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2-04-29 02:31孔丽云
科教导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

孔丽云

摘 要 文章阐述了作者针对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认为改革需从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 高职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ONG Liyun

(Guangxi ECO-engineer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iuzhou, Guangxi 54500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 view of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posed reform suggestions, holds that the reformation should be develop in three aspects: updated from training concept, creative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educ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and talent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ation

10年前,计算机专业是人才“挤挤”的热门专业;10年后,高校计算机专业却遭遇着招生萎缩、学生就业困难的窘境。虽然如此,纵观人才市场,招聘网站IT职位的招聘却依旧持续火爆、供不应求。各类IT培训机构也层出不穷,陆续为社会输送人才。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何遭遇社会“冷落”?由此,我们不得不对昔日光环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刻反思。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方面给我们指出了关于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等指导意见。

1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在我们面向的学生个体中,尤其是对于高职类的学生而言,他们知识基础不仅与本科有着一定差距,个人素质也明显高低不一、参差不齐。对于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不一的学生个体,作为教师,应真正领会和贯彻执行“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做到因材施教,做到以学生为本。如此这般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却按照齐步走的模式执行,结果只能是摔倒一片。这显然是违反了教书育人的本质和初衷的。可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理想和追求,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改善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注意力等,有效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但我们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试问又有谁能够为本专业每一个的学生量身定制符合他的方案呢?基于我国人口众多的现实国情特点,要真正做到面向个人的教育显然有着很大难度,甚至于不切合实际。计算机是实操性很强的专业,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是磨嘴皮子磨不出来的,光用纸写是写不好的,光看书是看不懂的。学生就得呆在机房里边学边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于教师点对点式的辅导要求更是迫切。因此计算机专业,即使做不到“教育面向人人”,也应尽可能的做到分层教学、小班教学、小团队教学。我们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的发现和总结学生特点,并在后期将具有相同特点的学生分群组合成具有一定分工的团队,按照符合他们自身特点且具有市场需求的方向培养。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高职计算机类各专业的专业培养定位,推行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行业支持为依托、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过程导向式”、“学做合一式”、“能力递进式”三大特点的课程体系。(1)过程导向式,是指课程体系是按照项目开发工作过程,明确其中的岗位能力要求,从而将课程体系分成基本技能训练、项目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大模块,并实现教学内容“由工作任务到典型学习任务”的序化。(2)学做合一式,是指课程体系从教学组织、教学设计、教学环境等方面均体现了学做合一的特点。在教学组织上,集中式教学和分组式教学相结合,训练项目上教师规定项目和学生自选项目相结合,让学生在项目中练能力,学做合一。在教学设计上,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强调教师边讲学生边练。在教学环境上,所有课程的教学都安排在机房,学生能够边学边练;并创建“仿真职业环境”模拟职业情境,参照企业的项目过程和管理模式组织教学。以让学生在项目中训能力、环境中练过程。(3)“能力递进式”,是指课程体系必设计好培养主线,并贯穿至尾。前导后续课程关系设计合理,联系紧密,围绕项目开发的技术要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同时按照从基础技能到项目技能再到综合技能的“三层递进式”组织教学,符合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作为高职教育,是面向职业的教育,虽然校方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力求做到能与社会与时俱进,但教学内容始终都还是会与市场有脱节的。一方面,学生在社会拼闯的点金石,最重要的还是他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师,过份追求技术的前沿性,而忽略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教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构建“校企”互通型专业教师。改变现有师资聘任管理办法,专业教师均应全部有企业工作经历、实际项目经验。教师除了具备教师本身的“师范”能力和教学水平外,还应具有丰富的专业工作能力,克服“纸上谈兵”。

3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戴士弘著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一书中,他所提出的课程新评价标准有三条:(1)以学生为主体;(2)职业教育课程应突出“能力目标”;(3)能否用恰当的任务进行能力训练。教师上好课与教好学生,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前者,那是因果关系;而后者,那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如果学生学得不好,作为教师是失败的。尽管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卓越,从语言表达到教学组织,一切都堪称完美,也不能证明你就是一个好教师。学生有如教师加工的产品,而你的加工工序是否正确或是先进,还是得用产品质量来说明。教师要找出学生的长处,要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的兴趣,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以学生为本设计课程、安排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你教授的知识和技能为最终目的。但也要注意,制造产品的材质质量是固定值,只能说让它尽可能的创造它的价值,却不能用一般材质制造出高级产品的要求去实施,否则前功尽弃。

短短的三年高职教育,培养者岂能断言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零距离”,三年后就得要求产品以完全成品的形式推向社会。即使所培养的学生通过了各种技能的认证和考核,也不能断言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完全适应了社会。学生学得再好,也只能说他基本胜任当前的工作岗位。但他工作后依旧需要对他所遇到的人和事进行反复学习和总结,形成他个人的工作经验后,这个学生才方可算得上胜任了,但仍旧不能说他完全胜任了。学生成才的过程,是个水到渠成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累积,需要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得到历练。“零就业”的目标是好的,但基本上这样的目标是实现不了的。企业本身也不会这样要求学校能达到这样的目标。高职教育所倡导的“零距离”就业的理念仅是来自于校方的口号。更何况于技术更新速度最快的计算机专业。教育评价的行为应来自于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参与,从而才能反映出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因此,我们不能用单一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优与略。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位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主方向,也是评价标准。如何确立一个较好的人才评价体系,一直都是各个院校的常建课题。但这样的评价体系基本上都是取自于用人单位的评价意见,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有所偏颇。毕竟社会是多元的,学校培养人是面向社会的,而不是面向个别企业。否则校方需要采集多少企业的评价意见才能足以证明学生是合格的。学生要适应于社会,从而能做到真正服务于社会,以他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为最终测评点。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信息化给社会带来的这场革命,为社会创造了不可估量的财富。信息化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它的智能化、电子化、全球化的特点,让人类在其所带来的高科技的时代中,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者,面对我国当前计算机教育的窘境,未来还需要更多的思考,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的信息化革命。

参考文献

[1] 王健南,邢素萍.工学结合理念下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

[2]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杜卫新,王慧才.高职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下顶岗实习的实施与管理[J].职业技术教育,2009.

[4] 马力.高职二年制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职业教育,2009.

[5] 陈解放.产学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学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
改革之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改革备忘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改革创新(二)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