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探研

2012-04-29 00:44:03张卫东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柴达木枸杞发展

张卫东

“自己吃买柴达木枸杞,送客人买其他枸杞。”是西宁市一些土特产商店推介柴达木枸杞时所做的广告宣传。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柴达木枸杞的高品质,同时也说明由于产业链条较短,精深加工的能力低,产业规模小,附加值低,其品牌尚未得到市场的认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70%的柴达木枸杞干果以其他枸杞品牌进行包装和销售。如果其他枸杞品牌在国内外市场流通受阻,将会导致柴达木枸杞干果大量过剩,出现枸杞干果供过于求,直接打击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柴达木枸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打造培育具有柴达木特色的野生枸杞产品品牌,紧紧抓住中藏药发展和人们追求原生态产品的趋势,通过技术创新、市场开发,不断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柴达木枸杞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一、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柴达木地区积极推行“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驱动,以经济利益为动力”的战略,及时调整枸杞种植和加工业结构,大幅度增加了枸杞的种植面积,开发出了枸杞系列产品,初步形成了以都兰县为枸杞种植基地,以都兰、德令哈等地区为加工基地,以都兰、德令哈、西宁、省外及国外城市为销售市场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是枸杞种植、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青海柴达木高科技药业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枸杞种植、加工业发展初具规模,枸杞种植达22.3万亩。2010年进入盛果期的枸杞林地6.4915万亩,平均单产150公斤庙,干果总产量达9700吨。二是枸杞产品市场需求持续扩大,销售量迅速递增。随着柴杞市场认可度的提高,市场需求增加,产品价格倍数上升。已形成了以都兰枸杞交易市场为中心,德令哈、格尔木、西宁、省外及国外城市等销售网络,销售总数迅速增加,年销售额约5亿元。三是枸杞产业投资主体日益呈现多元化,产业集群雏形初现。柴达木地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拓展资金渠道和融资方式,目前枸杞产业初步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生产要素合理、有效配置,使区内的产业集群雏形初步显现。现累计投入资金19594万元。四是依托技术进步,推进了产业化经营进程。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中,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开发和种植枸杞,并依托技术进步提升产品档次,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向枸杞资源综合开发和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形成了“都兰红”、“柴杞王”等有较大影响力的产品品牌。五是强化科学管理,着力打造绿色枸杞产品。为进一步提高枸杞产品质量,全面提升枸杞生产技术,实行了柴杞保护和管理制度,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行了柴达木盆地绿色产品栽培技术推广和深度研究,明确了生产标准,初步实现了品种优良化、种植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病虫害防治无公害化。六是强化柴达木枸杞品牌营销,拓展产品市场空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推介会,大力宣传推介了柴达木枸杞,强化柴达木枸杞品牌营销,切实提高了柴达木枸杞的知名度。

二、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柴杞原生地保护工作十分滞后。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不力

枸杞保育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原生地保育,另一种是迁地保育。迁地保育比较而言是枸杞保育的一种消极方式,但也是十分重要的保育方式。迁地保育是枸杞植群基因异地保存,是枸杞在其他区域的物种“备份”,以便免于枸杞植群基因全然绝灭,并在未来可能的情况下,重新补充或复育整个枸杞族群。如果迁地保育的枸杞植群二次迁入原生地对原生枸杞族群的干扰与危机特别大,外来的病虫害等对原生柴杞物种生存造成巨大破坏与生存威胁,甚至使原生柴杞族群无法在原地生存延续。一旦柴杞物种消失以后,其所代表的是独特的柴杞基因的消失、潜在的物品系列消失,甚至其背后是更大的原生地土地沙化,加速气候环境的不稳定等,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平衡。柴杞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工作较落后,一方面无法杜绝根蘗苗、实生苗进入苗圃园;另一方面尚未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出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特征的、能够影响产业发展的产地枸杞优良品种,种苗质量和品种纯度难以有新的突破。

(二)柴杞市场秩序较混乱,缺乏统一质量标准

柴达木枸杞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较差,市场秩序较混乱,市场竞争力不强。引导农民转变经营理念,树立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够。农民缺乏枸杞生产的相关专业知识,主动推进枸杞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生产的意识不强,无公害枸杞产地和无公害枸杞产品认定和认证工作不力。随着柴杞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和外地客商的进驻,在经济利益驱使下,部分不法商贩乘机以次充好,甚至广泛使用违禁投入品、添加剂等物质对柴杞鲜果进行处理。施用农药安全标准不明确,缺乏统一的柴杞质量标准,从源头上控制高残剧毒农药,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的工作进展缓慢。尚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不能全面开展对枸杞产品的安全监测,影响了柴杞品牌形成和保护。

(三)柴杞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较弱,缺乏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

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中,缺乏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新工艺研发系列产品的龙头企业,缺乏科学的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机械化耕作水平低,投入成本高。精深加工技术和生产工艺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深加工利用方面还存在大量的技术难题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枸杞籽油、枸杞多糖、枸杞原汁、枸杞籽油软胶丸、枸杞汁饮料、枸杞酿造、枸杞茶、枸杞黄酮类的提取等深加工正处于起步阶段,枸杞产品以干果输出为主,附加值低,对产业发展贡献有限。

(四)市场开拓能力不足,产品特色不明显

柴达木枸杞产品品种单一,对枸杞采摘用工、销售鲜果等信息发布不及时。市场开拓力度不足,保护和打造品牌的能力不够,产业品牌化运作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柴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高,品牌带动效应发挥不明显。此外,与周边省区枸杞产业发展类同,特色不够明显,产品差异性小,加之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没有口岸,当地人口少,消费市场容量小,距离产品消费主要市场都在子公里以上,运输、管理成本较高,给当地的枸杞产业发展也带来一定的市场压力,增加了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难度。目前,国内枸杞经销商和加工企业从柴达木地区收购枸杞原果后,70%的柴杞干果以其他枸杞品牌进行宣传、包装和销售。柴达木枸杞品质好,但没有自己的品牌、市场知名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入不高,影响了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

(五)枸杞产业队伍建设较缓慢,缺乏枸杞产业高层次人才

柴达木地区枸杞产业推进速度与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需求极不适应。受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枸杞产业高层次人才待遇低,王作条件差等问题。高层次人才留不住,引进难度特别大的问题长期存在。枸杞产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本高,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周期长。企事业单位等人才资源开发主体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资金投入有限,高层次人才专业知识类型单一,缺乏一批顶尖枸杞产业人才。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柴杞产业发展的科研成果极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六)柴杞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柴杞产业广度拓展的支撑

现有的铁路、公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柴杞产业发展的需要。一是铁路运输供求矛盾依然突出,货运缺口很大。二是柴杞主产区的公路建设滞后。三是电源支撑点较少。柴杷主产区不在大电网的支撑点上,大电网落地协调难度大,形成“天上有电,地上无电用”的怪现象。四是水资源供给不足。柴杞主产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及配套管网等水利设施差,相当一部分柴杞产区仍存在严重的缺水问题。

三、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快枸杞产业园区建设,增强产业集聚

立足于柴达木地区枸杞产业发展实际,以野生枸杞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以枸杞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主体,统一规划,着力建设枸杞产业园区和绿色产品生产基地,推行枸杞连片规模种植,推动产业整合,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增强产业关联度,在现有枸杞种植业的基础上,以都兰为中心,向德令哈、格尔木和乌兰等区域辐射,形成柴达木腹地的枸杞产业群,促成枸杞产业链上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格尔木大格勒、都兰诺木洪和德令哈柯鲁柯三个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分别建设枸杞制干基地;在都兰、德令哈建设功能齐全的枸杞营销市场,形成柴达木地区重要的枸杞集散中心。新建的枸杞加王企业主要集中布局在都兰、德令哈产业园区内,提高柴杞深加王能力,带动枸杞产业整合和科技含量提高,促进枸杞产业发展。

(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枸杞产业发展

坚持“择优扶强,做大做强”的原则,对发展潜力较大、具有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掌握高新技术、产业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努力规范现有的枸杞生产企业,逐渐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组建枸杞企业集团公司,走有效合作、强强联合的集团化发展路子。积极探索和完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对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档案,以契约形式形成利益联盟,确保产业链的稳定。制定促进枸杞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依托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拓展资金渠道和融资方式,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格局。努力提升枸杞原果加工转化能力,尽量做到枸杞干果和初级产品资源化,延伸枸杞产业链,提高枸杞产品附加值。积极组建由科研、种植、生产加工和商业贸易企业单位、相关机构及知名人士自愿组成的柴杞行业协会,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调查、信息收集发布、人才培训及行规行约制定、本行业知名品牌保护、议产议价、产业咨询、招商办会、对外联系交流等工作,提供柴杞的市场行情,减少盲目性,增加预见性,实现产业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公担。

(三)加强柴杞原生地保育,塑造柴杞知名品牌

要在柴达木野生枸杞品牌上下大工夫,强力塑柴杞品牌形象,树立全新的柴达木野生枸杞品牌理念。不断丰富野生枸杞的文化内涵,提高野生枸杞加工工艺水平,拓展其价值利用空间。加强对柴杞原生地的保育,对柴达木枸杞苗种实行全面保护、合理开发、强化管理的基本方略。政府部门对枸杞苗种保护工作的管理,加大对柴达木野生枸杞苗种的保护、培育力度。一是柴杞植物体保存,直接采集野生枸杞活体而搬迁到植物园区等适当地区进行栽植与保护,确保在日后重新寻找合宜的空地加以复育;二是基因库和种质保存,采集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来确保基因多样性,包括种子库、组织培养与染色体DNA库、花粉库或孢子库等设置和建设;三是加强柴杞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在种苗繁育基地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出适合当地气傾和土壤特征的、能够影响产业发展的产地枸杞优良品种,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严禁破坏柴达木野生枸杞苗种资源及生存环境,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培育、经营柴杞苗种,经营重点保护枸杞苗种资源的,应当给予优惠政策。禁止对省外运输、携带、出售柴达木野生黑枸杞苗种。省外出售柴达木野生黑枸杞苗种,须经有关部门的批准。外国人不得在柴达木境内采集、收购、经营柴达木野生黑枸杞苗种。因科学研究需要在省外出售柴达木野生黑枸杞标本、种子、苗木的,须逐级上报主管部门批准。有关部门负责对本区内枸杞苗种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并负责枸杞苗种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和执法监督检查。重视对传统的野生枸杞加工技术继承,广泛吸收国内先进的枸杞加工艺术和技术之精华,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品质优良的精品,力争将柴杞打造成为名牌产品。在详实分析柴达木野生枸杞品牌生产因素及环境的基础上,柴达木地区的枸杞统一注册“柴杞”品牌,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行无公害、绿色、有机构杞产品生产技术,统一标明柴达木产地,使柴杞的种植面积在核心区都兰县达到30万亩,德令哈周边10万亩,其它地区10万亩,共计达50万亩,都兰县成为中国连片种植的枸杞第一县,产品质量信誉得到全面提升。要深入开展柴达木野生枸杞品牌的宣传工作,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柴达木野生枸杞品牌的推动工作,通过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柴达木野生枸杞品牌发展的氛围和环境,提升柴达木野生枸杞品牌知名度。

(四)增加科研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加大政府对枸杞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引导和促进各类社会资本加入枸杞产业。鼓励企业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加快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的科技攻关,制定比较完善的枸杞科技开发政策,积极搭建枸杞产业发展的科技攻关平台,建立起与枸杞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支撑体系,对符合技术路线的科技研究开发工作给予鼓励和扶持,重点解决制约枸杞产业发展的关键王艺技术。加快枸杞烘干设施研发及技术推广,增加企业制干设施,积极推广热风烘干道节能改造技术,淘汰自然晾晒的传统做法。加大枸杞新产品开发力度。在枸杞种植上,积极开展高原绿色枸杞丰产栽培技术的攻关,深入研究优良品种繁育技术、有机枸杞种植、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高枸杞产量和抗病害能力;在枸杞鲜果加工上,大力发展枸杞原汁、鲜汁饮品等新产品;在枸杞精深加工上,重点研发枸杞晶、枸杞酒、枸杞浓缩液、枸杞胶囊、冻干、应急功能食品等后续产业,推进枸杞产品向保健、医药、美容领域拓展延伸;在枸杞芽上,重点进行枸杞芽茶深度研发,提升产品质量。

(五)建立完善市场营销网络,不断扩大产品市场容量

建立和完善市场营销网络是枸杞产业发展的必要充分条件。相关机构和学界要广泛进行市场调研和预测,分析和研究大众消费需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市场营销网络,降低流通费用。建立都兰、德令哈等枸杞专门批发市场,优化服务功能。鼓励企业或个人到国内外设立枸杞产品营销网点,建立专卖店、订单销售、网上交易与农户零售的营销体系。逐步形成以市场交易中心、连锁配送、销售专卖店、市场零售等多渠道的营销体系。加强枸杞市场的监管,对从事批发、运销的商业企业实行资格审查与信用评价制度,积极将柴杞品牌全面推向国内外市场。

(六)健全产业规范与产品质量标准,确保枸杞产业健康发展

尽快制定出台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行业规范与产品质量标准,强化产前、产中及产后监管,严格执行枸杞生产、加工、贮藏、保鲜、包装等质量标准,全面实施枸杞的绿色认证等无公害枸杞推动计划。不断完善枸杞生产技术规程、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形成科学的柴达木枸杞质量标准体系。普及枸杞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建立产品质检制度,完善质检手段,对生产资料采购使用、田间农事操作、产品采收销售去向等进行详细记录,实现对投入品使用、农事操作和产品去向等作全程、完整、可追溯的监控,保证枸杞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促进柴达木枸杞产业向国际化标准发展。

(七)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枸杞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

加大枸杞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力度,围绕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建立产学研紧密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采用聘请顾问、交流讲学、合作研究、共同开发等方式把枸杞产业开发项目作为聚集人才、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平台、载体,实现枸杞产业高层次人才的有效交流培养。重视培养枸杞生产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进一步提高企业高层次人才的高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加快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以枸杞修剪、农药配比等关键环节为重点,开展农民群众技能鉴定培训,努力在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环节实现持证上岗,确保柴达木枸杞生产基地拥有枸杞技术员,不断推进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

四、政策建议

(一)州政府尽快制定和出台柴达木原生枸杞保护条列:申报野生黑枸杞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物种,进行保护;申请都兰县为国家林业部枸杞第一县。

(二)在都兰县建立原生地枸杞种子库、组织培养与染色体DNA库、花粉库、孢子库、种苗繁育等综合型保育基地。

(三)省政府协调国家电网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和出台大电网过境地落地的相关政策,从根本上改变“天上有电,地上无电用”的怪现象。

(四)省有关部门积极向国务院申请柴达木地区治沙育林项目,防止“三江源”地区沙尘暴袭击。

(五)省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加强对枸杞产业发展的宣传报道;省政府每年安排1~2项柴杞产业发展的课题;省社科联每年适当安排柴杞产业发展的课题项目;鼓励科研人员主动研究柴杞产业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樊光辉,柴达木枸杞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青海科技,2009(5)

[2]乔学智,对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的思考[J],柴达木开发与研究,2010(3)

[3]张纪元,加快枸杞产业优化升级势在必行[J],青海日报,2011-5-18

[4]海西州政府,海西州枸杞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草稿)[Z],2011-5。

猜你喜欢
柴达木枸杞发展
枸杞
是酸是碱?黑枸杞知道
学与玩(2022年2期)2022-05-03 09:46:45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柴达木映画
采枸杞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枸杞到底是怎么养生的?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柴达木映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