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纯 李涛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术界多层面多维度探讨。2012年1月在《光明日报》总结的“2011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位列首位。该文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在于:在国际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而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维护文化安全;在国内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并引领社会思潮。[1]本文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旨在推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研究
关于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问题,是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和确定其地位的前提。学术界对两者的关系有着诸多的理解和看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前提抽象”论[2]、“系统内核”论[3]、“形式内容”论[4]、“一般个别”论[5]等。尽管分析和表述的方法不一,但以笔者搜集的材料来看,目前学术界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部分持肯定态度。戴木才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6]张利华则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逻辑递升顺序排列为:社会生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伦理价值观以及核心价值观。[7]尽管分析的理论起点各不相同,但是学界对于两者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持普遍认同,认为“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层面的延伸与展开,即形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8],是“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概括”[9]。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部分”[10]的认知,也有学者提出其核心“层次”的问题。禹国峰指出,“从概念的转换生成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固然可视为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群,但是这一概念并未规定‘核心的层次”。“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向系统论,那么便可与核心价值体系相互等同。反之,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趋近一级本质,也会发生与核心价值观相等同的情况”。[11]徐国民则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最根本、最核心的看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驱使和内在要求,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后者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对该社会近期奋斗目标的共识,集中体现在该社会制度和具体生产方式上。[12]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条件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条件,即在社会主义核心理念中,核心价值观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实践根据和理论渊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学界普遍认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合理依据的理解,必须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13]因此,只有“依据马克思主义构建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重要指导思想,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又能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14]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应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为基础。钟哲明认为,国人自古富有族群意识、国家情怀和“与时俱进”精神。因此,对于传统文化,“剔除其消极因素,传承其积极成分,并发展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15]王思敬指出,核心价值观只可能在历史沉淀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之根。没有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6]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应面向实践、遵循规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由我国性质决定的,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客观要求。众所周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王虎学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到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寻找。[17]宋善文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能够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以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己任,把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引导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18]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应深入生活,反映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学者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关照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所以应当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19]与此同时,“深入生活与面向实践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深入人民大众生活是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在要求”,“要特别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结果的发展历程和现实逻辑”。[20]宋善文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具有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接受的全局性、整体性特征,反映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而不是仅仅反映部分地区、部分阶层、部分领域、部分行业的价值诉求。[21]
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凝练的研究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研究是学术界的另一关注点。就我们搜集的资料来看,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有60多种,涉及90多个具体的范畴。
1.以一个或多个要素并列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有以1个范畴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如“公平正义”[22]、“共同富裕”[23]等;有以2到3个范畴概括的,如“以人为本、民主公正” [24]、“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25]等观点。4个及4个以上的范畴则多达近50种,如“友爱、平等、互助、共富” [26]、“为公、诚信、人本、民主、公平、正义、仁爱、和谐” [27]等,因篇幅所限,不一一赘述。
2.以多个要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定位表述。所谓有一定目的的表述,主要体现在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分歧和讨论。有的学者认为,核心价值观应是社会首要和基本的诉求,以李抒望[28]、高希国[29]、陈延斌[30]等人为代表;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兰久富[31]、孙武安[32]等为代表;还有的学者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为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和最终追求,以王占阳[33]、钟哲明[34]为代表。此外,部分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容的若干要素应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王虎学就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目标进行对应总结,[35]包心鉴则认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应与核心价值体系有相互呼应的关系。[36]
3.从一定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表述。主要有:(1)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个体修养。其中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对以人为本的价值认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关注民生民主的利益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等。[37](2)强调我党的执政宗旨。具体表述就是“三个代表”。[38](3)强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包括孝、悌、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39](4)强调社会主义在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全方位展开。其表述为人民民主、共同富裕、中华复兴、世界大同等。[40]
2011年1~2月,《光明日报》的“核心价值”专栏连续刊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问题的大讨论,其中包心鉴、杨永志、王虎学等学者的文章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这一主题进行试探性交锋,引发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韩震[41]、李汉秋[42]、陶东风[43]、万资姿[44]、虞崇胜[45]、等学者也纷纷撰文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方法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发展,为凝练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路。
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作用的研究
目前学界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作用的探讨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方面,有学者指出,在变化着的当今世界历史背景下,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价值观冲突,面对当代世界的现代性困境和价值危机,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实践所提出的迫切课题。[46]学者们共同认为,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思潮的强大思想武器” [47]和“当代中国人民的主心骨”。[48]学者们还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4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机制系统[50]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考。
微观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学科已经全面展开,在哲学、社会道德领域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而随着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学界更为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领域的作用。从文化软实力建设[51]到引领文化自觉[52],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53]到与大众文化的契合[54],从对文化意义进行诠释[55]到对大众伦理生活进行透视[56],学者们都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观点,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作用的发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特别是《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成果将更加丰硕。
注释:
[1]《光明日报》理论编辑部、《学术月刊》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1年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光明日报》,2012-1-10.
[2][6]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
[3][7]张利华:《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4).
[4]韩震:《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与核心价值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9(1).
[5]李培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科学社会主义》,2009(5).
[8][24][36][37]包心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建构》,《光明日报》,2012-1-14.
[9]陈静、周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探要》,《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6).
[10]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光明日报》,2007-4-3.
[11]禹国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道德与文明》,2008(2).
[12]徐国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辨微》,《兰州学刊》,2008(1).
[13]方爱东:《社会主义的价值学视域:原则与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2).
[14][16]王思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光明日报》,2012-1-14.
[15][34][40]钟哲明:《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六字建议》,《光明日报》,2012-2-11.
[17][20][35]王虎学:《核心价值观研究应如何凝练》,《光明日报》,2012-2-11.
[18][21]宋善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光明日报》,2012-2-11.
[19]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本质规定性及路径选择》,《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5).
[22]张小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
[23]新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课题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新疆社科论坛》,2007(1).
[25]田心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1).
[26]杨永志:《也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光明日报》,2012-2-4.
[27][42]李汉秋:《核心价值观 呼之欲出》,《光明日报》,2012-1-7.
[28]李抒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科学社会主义》,2005(4).
[29]高希国:《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州学刊》,2007(6).
[30]陈延斌、邹放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刍议》,《光明日报》,2007-7-31.
[31]兰久富:《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价值观念》,《东岳论丛》,2000(1).
[32]孙武安:《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6).
[33]王占阳:《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科学社会主义》,2005(4).
[38]刘蕾:《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理论界》,2008(12).
[39]余洪波、刘余莉:《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理论学刊》,2011(5).
[41]韩震:《展望新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光明日报》,2012-1-7.
[43][54]陶东风:《寻找核心价值体系与大众文化的契合点》,《光明日报》,2012-1-21.
[44]万资姿:《从价值体系建构走向核心价值观凝练》,《光明日报》,2012-1-21.
[45]虞崇胜:《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六大原则》,《光明日报》,2012-2-18.
[46]吴向东:《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时代课题》,《光明日报》,2012-2-1.
[47]秋石:《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求是》,2009(11).
[48]张传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求是》,2009(5).
[49]黄士安、戴木才:《如何科学对待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2012-2-18.
[50]韩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光明日报》,2008-5-13.
[51]王玉鹏、孟献丽:《文化软实力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光明日报》,2012-1-1.
[52]房广顺、李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自觉》,《光明日报》,2012-1-8.
[53]刘长允:《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光明日报》,2012-1-7.
[55]李任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意义》,《光明日报》,2009-7-7.
[56]郭建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伦理生活》,《光明日报》,2007-7-31.
作者 白纯:南京政治学院理论二系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
李涛:南京政治学院理论二系
军事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