。”裴世俊援杜甫此诗为例,并注曰:“萤聚,收集萤火虫,比喻官员一起上朝。”裴注已摆脱车胤典影响,但用“聚萤”喻官员一起上朝,恐未切。杜诗云:“朝回叹聚萤。”钱诗亦云“仓卒衣冠散若萤”,时间皆是指散朝时。上朝时大臣肃然两列,秩序井然,不同于萤聚的杂乱无章。但官员散朝时,各自乘车还家,车上灯火却与萤火有相似之处。如韩浚《清明日赐百僚新火》诗:“还怜萤聚夜,瞻望及东邻。”写的就是百僚分火时场面如萤火相聚。

(三)、杜诗《赠张四学士》诗云:“无复随高凤,空余泣聚萤”,与本例“官忝趋栖凤,朝回叹聚萤。”无论从句法还是诗意上均十分类似。“官忝趋栖凤”,虽然使用假对,栖凤指含风殿中的阁名,但栖凤本意是安栖之凤,上下句明显是对比关系,则下句所叹自应取萤的不安定之义。在此意义上,“聚萤”之“萤”绝无可能是车胤苦读所聚之萤。同理,“泣聚萤”与“随高凤”对仗,诗意同样相反,即“聚萤”作为“随高凤”的相反情况出现,“随高凤”自是指“长随”,“泣聚萤”之“聚萤”只能取“短暂相聚”之意,与车胤“聚萤读书”明显风马牛不相及。

因为车胤“聚萤读书”典故的影响太大,故后世见到聚萤一词即归入车胤典,却忽略了古汉语词义的丰富性,从而得出谬论。

例四、苏轼《雨中过舒教授》

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窗扉静无尘,几砚寒生雾。美人乐幽独,有得缘无慕。坐依蒲褐禅,起听风瓯语。客来淡无有,洒扫凉冠履。浓茗洗积昏,妙香浄浮虑。归来北堂暗,一一微萤度。此生忧患中,一饷安闲处。飞鸢悔前笑,黄犬悲晚悟。自非陶靖节,谁识此闲趣。

关于“飞鸢悔前笑”

当今学术界采纳的观点是“飞鸢”典出《后汉书·马援列传》,此说肇始于《施注杜诗》并为署名王十朋的《东坡诗集注》所继承。《后汉书·马援列传》的相关记载如下:

(援)从容谓官属曰:‘吾从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史,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致求盈余,但自苦耳。”当吾在浪泊、西里间,虏未灭之时,下潦上雾,毒气重蒸,仰视飞鸢堕水中,卧念少游平生时语,何可得也![10]

笔者认为此诗非援“马援”典,理由如下:

(一)、“笑”字无处落实。马少游所描述的生活与“笑”并无甚关联,从字面上也看不出来欢乐飞扬的气氛,而只是知足者常乐而已,这个“乐”主要表现为一种平和寡欲的心态,而“笑”无疑更加情绪化,至少是有声之“乐”。

(二)、“悔前笑”的“悔”字无处落实,若将前笑之笑理解为“嘲笑”,说马援见到飞鸢才后悔嘲笑从弟马少游当年的建议,此说亦无据可依。从弟忧己之劳苦,马援可不纳其说,断无嘲笑之理。

(三)、马援典主要由几个元素构成,1、飞鸢。2、堕(坠)。3、跕跕。4、少游。5、瘴乡。其中“飞鸢”(或简为“鸢”)是必要元素,至少要与其它四个元素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才能让人联想到马援典。与此典直接相关的情绪词并不是“悔”,而是“愁”,是面对险恶环境时人的一种本能反应。若说马援因愁而后悔来南行,但所悔者为追求过分的功业,而非“前笑”。仅仅有“飞鸢”字面并不足以指向此典。

(四)、从下句“黄犬悲晚悟”的用典来看,上句很有可能指向某种灾祸。释为马援典,前句说追求功业的代价令人后悔,而下句说李斯遭祸时悲悟之不早。从马援生平来看,虽然经历了一定艰险,但最终还是成就了功业。“飞鸢堕水”的险恶环境一过,就苦尽甘来,其“纡佩金紫”的荣遇与李斯的悲剧性结局不可同日而语。

由上述四点可知,将“飞鸢悔前笑”释为马援典疑点甚多,其实沿袭《施注苏诗》的各位注家均被马援典蒙蔽了视线,除此之外,关于飞鸢还有另一个《淮南子·人间训》中的典故:

谚曰:“鸢堕腐鼠,而虞氏以亡。”何谓也?曰:虞氏,梁之大富人也。…游侠相随而行楼下,博上者射朋张,中反两而笑,飞鸢适堕其腐鼠而中游侠。游侠相与言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志。吾不敢侵犯,而乃辱我以腐鼠。如此不报,无以立务于天下。请与公僇力一志,悉率徒属,而必以灭其家。”

在这则故事中,“飞鸢”与“笑”成了虞氏致祸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将“飞鸢悔前笑”用此典来诠释,则先前用马援典解释不通的种种疑点就全部冰释了。“飞鸢”是“会飞鸢坠腐鼠正中侠客”之“飞鸢”,“前笑”指“楼上博奕者争采而笑”,因偶笑而遭杀身之祸,故悔之。“飞鸢悔前笑”指祸福无常,富贵自满招祸,下句“黄犬悲晚悟”中的李斯同样因宦海风波无常而殒身。此二句诗实是苏轼感叹富贵功名之不可久恃,从而体悟出象舒教授那样安贫乐道才是“真趣”。

关于此诗中“飞鸢”的注释,其实古人早有此种意见。成书于元末的《韵府群玉》对“悔前笑”条下注释为:“飞鸢悔前笑,坡坠腐鼠事详鼠”,可惜并未引起苏诗注家们的注意,《东坡诗集注》承《施注苏诗》之误,后世学者多以讹传讹,如《苏诗集注》[11]、《苏轼诗选注》[12],甚至《汉语典故分类词典》《诗词典故词典》《中国历史典故词典》这些词典都将“飞鸢悔”归入马援典[13]。

据笔者查阅全宋诗,宋诗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飞鸢”典故均出自《后汉书·马援列传》。“明星”典故这种压倒性的影响力从“荷衣”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例五:龚自珍《己亥杂诗》(其四十七)

终贾华年气不平,官书许读兴纵横。荷衣便识西华路,至竟虫鱼了一生。

关于“荷衣便识西华路”

对诗中“荷衣”的注释,目前学界存在几种分歧看法,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种:1、平民服。2、隐士服。3、少年服。三种注释中,“平民服”与“隐士服”均误。“荷衣”无平民服之义。龚氏校书时已是副榜贡生,其身份已非隐士,使用隐士用语“荷衣”亦欠妥。据笔者愚见,此处“荷衣”应是“胜衣”之意,“少年服”意差近之。“胜衣”借指幼年(少年)的例子很多,如钟嵘《诗品》:“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鹜焉。”庾信《伤心赋》:“二男一女,并得胜衣。金陵丧乱,相守亡没。”《晋书?志第十六》:“十五从务,始胜衣服,乡无游手,邑不废时”。“荷”字作动词本有承受之意,与“胜”相似,笔者在四库电子版中检索到几例“胜”“荷”连文的用例,或作“胜荷”,或作“荷胜”,如《周书》:“负山戴岳,未足胜荷”;宋晁公遡《张茶马》“犹蚊负山,不自胜荷”;宋韩琦《永兴军乞移乡郡》:“陛下推恩太过,臣已不能胜荷。”汤显祖《奉寄赵仲一正宁并问达师》:“伤踊自刀怯,为栋岂荷胜。”在词语搭配中,“荷”或“胜”作为动物,后接宾语时,二者所接名词也时有重合,如(一)、“胜衣冠”与“荷衣冠”,(二)、“总角荷衣”与“总角胜衣”,(三)、“荷衣拜”与“胜衣拜”,限于篇幅,仅举第三种情况的例子:

胜衣拜:

1、《史记·三王世家》:“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

2、清·杨园《吊吴裒仲文》:“其果能胜衣而拜吊者耶?”

3、陈师道《别三子》:“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

4、明·张岳《寿图序》:“率其子孙若胜衣能拜者以上绕膝为寿”。

5、陆游《题门壁》:“四十年来住此村,胜衣拜起有曾孙。”

荷衣拜:

“荷衣”后接“拜”的古文诗句非常多,聊举检索到的数例:

1、《唐摭言》:“(贺)总角荷衣而出(拜)”。

2、元好问《高平道中望陵川二首》(其二):“书郎零落今头白,肠断荷衣出拜时。”

3、赵翼《题杨汭朝表弟小照》:“对君不觉惭吾老,曾见荷衣出拜时。”

4、赵翼《刘檀桥编修六十寿诗》:“曾见荷衣拜,今开六十筵。”

《唐摭言》“李贺总角荷衣而出”赋高轩过,被明代谢肇淛引用到其文中,并对文字进行缩写:

马略闭室读书,长吉荷衣而赋。(《五杂俎》)

此处谢肇淛用“荷衣”代替了“总角荷衣”,这也说明“荷衣”与“总角”一样,可以代表某一年龄段,意思恰与“胜衣”同。这两句虽不是工对,但古人为文讲穷对偶,“荷衣”对“闭室”,“荷”字更可能是动词义。

通过上述考述可知,“荷”与“胜”意思接近,“荷衣”“胜衣”在表示“儿童可以承受成人衣服的重量”之义时,两词基本同义,均借指幼年(少年)。

除上述所举三词以外,我们的古典诗词注释中还有多少被“明星”典故的阴影遮蔽而未经发现的词语本义呢?在诗歌注释过程中,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警惕的问题。

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典故群也存在“大明星”“小明星”“普通群众”的差异,一些典故要么经过大诗人的提携而一举成名,要么因为沾上绝色美女的裙角而世人皆知,要么因为某种历史原因成为常见成语、习语,总之这些典故在古典诗歌文本中颇有明星般光焰夺目的气势,无论在诗人笔下还是注家眼中,它们都是首先受关注的一群。就如历史上著作权的争议往往是中小名家作品的著作权被大名家“霸占”一样,这些“明星”典故因其知名度高,很容易令注家形成固化思维而夺此予彼,因此在古典诗歌解读过程中,在注释中遇到此类“明星”典故的时候,注家一定要头脑清醒,以防一不留神,就被这些典故的“明星”魅力所俘获,从而错会“文章千古事”。

参考文献:

[1]松浦友久:《中国诗的性格》,《诗语诸相》,日本研文学社1981年版,第81页。

[2]邓小军《韩偓〈八月六日作四首〉诗笺证》,《诗史释证》,中华局,2004年,第331页。

[3]齐涛《韩偓诗集笺注》,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29页。

[4]陈继龙《韩偓诗注》,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179页。

[5]钱钟联《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书版社,2005年版,第1899页。

[6]《汉书》卷六十五。

[7]郑逸梅《掌故小札》,巴蜀书社,1988年,第89页。

[8]《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三,文渊阁四库本。

[9]《说郛》“归遗细君”条,卷三十二下,文渊阁四库本。

[10]《后汉书》卷七,文渊阁四库本。

[11]详见苏东坡著、毛德富等主编《苏东坡全集》(卷一至卷十),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188页。

[12]详见吴鹭山选注《苏轼诗选注》,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83页。

[13]详见《汉语典故分类词典》编写组编《汉语典故分类词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页;彭应生《诗词典故词典》,书海出版社,1990年,第354页。阙勋吾主编《中国历史典故词典》,三秦出版社,1989年,第512页。

“Star” Allusion and the misreadding of the Chinese classic poetry

Li qiu xia

(LiteratureDepartment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Jiangsu,Nanjing,210097)

Abstract:Using allusion is one important character of Chinese classic poems,and searching the resource of these allusions becomes the emphasis of poem explana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Star ” Allusions bad influence on the explanation on poem text and give special examples to this phenomenon.

Keywords:Allusion;interpretion;misreadding

责任编辑 黄万机

猜你喜欢
误读解读典故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还原真实
影响的焦虑与“误读”
亲子阅读,别变成“误读”
解读日本摄影家植田正治的摆拍写实现象
被曲解与被损害的——评麦克白夫人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