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明代南京守备的创设时间及首任内守备

2012-04-29 00:44:03周忠
贵州文史丛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郑和

周忠

内容摘要:明代留都南京设立内外守备、参赞机务等官员负责护卫留都安全,其中内守备设立最早,时间在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外守备随即设立于次月。首任内守备应为王景弘(又名王贵通),而非郑和。

关键词:南京守备 王景弘 郑和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3-26-30

明永乐十八年(1420),成祖下诏迁都北京,南京成为留都。明人视南京为根本之地,格外留心其安全守卫,南京仍保留一套完整的中央政府机构,包括文职系统的大小九卿,武职系统的五军都督府,此外,内臣系统的二十四监局也予以保留,内外文武各机构的核心任务即为守备南京,守备官员来自内臣、武臣、文臣三个系统,由内守备数人(多为司礼监太监),外守备一人、协同守备一人(多为公、侯、伯勋臣),参赞机务(多为南京兵部尚书)一人组成,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南京守备制度,共同负责南京的安全事务。

关于南京守备的始设,有关记载说法不一,一说先有外守备,后有内守备。《万历大明会典》卷二百二十七《五军都督府》南京五军都督府:“永乐定都北京,始命中府掌府事官守备南京,通行节制南京卫所。洪熙二(元)年始以内臣同守备。”[1]中府掌府事官即南京中军都督府掌印官,后来由南京守备专任。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八九《兵一》承此说。张廷玉《明史》卷八《仁宗本纪》:永乐二十二年(1424)九月,“戊子,始设南京守备,以襄城伯李隆为之。”洪熙元年(1425)二月戊申,“命太监郑和守备南京。”[2]皆言先有外守备,后有内守备。一说南京守备自内守备始,清查继佐《罪惟录》:“洪熙初郑和复守备南京,留都有守备自和始。”[3]清万斯同《明史稿》:“仁宗洪熙元年,复命和领下番军守备南京,与太监王景弘、朱卜花、唐观保协理营务,遇大事则与襄城伯李(景)隆、驸马都尉沐昕计议而行。自是内官典兵及守备南京皆自和始也。”[4]《明史稿》郑和传:“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5]张廷玉《明史》卷三○四《宦官一》郑和传承此说。上述皆言南京守备自内守备郑和始。另一说内外守备同时设立,明王圻《续文献通考》:“仁宗洪熙元年正月丁未,命内官监太监郑和,领下番官军守备南京,在内与太监王景弘、朱卜花、唐观保协同管事,遇外有事同襄城伯李隆、驸马都尉沐昕计议而行。按此南京守备之始。”[6]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九十《中官考一》、明涂山《明政统宗》卷九同此说。《弇山堂别集》卷六十四《南京守备协同参赞大臣年表》又言:“自二十二年皇太子即位为仁宗,亡何晏驾。皇太子来自南都即位,是为宣宗,始制诏太监郑和、王瑾总下西洋及留都水陆兵马,与驸马都尉沐昕、襄城伯李隆同督守备,于是和等称内守备,昕等称外守备。”[7]二书皆言内外守备同时设立。

明代史籍多取材于《明实录》,有关南京守备的记载最早的是《仁宗实录》,永乐二十二年七月辛卯太宗崩。八月甲辰杨荣等传遗命至北京。仁宗拜受,既而命蹇义、杨荣、杨士奇、吕震议合行事宜及丧礼。首先加强京城守卫,包括南北二京。丙午,谕宁阳侯陈懋、阳武侯薛禄率领原随驾精壮马队驰回北京。[8]次日丁未,即命王贵通(王景弘)守备南京。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丁未,“命太监王贵通率下番官军赴南京镇守,宫中诸事同内官朱卜花、唐观保,外事同附马都尉西宁侯宋琥、驸马都尉沐昕计议而行。”[9]此条实录明言由太监王贵通领兵镇守,亦即守备。宫中诸事即南京皇城事务由内官朱卜花、唐观保管理。外事即南京都城守卫由附马都尉西宁侯宋琥、驸马都尉沐昕管理,王贵通监管内外事务。在此之前,朱卜花、唐观保所任不见记载,当为南京宦官之首。附马都尉西宁侯宋琥所任职务不详,当负责南京治安之责,永乐二十一年春三月己亥,“盗入南京大祀坛天库,盗苍壁二、黄琮一,命西宁侯宋琥督南京五城兵马捕贼。”[10]驸马都尉沐昕则于王贵通任南京守备的同日,被任命掌管南京后军都督府。[11]此时的南京守备由内臣王贵通(王景弘)担任,留都南京的守备事务已分为内臣和武臣两个系统的官员管理,王贵通兼负内外之责。

武臣担任的南京外守备的设立在内守备设立一个月之后,《仁宗实录》谓:永乐二十二年九月戊子,“命襄城伯李隆同驸马都尉宋琥、沐忻(昕)于南京操兵守备。”[12]此条实录为武臣任守备最早的记载,外守备为三人,襄城伯李隆、驸马都尉西宁侯宋琥、驸马都尉沐昕。当月己亥,宋琥解任,召回北京,“敕驸马都尉西宁侯宋琥:先帝之山陵之期已近,即驰驿前来。”[13]沐昕任守备只有三个月,次年二月便专管孝陵祭祀,洪熙元年二月戊辰,“敕守南京驸马都尉沐昨(昕):自今孝陵四时祭祀,命尔行礼,必诚敬请清洁,以格神明,不可纤毫怠忽。其都督府印封襄城伯李隆兼管,尔不必预。”[14]此后守备由李隆一人担任。宋琥、沐昕任守备时间太短,明清史书言及南京外守备只言李隆一人,此后南京外守备也只由一人担任。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王世贞《弇山堂别集》、涂山《明政统宗》、清查继佐《罪惟录》、万斯同《明史稿》、张廷玉等《明史》等均认为南京内臣守备自郑和始。《罪惟录》、张廷玉等《明史》未提依据,《续文献通考》、《弇山堂别集》、《明政统宗》、万斯同《明史》均采自《仁宗实录》。考察《明实录》,首任南京内守备应为王景弘(王贵通)。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丁未,“命太监王贵通率下番官军赴南京镇守,宫中诸事同内官朱卜花、唐观保,外事同附马都尉西宁侯宋琥、驸马都尉沐昕计议而行。”[15]此为南京内守备最早的记载,而郑和任守备已是四个月后,洪熙元年二月戊申,“命太监郑和领下番官军守南京,于内则与内官王景弘、朱卜花、唐观保协同管事,遇外有事同襄城伯李隆、驸马都尉沐昕商议的当,然后施行。”[16]“守南京”与“南京镇守”职掌相同,“宫中诸事”与“于内”即指南京皇城守卫,“外事”与“遇外有事”即指皇城以外南京都城守卫。从《仁宗实录》这两条记载看,二人职掌并无差异,如果没有其他文献佐证,王景弘(王贵通)为南京首任内守备应该更恰当。之所以明清史家认为南京内守备自郑和始,可能和此后王贵通便无记载有关,此王贵通和《仁宗实录》洪熙元年二月戊申中提到协同管事的王景弘应为一人。

有关王景弘的资料,除《明实录》外,还见于明费信《星槎胜览》、郑晓《今言》、钱榖《吴都文粹续集》、清张廷玉等《明史》、今人郑鹤声、郑一钧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等。《星槎胜览》卷一《占城国》:“永乐七年太宗皇帝命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海舶四十八号,往诸番国开读赏赐。”卷三《锡兰山国》:“永乐七年郑和等赍诏勅、金银供器、彩妆、织金宝幡布施于寺及建石碑,赏赐国王头目。”[17]《今言》卷之四:“永乐七年,遣太监郑和、王景弘、侯显率官兵三万下西洋。”[18]《吴都文粹续集》卷二十八郑和撰《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春朔,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朱良、周福、洪保、杨真,左少监张达等……”[19]张廷玉《明史》卷三○四《宦官一》郑和传:“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20]《明史》卷三二五《苏门答剌》:宣德五年,“帝以外番贡使多不至,遣和及王景弘遍历诸国。”宣德九年,“时景弘再使其国。”[21]《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载发现于福建长乐的《天妃之神灵应记》:“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冬吉日,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李兴、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张达、吴忠都指挥朱真、王衡等立。”[22]

《明实录》王景弘下西洋的记载有两条,宣德五年(1430)六月戊寅,“遣太监郑和等赉诏往谕诸番国……兹特遣太监郑和王景弘等赉诏往谕。”[23]宣德十年(1435)夏四月癸卯,“命苏门答剌国王宰奴里阿必丁男阿卜赛亦的嗣为国王,先是以公务遣中官王景弘往其国。”[24]

据以上各书,王景弘下西洋事迹有记载的是:永乐三年(1405)与郑和通使西洋,七年(1409)与郑和又往诸番国,在锡兰立碑。宣德五年(1430)与郑和赉诏往谕诸番国,宣德六年出海。宣德九年(1434)独自出使苏门答剌。

《明实录》记载王景弘守备南京事迹较多:洪熙元年(1425)二月戊申与郑和等守南京。[25]洪熙元年四月甲辰受敕修葺南京宫殿。[26]洪熙元年六月辛亥宣宗即位遣使赍敕谕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与郑和、王景弘等昼夜用心,整肃军伍。[27]宣德三年(1428)六月庚戌敕李隆及户部及郑和、王景弘等新钞可暂停造,工匠听其休息等。[28]宣德三年八月庚寅命郑和、王景弘等以内府见贮大绢等令户部遣官运赴北京。[29]宣德四年(1429)二月乙未命移郢靖王宫眷居南京旧内,敕王景弘等衣服饮食百需依期给之。[30]宣德九年(1434)十二月甲戌敕李隆、王景弘等南京工部凡各处采办买办一应物料并营造物料悉皆停罢,军夫工匠人等当放者即皆放回。[31]宣德十年春正月辛丑命户部尚书黄福参赞襄城伯李隆机务,凡事同隆及太监王景弘等计议而行。[32]宣德十年(1435)六月丁巳敕王景弘及李隆、黄福等计议操江事务。[33]正统元年(1436)二月己未敕王景弘等及李隆、黄福一切造作悉皆停罢。[34]正统元年三月丁卯朔敕王景弘等拣阅南京承运等八库。甲申敕王景弘等于官库支胡椒苏木共三百万斤委官送至北京。[35]

王景弘守备南京至正统一年或正统二年,据《英宗实录》正统二年(1437)冬十月癸未,“敕谕太子太保成国公朱勇、新建伯李玉、武进伯朱冕、都督沈清、尚书魏源曰:兹特命尔等同太监王景弘等整点在京各卫。”[36]此时王景弘已在北京任职,从“整点在京各卫”以及与其共事的官员身份看,王景弘在北京的职位可能与京营事务有关。此后王景弘不见于《明实录》记载。

有关王贵通的资料记载较少,《明实录》有一条,永乐五年(1407)九月庚辰,“遣太监王贵通赍敕往劳占城国王占巴的赖,赐王白金三百两彩绢二十表里,嘉其尝出兵助征安南也。”[37]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七《南蛮》占城,又记永乐四年(1406),“国王占巴的赖既出兵(伐安南),复遣中官王贵通敕赐往劳之。”[38]张廷玉《明史》卷三二四《外国五》占城:“(永乐)五年攻取安南所侵地,获贼党胡烈、潘麻休等献俘阙下,贡方物谢恩。帝嘉助兵讨逆,遣中官王贵通赍敕及银币赐之。”[39]清僧照乘《天后显圣录》永乐十五(1417)年,“钦差内官王贵通、莫信、周福率领千户彭佑、百户韩翊、并道士诣庙,修设开洋清醮。”永乐十九年(1421),“太监王贵通等又奉命往西洋,祷祝显应。奏上,遣内官修整祖庙,备礼致祭。”[40]综上所述,王贵通永乐五年出使占城,永乐十五年往天妃庙祈福,永乐十九年出使西洋。

王景弘、王贵通为一人的依据之一见于保存在科伦坡博物馆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据郑鹤声、郑一钧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所载《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载:“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永乐七年岁次己丑二月甲戌朔日谨施。”[41]而《星槎胜览》卷一《占城国》:“永乐七年,太宗皇帝命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海舶四十八号往诸番国开读赏赐。”卷三《锡兰山国》:“永乐七年郑和等赍诏勅、金银供器、彩妆、织金宝幡布施于寺及建石碑,赏赐国王头目。”[42]《今言》卷之四:“永乐七年,遣太监郑和、王景弘、侯显率官兵三万下西洋。”[43]据此,《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载的王贵通与永乐七年(1409)和郑和一起出使西洋的王景弘当为一人。

《剑桥中国明代史》认为二者为一人,先名王景弘,后名王贵通,并没有提出依据。“所有这些远征由宦官郑和和他的副手王景弘(后来官方名字为王贵通,约1434年死)及侯显指挥。”[44]“朱高炽直到1424年8月25日才得知永乐帝之死,这时皇帝的代表带着传位的遗诏到达北京。他立刻与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和杨荣商量。他下令加强京城的治安,并派大太监王贵通(原名王景弘)去南京任镇守。”[45]

方志远《明代的镇守中官制度》,据《仁宗实录》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丁未所记,认为南京守备太监的设置在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最早受命为南京守备太监的,不是郑和,而是王景弘。王贵通当是王景弘的谐音。[46]

陈学霖《明代宦官与郑和下西洋的关系》对王景弘的生世做了较详细的考证,他也认为王景弘即王贵通,不过与《剑桥中国明代史》相反,先名王贵通,后名王景弘,此说比较合乎情理。“两人活跃于同一时期,都是内宫阉寺,后来晋升太监,随郑和出使西洋,为统率舟师列名次席的正使,许多行事都离奇地吻合。其次,从史事记录的年代而言,两者的行事都是相续的,并无重复或冲突。当王贵通在记载上消失后,王景弘的类似事情便接着出现,二人未有在同时代的记载中并列。”“仁宗登基未几王景弘之名即出现,很可能是皇帝感谢拥立之功,因此赐他‘景弘一名。(时人陈培基及徐克明撰文谓:仁宗登基后改年号为‘洪熙,从‘景弘与‘洪熙字音与字义间的关系来看,可以无疑地肯定‘景弘这个名字是仁宗所赐。)从文义上来考虑,‘贵通与‘景弘两个名字密切相关,若前者为名,后者为字,十分贴切典雅,很容易联想同为一人。”[47]

李金明《王景弘与郑和下西洋》认为二者并非一人,依据是:一、《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碑文不清,并引向达所录碑文王贵通处为王清濂,二、《太宗实录》、《明史》有永乐五年王贵通出使占城的记载,而同年王景弘又与郑和二次出使,时间冲突。三、《仁宗实录》载王贵通与王景弘任南京守备相差半年,同一人不可能记作两名。[48]第一条疑问据吴之洪《〈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碑文及相关史实考》,作者曾经查看实物并仔细分析照片,认定碑文为“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诏告……”[49]第二条疑问,陈学霖认为时间并不冲突,“《实录》载永乐五年九月壬子(初二)郑和等首次出洋回归,同月庚辰(三十)命王贵通賷敕往劳占城国王,而据《福建长乐南山寺天妃灵应记》,是年冬或六年春(确实月日不详),郑和等始第二次下西洋。故此,王贵通若不是先往占城然后回国参加远航,则在其地等候郑和舟师继续航程,或是稍迟始与船队出发,到占城时賷敕往劳国王。”[50]笔者认为并没有充分依据证实王景弘参加了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故此不存在时间冲突问题。第三条疑问陈学霖改名之说可信。

笔者在明杨士奇《东里别集》中也找到一条依据,可证明王贵通即王景弘。《东里别集》卷三《论初即位事宜》:“南京虽内有太监王贵通等,外有襄城伯李隆在彼备御,然系国家根本之地,今当特赐勅谕使之谨慎关防,操练军马,以镇伏小人之心,更须老成忠直之人与之一同计议事务。臣切见南京户部尚书黄福老成忠直,欲请勅令黄福就彼参赞军务,仍勅王贵通、李隆等凡一应事务俱与黄福计议停当然后施行,庶几根本坚固,事无疏失。”[51]此文当作于宣德十年春正月英宗刚即位时,《英宗实录》卷之一,宣德十年春正月庚子,“少傅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等言于上曰:……南京国家根本之地,宜敕内外守备官员谨慎关防,切见南京户部尚书黄福老成忠直,宜敕令就彼参赞机务,庶无疏失。”[52]而当月任南京内守备的就是王景弘,《宣宗实录》卷之一百十五,宣德十年春正月甲戌,“敕行在工部及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太监王景弘等。”[53]综合上述材料,《论初即位事宜》中的南京内守备王贵通与《宣宗实录》卷之一百十五的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应为一人。

近年来对王景弘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2004年7月22日,由福建省国际文化经济中心与龙岩市人民政府主办,漳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漳平王景弘学术研讨会”在漳平市举行。2004年12月由福建省国际交化经济交流中心与漳平市王景弘研究会联合编印了《王景弘与郑和下西洋》论文集。2005年6月,漳平市王景弘研究会正式成立。2005年7月,由王景弘研究会编印了会刊《王景弘研究》第一辑。《郑和研究》2004年第3期有“中国漳平·王景弘学术研讨会”专栏,2005年1、2期有王景弘研究专栏。各方面的研究人员对其生平事迹、历史贡献等做了多方面的探寻,很多研究人员认为王景弘是明代福建漳州府龙岩县集贤里香寮村(今为福建省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人,肯定他与郑和一样都是伟大的航海家,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有的研究者认为王景弘参与了郑和历次下西洋活动,他在郑和船队中负责航海技术,船队管理。郑和七下西洋病逝后带领船队归国,晚年病卒和安葬于南京,还根据明代卫所《武职选簿》所载武官的档案,整理王景弘后裔世系状况等等。对王景弘的研究刚刚开始,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明]《万历大明会典》,《续修四库全书》79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71页。

[2][20][21][39][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109页、111页。7766-7767页、7768页。8420-8421页。8386页。

[3][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之二十九,《续修四库全书》323册,472页。

[4][清]万斯同《明史》卷四百五《宦官上》《续修四库全书》331册,374页。

[5][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一百七十八《宦官上》,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337页,

[6][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九十三《职官考》,《续修四库全书》763册,559页。

[7][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1201页,中华书局1985年。

[8][9][11][12][13][14][15][16][17][26]《仁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明实录》,1962年。9册5页。6页。6页。67页。81页。244页。6页。232页。232页。280页。

[10][37]《太宗实录》,9册2374-2375页。7册999页。

[17][42][明]费信《星槎胜览》,《续修四库全书》742册。409页、420页。409页、420页。

[18][43][明]郑晓撰、李致忠点校《今言》,中华书局1984年。194页。194页。

[19][明]钱榖《吴都文粹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138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722页。

[22][41]郑鹤声、郑一钧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上册,齐鲁书社1980年。44页。37页。

[23][27][28][29][30][31][53]《宣宗实录》,11册1576-1577页。10册31页。11册1095页。1123页。1223-1224页。12册2597页。1597页。

[24][32][33][34][35][36][52]《英宗实录》,13册83页。34页。122页。267-268页。289页。691页。33页。

[38][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续修四库全书》735册,657页。

[40][清]僧照乘《天后显圣录》,陈支平主编《台湾文献汇刊》第五辑第十五册,九州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448页、412页。

[44][45][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257页。308页。

46欧阳琛、方志远《明清中央集权与地域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57-158页。

[47][50]陈学霖《明代宦官与郑和下西洋的关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08年,181-183页。183页。

[48][49]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等《郑和研究》,2005年第1期,63页。2005年第4期,43页。

[51][明]杨士奇《东里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1239册,645页。

The discussion of founding time ofNanjing Quard in Ming Dynasty and the first Interior Quard

Zhou Zhong

(Nanjing Normal Univeristy,Jiangsu,Nanjing 210097)

Abstract:Nanjing was the secondary capital in Ming Dynasty,there were some officers such as the Interior Quard ,Exterior Quard and the Participant Officer to pretend the secondary capital. Among these officers , the InteriorQuardwas firstly founded in August ,twenty two years of Yongle. TheExteriorQuardwasfounded in the nextmonth. The first Interior Quard offierwasWangJinghong, his another name was WangGuitong,Zhenghe was not the first Interior Quard offier.

Keywords:Nanjing Quard;WangJinghong;Zhenghe

责任编辑 张 翔

猜你喜欢
郑和
郑和与他的『海上丝绸之路』
传记文学(2023年6期)2023-12-11 10:12:20
郑和下东洋
郑和异闻录漫画版
动漫星空(2019年6期)2019-06-05 03:24:02
郑和异闻录漫画版
动漫星空(2019年3期)2019-03-07 01:43:02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动漫星空(2018年11期)2018-10-26 02:24:20
郑和异闻录
动漫星空(2018年8期)2018-10-26 01:34:48
郑和异闻录
动漫星空(2018年7期)2018-10-26 01:31:34
郑和异闻录
动漫星空(2018年10期)2018-10-26 01:28:50
郑和异闻录
动漫星空(2018年9期)2018-10-26 01: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