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燕
去年夏天一个闷热的上午,赵长松老师的忽然造访让我有些惊喜。20世纪80、90年代共同做民间文学“集成”的许多同道,已经慢慢老去,相见的日子渐渐稀疏。
赵长松老师也已白发苍苍过了古稀之年,此行是请我为他即将出版的《萃闻异事》作序。不请名人,原因是都曾经在被誉为“文化长城”的全国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普查、编纂中摸爬滚打多年,结下了友情。这的确抓住了我的软肋。一提起耗时近20年,从普查、搜集到编纂、出版500余万字国家卷的四川故事、歌谣、谚语(简称“三套集成”),我们便生出一种同甘共苦般的战友情结,拒绝的话语显得很无力亦很矫情。
赵老师从随身带着的手提电脑里找出文稿,发送到U盘,又存入我的电脑,动作颇为熟练。而我眼前浮现的是当年提着录音机,徒步或坐拖拉机到山乡村寨考察民间文学的情景。对比容易让人感慨岁月,内心变得沧桑。赵老师的与时俱进更让我感到了这本书稿的分量,或许说其字字句句都凝聚了一位老民间文艺工作者一生的心血也不为过。
80年代中期全国开始了十套文艺集成的抢救保护工作,民间文学领域有其中的三套。那时的赵长松老师正值壮年,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回三台县文化馆工作。年富力强的他热爱家乡,磨破嘴、跑断腿,把流传在三台山山水水间的故事、歌谣搜集起来,精心研读、编纂。有他参与的绵阳市民间故事集成卷成为当时四川省的样板,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贡献奖。
在民间文学和民间文艺理论中坚守,成为这一代“集成”工作者践行的信念。作为副研究馆员的赵长松老师,担任过绵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早在1982年,搜集、整理、研究民间狮阵100例,绵阳地区文化馆以演唱资料《狮灯》印发全区,以后《四川狮灯艺术》成为他在四川乃至全国民俗研究的学术生涯中的重头戏,现正由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承担筹集出版事宜。他与人合著《杜甫梓州诗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后,论文《杜甫与涪江》在《杜甫研究学刊》发表,继而又在《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影印发表。他研究的《浅析附会传说》,在参加四川民间文学研讨会后,又刊登在《民间文学论坛》,在学界学者中引起重视,有较好的反响。他为“移民文化与当代社会——纪念‘湖广填四川340周年研讨会”撰写的论文《四川狮灯的考释与保护》,收入我会主编并已正式出版的《四川民间文艺60年论文集》。
塞江山,桃花河,梓州的山水草木养育了赵长松老师,使得他在本该含饴弄孙的晚年,孜孜以求要把毕生浸淫其间的传说、故事出版传之后世,这令我欣慰和敬佩。该书15余万字,按名人、名迹、名胜、名产编排,荟萃了三台的奇闻异事以及独特的风光和淳厚的民风。这不是普通的搜集、整理——从小酷爱听故事的赵老师在叙事中加入了自己的鲜明个性,读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在他的笔下,杜甫、薛涛、赵蕤……文人逸事,脍炙人口;落马岩、盘龙石柱、三台山龙潭……名人胜迹,让人流连。
我想说,用心之作助推了《萃闻异事》,民间大美成就了《萃闻异事》。但愿该书也能得到读者的喜爱。
这篇序其实已属续貂。
作者: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成都)副主席、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