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的灯火

2012-04-29 00:44叶常春
辽河 2012年3期
关键词:明灯普希金孙犁

叶常春

母亲去世已有三十年了,三十年来,我每年三次到母亲的坟上焚香烧纸,以祭奠对母亲不尽的思念。

母亲不识字,她用六十八年的生命供我上了十二年学。为的就是让她的希望——儿子能成为一个传承香火、识文撰字、对社会有用之人。时至今日,我是有愧于母亲的,也是有愧于“忠孝”二字的人,为求生计,不得不整天伏案疾书、为人作嫁,干着“工具人生”的苦差。

为告慰母亲在天之灵,我试图用文字替代我原本笨拙的口舌,以直抒胸臆。谁知此举非一日之功,哪能一步登天,一挥而就呢。

在商品经济的今天,理想这个与实际利益相去甚远的词语,既不能将人带进宾馆、酒吧,亦不能改善人的就业与生存的焦虑。在一个一切都可以交换并转化为消费的时代,有些人愿意让心灵栖息远古自然的山野,去寻找原始的人性和精神的故乡,这就是用文字呐喊出发自肺腑的心声。

然而,历代的文人总是在务虚的精神和理想主义中以“文”来拯救世界,他(她)们把自己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成就在文章中。谁说文人的声音柔弱?“在俄罗斯普希金的墓前、有几年了,总有一位老妇人在那里卖花给来此纪念普希金的人,而老妇人每天都要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五分之一的钱,买一束玫瑰放在普希金的墓前,她一直坚持着天天如此。”俄罗斯的文人在人民的心目中就像是一盏高高闪烁的明灯一样从来就没有熄灭过。

在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文人的“功”“力”同样也是不可磨灭的。因为他(她)们有一种“民族魂”和伟大的博爱精神支撑着他(她)们用手中的笔,奋力构建着和谐的社会与幸福的生活。他(她)们自觉充当民族精神的灯火,用生命筑建起宏伟的精神大厦。

马克思一生无权、无势、无钱,他生前身后受人尊敬,著作被人推崇,靠的是人格的伟大和理论的光辉。他被世界上的坏人逼得到处流浪,成为“世界公民”,他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力量强迫别人崇奉他的著作,可他的著作誉满全球,流芳古今。

在一篇《大无大有周恩来》的文章中写到: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劳而无怨,去不留言”。让我们看到了周总理的伟大。历史是民族的记忆。民族和人一样,只记住自己愿意记住的人与事。

我每次到北京,都要在天安门前那座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仰视良久,感慨万千。是啊,正如有位哲人说的好:“有些人虽然死了,他(她)还活着,有些人虽然活着却常常被人们遗忘。”

庄子在《养生》篇里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这是对“薪尽火传”的诠释。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是可以传承的。

当代著名文学家孙犁在给全国作协主席铁凝的一帧赠言中引用了北宋词人秦少游的“采道德之理,述性命之情,发天人之奥,明死生之变。”这是孙犁欣赏的古人、古文,是孙犁坚守的为文为人的准则,更是孙犁对后来的文人的期望。

如果我们把古今中外的文人的作品比作“灯”与“火”的话,那么他(她)们奉献的“光”和“热”是足以照亮和温暖整个世界的,他(她)们的思想的灯火将世代相传、永不熄灭。

母亲忠贞不渝,半生守寡。在离开母亲的日子里,母亲那颗善良、贤惠、朴实的心灵就像一盏夜晚的明灯、一炉冬天的红火,给我以无限的光明和温暖。

(责任编辑:沙爽)

猜你喜欢
明灯普希金孙犁
百年党史(一)风雨飘摇待明灯
论孙犁作品中的逆向思维
阅读是行万里路的明灯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孙犁装外行
我曾经爱过你
我曾经爱过你
游移于隐藏与揭示之间——论孙犁的“芸斋小说”
Domestic Violence
大自然的“明灯”——发光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