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占雄
这是一个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原地带,自古以来,坚忍不拔的康巴儿女们在这里生活着,他们放牧着祖先留下来的牛羊,守护着广袤的家园,为了自己的梦想在这一片亘古的土地上辛勤地劳作着。
群山连绵,草原无垠,一代一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来去去,留下了多少千古传奇,创造了多少远古的文明和辉煌。
天是那么蓝,地是那么宽,风总是从一边悄悄吹来,慰藉着这片曾经受到创伤的天地,抚慰他们孤寂而伤痛的心。
当我承担着组织的委派前往玉树援建,脚踏上这片远古的土地上,心里翻滚着悠远的思绪,不由地感到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站在这样的高地上,人也显得高大起来,亲切起来,似乎有了灵性,感觉是那么清醒自然。如果没有昨日的那场灾难,我将奔走在高山大地间,高呼:“美丽的玉树啊,你是多么的神奇,你是天地的造物,人间的天堂。”
可是,此刻,我再也喊不出来,面对那么多受创伤的心灵,面对苍茫沉默的山水,面对那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劳累的脸,我的心里只有祈祷,只有祝福,相信新家园将会很快建成,一个美丽的新玉树将会屹立在我们面前。
我十分敬佩藏家儿女那种勇敢的精神,以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崇尚自然是他们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即使风雨再大,他们依然那么安详,即使灾难降临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依然热爱着自己的家乡,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援助下,那么顽强地重建家园,创造美好的明天。
玉树,苍茫的康巴大地,曾几时独具一秀,巍然屹立在青藏高原的南部,是一块神秘而又辽阔的地方。
它位于青海省西南边陲,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素有名山之宗、江河之源、牦牛之地、歌舞之乡的美誉。总面积(含唐古拉乡)26.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3。辖玉树、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6个县,州府所在地玉树县结古镇,北与本省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相连,东与果洛藏族自治州相接,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邻,西南同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和那曲交界,西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接壤,到2011年末,玉树州总人口约30.08万人,其中97%以上是藏族,是青海省內唯一的康巴方言地区。
走在玉树苍茫的山水间,心里似乎充满了灵性,有一种清心寡欲,超脱世俗的感觉,远古的风吹得人宁静淡泊,有一种回归自然的向往,玉树依山傍水,湖光潋滟,北边茫茫昆仑山、南面是巍巍唐古拉,两大山脉南北对峙,中间宽约400余公里。东有蜿蜓峻峭的巴颜喀拉山,西有广袤无垠的可可西里山,期间草原连绵,牧歌悠悠,是一片天然高寒草场,自古以来是饲养牦牛的领地,三江源牦牛肉干的主要产地,有纯净、补养、抗旱、强体的作用,年平均气溫在零度以下,有“生命禁区”之称。
在群山拱卫之中,玉树州坐落其中,高出海平面4000~5000米,在这片广袤的高原上,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00余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其中有些是无人登上顶的处女峰。在群山怀抱中,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几大河流孕育而出,带着童年的身影,涓涓溪流在草地上漫流,形成三江最初的原型,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三江源,然后流出高原,走进中原大地,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尤其是黄河、长江是哺育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敬仰和爱戴,不少人远涉千里来到玉树寻觅它的源头,一睹母亲河的芳容,留下无限的感慨。
“玉树”是藏文译音,含义为“遗址”,亦可表述为“在故址上盛开的美玉之树”,因玉树地区海拔高,植物少,过去人们也称其为“树贵如玉”的地方。这种招呼与这里地理环境相吻合,倾注着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玉具有美好的象征,例如琼楼玉宇,琼浆玉液,玉树临风,玉自古以来就是帝王将相拥有的东西,在这里比喻是再贴切不过。
历史上,玉树土司本为囊谦千户属下的25族中之一,但因其驻牧地处于內地官员往返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要冲之地,久而久之,内地竟然只知玉树,而忽略囊谦为这一地区的总称,这是物化的缘故,也就是所谓的约定俗成,今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名称就是来源于此。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两万多年前,玉树地区就有人类活动。历史上,玉树居民系羌人后裔,这缘与青藏高原早期生活的羌人有关,以至于到了公元前384年一前362年,居住于青海湖东部的一支羌人向西迁徙数千里,其中一部分迁至今天的玉树地区,与当地土著居民相结合,逐步发展成今天的玉树藏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勤劳勇敢的玉树人在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在这块高原上创造了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雪域文明。
玉树自古以来又是唐蕃古道的重镇,是青藏高原的古代文化——南部的卡若文化与北部的卡约文化交汇之地,青藏高原的藏区按区域方言划分为三大方言区,即安多,康巴,卫藏,康巴人世代生活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雪域高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地理、历史和文化。有享誉中外的玉树歌舞,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规模盛大、內容丰富的赛马节以及具有其自己鲜明特点的宗教文化艺术,康巴人既有水一样的柔韧,又有雪山一样的刚毅,连绵的群峰,密布的江河湖水滋润着这一片神奇的土地。
玉树的气候主要特点是高寒缺氧、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如果人长期在外就会晒黑皮肤,难怪高原牧人的皮肤黝黑,在治多县我看见好多妇女走在大街上都带着口罩,一来防风沙,二来护着自己的脸,防止被紫外线灼伤,尤其是野外放牧的人,把脸包裹地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眼睛,如果到帐房里取下脸上的口罩围巾,脸色则白净透红,眼睛明亮清澈,十分动人,就像王洛宾在青海湖边遇见的牧羊女卓玛一样,让人生情留恋,萌发出无限的向往。
在玉树的东部地区如结古、囊谦,年平均气温在零上4度左右,高原人一般没有明显的缺氧感觉,尤其是纯净的空气让人十分舒适,那就是人们常说的绿色氧吧,没有丝毫污染。而在西部的杂多、治多、曲麻菜地区,就相对差一些,走在路上,有明显的感觉,初来者有胸闷,喘气,头晕,失眠的现象,但是过上一段时间则逐渐适应,常年平均气温则在零下2度左右。
在玉树高原一年可以说只有冷暖两季,冷季长达七、八个月,暖季只有四、五个月,气候比较干燥。但玉树的年温差不大,日温差则较大。一般外出都要带上两季的衣物。忽冷忽热,炎热的天气只要飘来一场雨,气温便骤降,身上凉嗖嗖的,让人始料不及。
到玉树治多县,夏季经常是一天五六场雨,只要天上飘来一片云,随后雨就跟着来了,有时候还容易形成冰雹,这种极端天气是高原特有的自然现象,人们形象地称为娃娃脸,说变就变。给援建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这里的降水东部多、西部少;日数多、水量少、蒸发量大;夜雨多、日雨少,降水强度一般不大。由于降水的高度集中,加之地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玉树州内冷季大风盛行,沙暴天气较多。暖季冰雹、雷雨出现次数频繁。同时,因海拔高,形成气压低、沸点低和空气含氧量低的特点,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含氧量的1/2~2/3。在玉树,水的沸点东部为88℃,西部为86℃。每年的6、7、8三个月是玉树最好的季节。
玉树有两大景观让人振奋不已,一是这里地处三江源头,二是这里有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重建后旅游开发必将带动玉树经济突飞猛进。
人们还不会忘记97、98年时候河南等地黄河水干枯的现象,从那时起北方的沙尘天气席卷半个中国,中华大地正在经历一场环境恶化的灾难,三月二日,沙尘天气笼罩着北京城,正在召开会议的人大政协代表委员们感到震惊,如果这样下去。半个中国将会被沙尘淹没,会议的议题立刻转移到环境保护方面,专家们呼吁由于过去几十年中国西部由于过度开荒,过牧,植被破坏,致使水资源枯竭,土地沙化,环境日益恶化,加强环境保护。
于是人们的目光伸向来自三江源头的青藏高原,此时的青藏高原正在经历一场阵痛,原来水草丰美的草原不见了,逐渐牧草稀疏,江河水量萎缩,雪线上升,湖泊干涸,沙漠化面积扩大,鼠虫害严重,已对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日趋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样的时刻,二十一世纪初,国家终于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决定,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实施种草种树,退耕还牧等一系列举措,三江源头逐渐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三江源区是青海南部的高原主体,昆仑山及其它支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众多雪山的冰雪融化后,汇流成哺育中华民族的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形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水源地,因此,这里被称为“中华水塔”。三江源特殊的地理位置,区域性涵养水源的重要功能以及对整个流域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使其成为青藏高原生态建设的战略要地。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覆盖玉树、果洛全境和海南、黄南、海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保护区划分25个核心区,25个缓冲区和1个实验区,核心区面积达11.19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面积的30.83%。这不仅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最敏感的地区。因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也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玉树是江河的故乡,长江、黄河、澜沧江都发源于玉树高原。长江发源地两股源流,像是从牦牛鼻孔中涌流而出,所以,藏语称长江为“治曲”,意为牦牛河。长江正源沱沱河发源于玉树一侧的格拉丹冬雪山群,冰川形成的冰塔林犹如水景园林,琦丽壮观,涓涓溪流晶莹透明,畅流不息。长江南源藏语称“当曲”,北源藏语称“楚玛尔河”。在三大源流之间,还有多条源流,构成了长江源流的扇形水系。三大源流汇成通天河。
通天河上游的主干流经治多、曲麻莱、称多和玉树四个县汇入玉树县境內的扎曲河。玉树境內的长江源流段称通天河,全长1200多公里。进入四川省甘孜州境內的河段。称为金沙江。通天河就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长江的源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藏语称“玛曲”,意为孔雀河,在玉树境內全长150公里。其正源发源于玉树州曲麻莱县麻多乡西南巴颜喀拉山脉的卡日扎穷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多条支流汇聚后,黄河源约古宗列曲的干流经曲麻莱和称多两县注入星宿海,然后出玉树境內流入果洛州玛多县境內的扎陵湖和鄂陵湖。东南亚第一巨川,著名的国际河流——湄公河即澜沧江,发源于玉树州杂多县的杂纳日根山,藏语称“杂曲”,意为岩山之河。流经杂多、囊谦两县后进入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杂曲在玉树境內干流长448公里,大的支流有“孜曲”和“结曲”,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高高矗立在玉树境內的通天河大桥旁。其纪念碑由花岗石雕成,纪念碑基体高6.621米,象征长江正源地格拉丹冬雪峰6621米的高度;纪念碑基座面积316平方米,象征着三江源保护区31.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基座高4.2米,象征三江源4200米的平均海拔;碑体由56块花岗岩堆砌而成,象征中国56个名族;碑体上方两只巨形手,象征人类保护“三江源”。碑体正面刻有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八个人字。碑体背面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撰写的碑文。整个纪念碑造型美观,寓意深远,气势宏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于2000年8月19日正式揭碑,它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正式成立。
三江源环境保护以来,青藏高原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水流草地逐渐显现出往日的繁荣景象,生态移民的搬迁更是牧民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提高。
在玉树另一个人们关注的地方就是可可西里,可可西里曾一度被人们称之为动物的天堂,青藏高原的无人区,这片广袤的高原由于藏羚羊的保护而闻名世界,走进治多和曲玛莱境内你会看到可可西里广袤的高山草地。我在玉树治多援建的时候,曾数次穿越唐古拉,曲玛来,治多县的部分区域,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壮阔,辽远,深沉,震撼,这片位于玉树州西北部治多和曲麻莱两县境內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地处北纬30.08~36.08度,东经89.35~94.06度,面积450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5000米左右,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平坦广漠。可可西里独特的高寒自然环境,形成多种多样的自然类型和原始生态环境,我想在这样的高海拔地区,不会有花朵开发,但是亲临这片土地后,我的想法是错了,而且在这样的高地花儿仍然开放,其开放的形态不同罢了,那就是一丛丛的,低低的,花和叶片在一起,而且开的非常灿烂,这是2011年七月的一天,从唐古拉然后到曲玛莱的草场上,我看见这样的花朵。被它的那种执着的精神深深感动,顽强的生命力而佩服。于是亲自用照片拍下来,放在我相册里,作为永久的纪念。后又发到网站上。引起网民们强烈的共鸣。
这片尚未被污染的净土,是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这里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受国家法律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现已查明:哺乳动物有16种,其中11种为青藏高原特有种。鸟类约30种,其中7种为青藏高原特有种。在可可西里极为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着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白唇鹿、雪豹、盘羊、棕熊、猞猁、雪鸡、天鹅、斑头雁等珍稀野生动物,展现了极限生存的生命奇迹。这里还有100多种野生植物,其中84种是青藏高原特有种。这些举世瞩目的中国珍稀动植物,无论是学术研究和科学考察,还是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都具有特殊的价值和重要地位。1995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将可可西里地区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国务院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圣洁而神奇的可可西里,是科学考察和旅游探险的理想去处。
人类在城市狭小的空间里生活久了,就像走出去,走远一点,看一看真实的自然想象,看看同类们的生活状态,那就是到青藏高原的深处,到那广阔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转一转,才感觉到生命的珍贵,感觉到自然的伟大,也真正体会到藏民族为什么这样崇拜自然,为什么那样敬神拜佛,一切比书本和说教体会的更深更透彻。
所以,我常在青藏高原上生活,行走,思考,感受最深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友爱,相互依存,共为一体的精神,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物化现象的认同,为什么把那么多七彩的经幡挂在山巅,为什么在那么高远的大山里花费人力财力去建一座寺院,为什么自己死后的肉体交给天上的飞艇,因为他们的心灵已经融到自然界里,在自然界里找到他们的快乐,他们的思想,找到他们生存的法则,找到他们精神永恒的依托。
所以,人们不要简单地理解高原牧人的生活,认为他们不懂得生活,不懂得文明,不懂得去适应现代生活。其实他们的生活是最为纯真的生活,他们的文明是原始自然的文明,而人类现代文明最终追求的最高文明恰恰就是这种自然文明的纯朴,也是能感化人心灵的物质世界。
我想每一个到过玉树,到过高原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同感。
在这片地上,过去多次发生过惊心动魄的场面,为了藏羚羊,为了各种珍贵动物的保护,不少人花费了不少的精力日夜奋斗在这片土地上,甚至有些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如索南达杰等。而后国家的重视为这一片区域提供了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也逐渐有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局面。
由于西部大开发,环境保护,三江源地区日益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这一片神秘的境域又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骄傲,为人类留下了一片最后的净土。
玉树之美,也就是他的纯真,自然,和谐,广远,辽阔。在玉树,苍茫的山水间,耸立着众多的佛教寺院,几经千百年,依然风雨不动,与这个雪域民族一起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在佛光的沐浴下,人们精神有了依托,灵魂得到了安抚。生活安静吉祥。让人感到这一片区域似世外桃源一样,在蓝天草地上散发着幽幽的清香。
文成公主庙,就坐落在海拔3700多米的结古镇南20公里的贝纳沟,又称大日如来佛堂,这里依山傍水,两面是群山相拥,中间流淌着一条河流,庙依山而建,佛堂面积有80多平方米,高13米,依岩崖修建而成。佛堂精巧玲珑,幽静雅致。佛堂内供奉的主佛像藏语称“觉俄囊巴诺泽”,汉语称大日如来,梵语为“毗卢遮那”。相传此佛像与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內的释迦牟尼像具有同等的加持威德,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座佛堂是唐贞观15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时沿途留下的规模最为宏伟壮观而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也是汉藏两家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想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是为了祖国边疆安宁,造福人民,这种以民族大义为重的举动受到了雪域民众的敬仰,在藏区人们亲切地把她尊称为白度母的化身。可见其敬仰是非常高远。佛堂內的佛像属青海境内最早出现的佛教摩崖大型浮雕群像。
此后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人民安家乐业,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的工匠及先进的生产技艺也促进了藏区农牧业和建筑,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唐申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唐蕃再次联姻,金城公主进藏路经此地时,看到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为佛像群盖建殿堂一座,以遮风雨。使这一石崖雕刻佛像得以完整保存,虽经千年,仍然保留着原貌。可见当时的佛教文化对民众的影响,尤其是文成公主带去的12岁释迦牟尼等身像是何等的珍贵,至今保存在布达拉宫。解放以后,国家非常重视保护民族文化,当地藏民族更是敬重佛教,使这一千年古庙得到保护和传承,2011年7月,我第一次采访玉树时,亲临寺庙朝拜,亲眼目睹了千年古庙的容颜,瞻仰了佛祖,感到无比的喜悦,使自己多年的心愿得到实现。
在寺院门前,我见到了一只很有灵性的藏獒,静静地卧在寺院门前,我蹲在身边照了像,我很想给他喂一块食物,可惜自己没有带,后来在寺院的店里买了一包饼干后又到了出发时刻直接坐上了车,此时车子开动了,我无法给它食物,车子开到了山口,停下来,可是让人感动的是,那只藏獒竟然百米之外跑过来,站在窗前,于是我将饼干给了它,这件事让我感到藏獒是有灵性的,它知道我是给它食物的,于是就几百米外跑过来,也满足了我的心愿,我想这在冥冥之中有什么东西在相互牵引着,也许是前世有缘,让我感动不已。
最让人感动不已的是飘扬在寺院四周的经幡,把寺院前后面的山层层包裹着,在风中猎猎飘荡着,好似天上的一片片彩云一样非常壮观,这种景致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心灵被深深地打动,由此可见雪域民族对这位文成公主的敬仰,对佛的虔诚,包含了人们精神世界的追求。
1957年,文成公主庙被列为青海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佛堂右侧20米处岩崖下,有一泓清澈如明镜般的泉眼,名叫公主泉。相传文成公主在此住跸期间,曾在泉边梳洗。
距自治州首府所在地结古镇30多公里处的通天河南岸,有一条风景优美的高山深谷,名为勒巴沟,海拔3700米左右,沟深约20公里。沟里年代久远的佛教文化石刻,相传是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进藏途经此地时留下的历史文化遗迹。沟里还有当地佛教信徒近代刻凿的满山遍野的宗教文化石刻,这些对研究唐代藏汉关系,观赏佛教石刻艺术风采,都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1986年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被列为青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我的想象中,玉树在一个很远的地方,那里除了草原就是雪山,那里的人们一定是很艰苦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我国经济整体不发达,玉树也一样处于交通落后,信息不畅通,玉树一直处于与外界比较封闭的状态,在我的心目中,有点像西藏的感觉。直到媒体电视,互联网的开通,才使外界知道的更多。
而今的玉树,跟它的名字一样,那样诱人,充满神奇,走在玉树结古镇到处是建筑场面的工地上,耳边是汽车的马达声,钢筋的碰撞声,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在曾经废墟的土地上,展现出学校,民居,医院等各种各样的建筑
一条大河在身边流淌,似乎总是有一种追赶着远方的目标。结古镇两边的山在重建中焕发出动人的光芒,一切都在变,一切在快速地向前推进。
也许再过上几年,过去的玉树,成为一种记忆,成为一种历史,人们只能把他深深地埋在心中。但玉树人曾经创造的辉煌,他们的事业在跨世纪的今天,依然那么强劲,那么充满智慧和开拓精神,让人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