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婵
一、中小学灾害教育的现状
近19年内,一门新的学科——灾害学应运而生。灾害学的兴起说明灾害问题在发展社会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是目前的灾害学还仅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人民心理机制的形成和行为模式的达成都有相当的缺失。
灾难教育是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普遍对灾难教育重视不够,学生对灾难知之甚少,家长配合也不到位。为此,教师要明确灾难教育的目的和原则,以确保灾难教育内容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使灾难教育真正发挥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作用。
通过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中灾害教育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学校灾难教育的范围狭小,学生获得的求生知识和技能大部分来自于媒体:43%是从电视、广播上学到的,25%是从报纸、刊物上学到的,18%是从专题宣传片上学到的,只有11%的学生是从学校学到的。70%以上的学生不知道怎样使用灭火器,不知道学校的逃生通道在哪里;57%的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坏境和气候特征,已发生什么样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只有极少数的学生知道当发生这些灾害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自救措施;而且有50%以上的学生存在“我是幸运的,不会遇到灾难”类似这样的侥幸心理,学校的课程计划上标识有灾害教育的课程,演练的实际操作,但是大部分的学校只是流于形式。在各个学校中学生几乎没有关于灾害的灾难教育读本,中学的地理教科书上,讲的也大都是地质地貌、风土人情、自然环境、人口气候,而对于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及怎样进行自救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没有学生知道在灾害发生后如何进行自救。事实证明,灾害发生后与若进行及时的自救,成活率是很高的。在实际的学校生活中,这些必备的课程都被其他升学考试的课程所代替,学生所接触到的灾害教育方式单一、呆板,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大的灾难过后,学校及老师出示给学生的一些有关灾害现场的图片和视频,只是让学生体验当时的场景,将本应重点体验和实际操练的逃生教育变成了纸上谈兵,所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
通过对教师和家长的访谈中也发现教师本身对灾难教育的体验不足,教师自身都不知道对灾难如何进行预防,在灾难来临时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灾后如何进行自救等,学校也没有定期地给教师进行灾难的教育和培训,这些自身都不了解灾难教育的教师要怎样对他们的学生进行灾难的教育,而且大部分的家长对灾难教育的重视也不够,他们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却不关注要怎样让孩子能更好地生存,家长不清楚学校的灾难教育,当然也没有积极地配合学校的灾难教育。
二、贵阳市中小学灾难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小学灾害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应试教育给灾害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应试的教育目标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学校把学生原有的体育课、活动课和灾害教育课等课程全部由考试课程所取代,课后又有大量的家庭作业,导致现在的学生缺乏运动,体能锻炼不足,导致缺乏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素质及技能。
2. 灾害教育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人心。汶川地震已经过去3年,目前为止,社会上和学校中所举行的灾难教育活动,都是以“纪念汶川地震”等名号,也只是让学生了解这一天曾经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自然灾害,而这种形式在学生中所起到的作用几乎为零,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意识到灾害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珍爱生命,远离灾难。有的同学甚至把这种活动当做一个谈笑的话题,但活动形式主要是老师讲说、看幻灯片、参观展览馆等,即使有操练,也大都停留在表演的层次上。[1]
3. 只求知识灌输,宣传渠道少,不重训练技能。灾害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灾害教育的目标是通过认知目标的实现来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完善和行为的规范,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对灾害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面对灾害发生时能采取有效的自救办法。当前,学校灾害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师讲解的方式仍占支配地位,没有为学生举办实际的防火演练,防灾的课程更是被取消,学生被动的接受,没有主动的参与,更不会对此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学校没有形成固定周期的、专门的灾难宣传教育,没有专门的灾难教育宣传、普及网站,相关的科普读物也不够齐全,对具体的防灾减灾细节、应对技能介绍少,内容陈旧。[2]这不适应,也不符合灾害教育的特点,难以达到灾害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4. 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形成整体的系统化。灾难教育是一项专门而系统的工程,它除了需要大量的意识、知识教育和科学规范的逃生技能训练,还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通力合作。[3]学校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减灾意识,并通过学生向家庭与社区传递,从而提高全民的防灾素养,构建安全文化。鉴于此,一定要注重学校灾害教育与家庭、社区灾害教育的联系。我国2010 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减灾从社区开始”。学校可以与家庭、社区联动,实现灾害教育效果的最大化。[4]
三、中小学灾害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难频繁发生的国家,其中有70% 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难严重的地区。在过去的几年里,“1·25雪灾”、“4·28火车撞车事件”,“5·12汶川地震”则以数万鲜活生命提醒着世界,灾害是一个极具破坏力的因子,影响着经济、社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防灾减灾是研究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计划中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5]但根据我国的现状,公民的灾害意识薄弱,尤其是中小学的学生,据调查发生地震等灾害时,学校是伤亡惨重的单位之一。
中小学是灾害中未成年人最密集和最难立即疏散的地方之一,中小学生年纪小,心智不成熟,不能正确地看待和认识灾害,也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进行防灾、减灾和救灾活动,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也相对最差最弱,是承灾人群中的脆弱群体。巨大灾害不但给他们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而且对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尤其是那些亲身经历灾害的中小学生,他们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和朋友,看到倒塌的房屋和遍地的尸体,那些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孩子,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和思想观念会产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公共场所,以师生生命的存在为基础。[10]学校开展灾害教育不仅要针对中小学生,而且也要加强对教师的灾害教育培训,只有教师有足够的预防和应对灾害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使学生们接受灾害教育,使灾害教育的发展有好的前景。
四、针对中小学灾害教育提出的建议和对策
对中小学生进行灾难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在社会各级建设防灾文化,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实施的课程计划, 在操作上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为灾害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很大空间。学校应该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将灾难教育渗透到课程计划和教学中。[5]针对中小学灾难教育现状存在的不足,借鉴外国的灾难教育,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1. 将灾害教育渗入到学科教学。国际减轻灾害风险运动(2006~2007)的主题是“减灾始于学校”。此运动的目的是促进加固校舍并将减灾知识纳入学校课程。[7]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各个学校已有的资源和条件限制以及灾难教育的内容广泛所涉及的方面复杂,想要成立一门独立的课程系统是由一定的困难的,可以把灾难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其他不同的学科中去。在生物课中,讲授病毒的传播、预防、隔离等知识;历史学科则可以用灾害发生国家危害的历史事实,使学生知道灾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尤其是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该门课程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灾害教育最有效的一门学科,这门课对自然灾害整个结构做了系统的展现。在灾害教育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以真实情景再现和与学生共同制定安全计划等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学生的记忆更深刻。灾害教育的教学策略应该是“综合渗透,主体探究,活动强化,全面发展”。[8]不同的学科呈现的内容不一样,但都可以把灾难教育的知识涉及到每个学科中去,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拓宽和增强学生对生存教育知识的认识和技能的提升,增强危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