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静 王清
摘要:本文从金融视角分析了四川地区经济结构现状、特点、问题,及制约经济结构转型中的金融因素。由于四川金融发展相对滞后,金融资源价格没有充分反映经济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导致资金严重外流。因此,建议四川建立以政策性金融为导向,商业性金融并举的金融模式,以实现金融支持四川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
关键词:经济结构;转型;金融支持;金融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上半年以来,中国出现了自1994年以来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此次通胀表明中国以高投资、高消耗、高外部依存、低权利、低福利为本质,以追求GDP速度为目标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事实上,无论中国的理论界还是经济的管理者,在国际金融危机来临之前已经充分地意识到了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隐患所在,且开始给经济降温,试图在温和的增长环境中实现转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的末端的四川,处于中国产业链末端的现状极可能使其成为发达地区落后产业的承接者。因此,如何把握此次世界经济大调整的机遇,避免重增长、轻效益,重速度、轻质量而导致的盲目承接,对目前四川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尤为关键。
一、四川经济结构的现状、特点及问题
近几年,通过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加快城乡统筹等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四川国民经济综合指标得以快速增长,同时经济结构也有所优化,如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城镇居民的消费逐渐从舒适型向发展性、享受型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逐渐从侧重量向注重质的提高转变,消费热点中的服务含量明显增加,社会消费需求的GDP比例由1997年的35.5%上升到2008年的39.2%;对第三产业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33%提高到2010年的40.18% 等。但是,由于长期存续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现有经济结构中还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
(一)需求结构
对四川而言,由于地处内陆,需求结构失衡的特征有别于中国其它地区,主要表现在投资需求过大,消费和出口不足而收入分配不合理。
1.投资增速过快,消费、出口拉动不足。进入新世纪以来,四川的最终需求结构中,投资所占的比重提高得十分迅速。2000年,四川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14%,而2010年已高达204.7%。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大幅增加,从2000年的35%至2009年已经超过了80%,而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保持在39%左右,仅2009年达到40.49%(见表1)。由于投资消费比例远高于其它地区,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四川、广西、甘肃、宁夏、黑龙江等10个省份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30%,上海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到1%。从社会商品零售额看,东部地区占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最高,四川所在的西部增速虽快于东部。但是,从绝对额来看仅高于东北地区。出口虽然近几年增长迅速,但GDP的占比仅为7%左右,而浙江、广东、江苏,其净出口相对GDP的规模分别达到23.32%、18.58%和12.16%,可见四川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低于发达省市。
2.收入分配失衡。随着四川经济的不断增长,居民收入在逐年上升,但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GDP的占比从2007年的85.85%下降到2010年的74.23%,下降了11.6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GDP的占比从2008年44.0%下降到2010年39.5%(见表2)。与其它地区相比处于城乡居民收入处于最低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东部的63.47%,农村居民纯收入仅有东部地区的51.37%,低收入省份大都集中在四川所处的西部。由于居民收入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而需求结构最终是以投资、消费和出口构成的。因此,收入分配的失衡将加剧投资消费比例的失衡,使得需求结构更加不合理。
(二)产业结构
2010年四川省人均GDP达到了20 828元,已经步入了工业化的中前期阶段。随着工业化中前期的到来,四川高度依赖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使产业结构呈重化工业结构的特征尤为突出。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从2009年的15.8:47.4:36.8改变为14.7:50.7:34.6,全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GDP的6.08%、50.6%和34.62%,其中工业占GDP的比重为43.35%,对经济的贡献度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从2007年的5.6%和34.9%下降至2010年4%和25%,而第二产业却从2007年的59.5%上升至2010年的71%(见表3)。与此同时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68%,比2009年还高0.1%,很显然产业结构不但没有优化反而更加重型化。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重型化现象也最为严重,第一产业的比重远远高于东部和东北与中部地区持平,第二产业高于东部地区,第三产业低于东部和东北部,表明了四川省的产业结构优化进程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的矛盾更为突出。
(三)要素投入结构
四川要素投入结构问题表现在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资本要素的高度投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四川是人口大省,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弱,加之四川单位GDP能耗高,2008年四川省单位GDP能耗1.381,同比下降3.55%,全国单位GDP能耗1.102,同比下降4.59%,单位GDP能耗水平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下降速度也慢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代表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也处于下降趋势,全要素贡献率从2001年的31.8%下降为2008年的23.7%(见表4)。这种投入型经济增长模式其运行的客观规律必然使得企业生产成本长期高企,加之四川目前CPI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①,如果不改变这种要素投入结构则可能导致四川经济处于“滞涨”状态,同时也会使四川的产业长期沦为全国产业分工的低端,进一步制约着居民收入增加和内需扩大,阻碍经济结构的调整。
(四)城乡结构
四川省城乡结构的问题也就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问题(见表5),主要表现为四川城镇居民生活平均水平已经达到小康,但占人口比例59.82%的农村居民仍处于温饱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巨大,四川省城乡居民收入基本上相差3倍以上②,如果考虑到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服务的因素,城乡差距则远远高于这一水平,而且这种差距还在逐年扩大。 这种状态既是四川省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四川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二、四川经济结构转调整中的金融效率分析
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转化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与协同发展,如何发挥金融资源引致的优胜劣汰机制,顺利实现四川经济结构的转型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针对前述的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四川省加大了金融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支持力度。首先,融资总量增加。2006-2009年全社会共实现融资10 368.8亿元,是整个“十五”期间的3.3倍;其次,融资结构在优化。2006-2010年包括债券和股市在内的直接融资快速发展,年均增长114.15%,高于新增贷款平均增速45.20%;再次,信贷结构在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为了改变需求结构失衡,增加了消费资金投入,如个人消费贷款新增815亿元,占新增贷款总计的19.59%,比2006年提高5.56个百分点;二是为了改变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状况,加大了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如2009年人民币新增贷款中第三产业贷款占比为49.36%,较2006年上升了15.4个百分点;三是为了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大了对中小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2009年,全省新增人民币中小企业贷款1 685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新增额的56.5%;新增人民币农业贷款占比逐年提高,2009年达到7.07%,比2006年大幅提高5.19个百分点。但是,要实现传统经济结构的转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与发达国家甚至我国其它地区相比,金融支持力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金融发展滞后,金融深化程度不高
通常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发展程度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金融相关比率③;一是金融效率。从金融相关比率来看,四川省金融经济化程度在逐年提高(表6),金融相关率从2007年的225.37%上升至2010年的302.02%,说明金融已逐渐成为推动四川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金融效率来看,四川省金融效率不高,体现在:一是金融规模弹性系数为-0.3474低于全国0.94的平均水平④,而天津、江苏、浙江、福建等东部沿海地区均高于1⑤,说明四川省金融规模的增长对实体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二是金融资产使用效率不高。四川省人民币各项贷款年平均增加937.66亿元,年均增速为14.80%,略高于全国平均增幅0.38个百分点,高于西部整体平均增速0.43个百分点。但是,10多年来存贷比却在逐年下降,1999年为100.04%,而到2010年已降为63.88%,降幅达36.16个百分点(表7)。如此大的降幅表明长期以来四川对本地的筹资没有用够,资金外流严重。如果按照商业银行75%的存贷比规定计算,四川在政策内可利用的资金还有3 392.38亿元,这还没有考虑到派生存款的作用。 这与四川很多企业、行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及科技创新企业资金极具匮乏局面形成鲜明对比,充分说明四川金融市场效率低下,投融资体制落后,金融深化弱化,没有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二)金融资源使用效率与需求结构的改善
四川高投资、低消费的需求结构特征十分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四川实体经济投资过度。四川才刚刚步入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比为14.7%,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和我国东部地区的6.4%,产业投资还存在很大的空间,但为什么还说投资过高而消费不足呢?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分析,发现由于四川全要素生产率(TFP)对GDP的相对贡献度很低,造成了四川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投资拉动,而TFP贡献率低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资金使用效率不高。TFP是经济增长率减去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投入增加对增长的贡献率的余额,通过对1985-2004年四川省各项相关指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数模型等方法的分析,得出四川省资本产出弹性为0.867,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为0.133,固定资本平均贡献率为15.14%,劳动力贡献率为0.16%,科技平均贡献率为0.49%。这充分说明了四川省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本的增长拉动,属典型的粗放经济增长。也说明了为什么2009年四川各类金融资源总量指标排位相对靠前如存贷款余额居第7位,沪深市场股本发行额和保费收入排第6位,而经济总量却排在第9位的现象。
从微观层面看,四川资金使用效率也较低,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2.0次,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但在GDP过万亿的14省市中处于最低水平。从纵向变化看,近年来四川的资金使用效率也在逐年降低。“十一五”期间,融资的产出效率指标(GDP/融资量)在2005年达到12.73的峰值后逐年迅速回落,到2009年单位资金的产出仅有2.84,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资金要素“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特征。 TFP贡献率低,说明了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当。长期以来由于四川省处于中国产业链的末端,主要面临低端市场发展生产,即便是比重不大的出口,也是为国际低端市场服务,生产经营粗放,没有形成消费升级和经济结构升级的联动机制,导致了四川省产业分工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这种分工模式既推动了四川经济规模持续较快增长,又造成了需求结构失衡、经济结构转型相对迟缓。
(三)金融资源配置不当,影响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正面引导
金融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合理配置过程即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从四川省近几年的情况来看,GDP增长与投资增长率、投资结构均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四川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变动趋势,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随着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的稳步提高,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也在稳步上升。2006-2010年,即“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一直稳中有升,从2006年的58.1%上升至2010年的65.8%。 尽管如此与发达的东部地区相比第三产业发展还是滞后,就其原因除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外就是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由于资金对实体产业的选择上没有完全按照优胜劣汰的机制配置,使得资金的产出效率低下。
从四川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变动情况来看(表8),2000年至2010年单位投资额对GDP增加额的平均系数为1.42,这个产出效率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而江苏省1995年至2002年单位投资额对GDP增加额的平均系数为3.02(2004年傅进),说明四川金融市场不够成熟、金融资源价格没有充分实体经济信息,影响了金融资源在微观层面(如企业)上的优化配置,导致资金产出效率低下,出现了投资增加而产出下降的局面。
(四)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20年以来,四川省资本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发展历程。截至2010年年底,四川省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90家,累计实现融资216.8亿元。从三次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四川省资本市场主体产业结构合理。截至2010年上半年,四川省三次产业市场主体数分别占市场主体总数的2%、15%、83%。同时三次产业注册资本(出资金额)分别占市场主体注册资本(出资金额)总量的3%、36%、61%。一、二、三产业户数和注册资本同时呈三、二、一序列,说明资本市场在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与东部相比整个市场规模过小,2010年年底四川省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仅占全国2 039家的4% ,而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相应的筹资额也大大弱于东部地区,四川省年内股票筹资额仅为全国股票筹资额8 955亿元的2.42%(表9),而北京、广东、上海三地筹资额合计就占了全国股票筹资总额的一半。这充分说明四川省资本市场与东部地区相比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对国民经济的渗透力不够,经济证券化率偏低。从具体的行业分布来看,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产业,如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四大行业,分别占市场主体注册资本(出资金额)总量的19.94%、18.33%、12.25%、12.02%,相加共占总量的62.54%,而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上市公司偏少。这种行业的分布一方面与四川省的经济结构高度相关,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四川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五)缺乏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融资机制,增加了要素投入结构优化的难度
从金融的角度来分析四川省要素结构失衡的原因与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缺乏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融资机制有极大的关系,这可以从四川省对科技产业的投资额度看出。如最能反映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的R&D指标,其投入经费增速2008年为16.6%,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2%,2009年R&D经费投入强度1.52%⑥,居全国第10位,也低于陕西、湖北等其他省市。金融机构贷款在四川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资额中的比重不到7%,80%以上是靠企业自己投入。又如2008年四川省“7+3”优势产业投资比同期投资慢2.2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能源电力、钒钛钢铁、生物工程等投资减缓,其中生物工程投资下降11.8%。由于以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批发零售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2008年四川省这三个行业占服务比重为2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而生产性服务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的主要源泉,其发展滞后导致了2008年四川省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8%,其中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4.2%,也成为四川省科技产出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2008年四川省人均技术市场总交易额比全国平均低149元,技术市场交易总额在全国排13位,低于西部的重庆市和陕西省,科技活动产出在全国排位25,也低于很多西部省份,四川省在应用的科技成果中不到一半能产生经济效益,充分说明了产出的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缺乏有效对接(见表10)。
(六)农村金融弱化,加剧了城乡结构失衡
与四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伴,四川金融也呈现出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体现在:一是金融机构数量少,金融功能弱化。城市金融机构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型,而农村金融机构只限于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及邮政储蓄机构。而仅有的这些金融机构也因为改制和商业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弱化,大量国有金融机构撤出农村,农业银行网点逐渐收缩,对农村信贷的投放力度减缓,所占比例下降,决策权上收,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使得农村金融供给出现“真空”,据测算,按新农村建设未来十五年内全国平均每个农业人口需要投资约1 700-4 900元计,四川省有5 017万元农村人口则需新增资金投入852.89-2 458.33亿元,可见资金匮乏将成为制约四川省新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二是金融服务滞后。随着城乡统筹整体推进、农村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而目前四川农村金融服务效率较低,服务渠道相对单一,大部分业务仅限于存款、取款、贷款和一般的汇兑,且重点还放在生产环节。对于日益增加的消费、理财、保障、咨询、信托投资等需求很难满足,而象租赁、票据融资、农产品期货等则基本处于空白,甚至还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存在。三是农村金融创新滞后。首先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类型和数量少,即便有也偏离了服务农村的宗旨,如现成立了许多小额贷款公司,但在实际运行中它们的主要服务对象还是放在城市个体工商户,形成了借服务农村之名而无服务农村之实的现象;其次是缺乏创新金融工具,仅有的传统银行业务在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途径上都极为的单一和狭窄,更不要说利用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即便是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的民间借贷,也因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获得合法地位,不能持续稳定的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四川经济结调整中金融支持的模式选择
上述分析表明经济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效率不高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资金的短缺,而是缺乏对资金流向新兴产业的实质性引导和使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的融资机制。深究其原因,一是作为现有金融市场的主体——银行,其信贷资金的配给机制是基于贷款风险和利息率的综合权衡,这使得一部分企业可以获得信贷支持,而另一部分企业即使愿意支付更高的利息也融不到所需资金,而往往得不到资金支持的企业都集中在农村、县域经济、农业、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二是受现有经济结构及发展模式约束,金融机构投资渠道狭窄,资本的内在逐利性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外在要求决定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向一些资源型、高污染型行业,金融机构在践行社会责任与追求经济利益之间存在着两难选择;三是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直接融资渠道狭窄,股本融资不足,金融资源价格没有充分反映经济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鉴于上述原因,在四川经济结构调整处于攻坚阶段的关键时期,建立以政策性金融为导向,商业性金融并举的金融模式,将成为经济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即通过政策性金融的引导,发挥商业性金融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金融机构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有效引导资金流向经济结构优化所需扶持的产业。如何实现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引导商业金融的进入,在市场体系完善后,逐步让位于商业金融的金融模式,具体的措施如下:
(一)建立和完善四川地区金融机构组织体系
1.重点发展政策性银行。其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力求在四川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加大对经济基础薄弱地区的支持,为西部各地经济协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商业银行方面,赋予四川地区国有商业银行优惠政策。首先,改变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总行未考虑各分支机构地区间的经济差异而实行的过度统一的各项经营指针的核定机制和考核模式,改变即使是付出比东部分支机构加倍的努力,也很难完成总行指标的现象。其次,国有商业银行对四川地区商业银行应实行较为宽松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提高贷存款比例,实行财务倾斜和亏损补贴政策,积极支持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3.加速发展体制外民营金融成分。四川地区可以考虑以国有银行分支行为单位,吸收民营和外资成分,在充实资本金、优化产权结构的同时,可以改造成为总行控股或参股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还可以发展地方性商业银行,形成四川地区区域金融中心,创造多元的银行组织体系。
4.大力发展西部投资基金。首先,可以建立四川发展基金,这是借鉴国外政府的作法。国外政府为促进本国落后地区的发展大都设立专门的基金进行支持。其资金来源可以通过发行由政府担保的四川各省发展债券进行融资。其次,发展四川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是指直接投资于产业领域的一种特定类型的投资基金,一般通过发行基金股份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该种基金还可以与国外的大财团联合发起设立,成为开发利用外资的一种有效途径。尤其在政府财政不可能负担大规模基础产业所需资金时发展四川产业投资基金是四川基础产业发展的可选之路。
(二)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1.稳定和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国家应该批准更多的四川企业上市,上市资格得到优惠,这包括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两方面。国家应考虑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避免本来市场规模就很小的西部欠发达地区上司公司总部还不断向发达地区迁移的现象。对四川给予相对优惠的上市政策,并培育出一批具有潜力和带动力强的公司上市。
2.发展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 地方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关键要看是否形成了中小企业前赴后继,不断成长的良性发展机制,因此,国家应积极支持四川地区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允许四川一些规范的,效益好的非上市公司筹集股票进行柜台交易,建立若干家规范的区域性场外市场。这些场外市场既可以扮演着“中转站”或“缓冲带”的角色,发挥着缓解场内市场(主板市场)压力的作用;还可以作为“购并板”和“重组板”发挥着优化企业产权结构的作用。并循此路径加快四川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
3.积极培育四川各省市债券市场。在全社会融资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的现今,大力发展债券市场能起到分散融资风险集中度,减轻银行融资压力的作用。一方面,继续促进四川省地方债券的发行,有效调动起地方政府参与开发的积极性,开发具有四川特色的债券如旅游开发债券等,同时加强债券管理,通过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提高政府“可信承诺”和改善地方投资环境。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四川企业发行债券。 允许愿意到四川地区投资的东中部企业先发行企业债券,并允许足够的比例用于东部地区,这样既可以调动东部企业投资西部地区的积极性,又可以适当分散企业投资地区单一的风险;既可发展四川债券市场,又可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本,提高使用效率,还可以扩大政府和民间投资,带动四川地区的发展。
4.大力发展三板市场和各种风险投资的金融组织,构建风险投资机制。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科技进步不仅仅体现在对科技产业投入的增长,科技的进步会渗透到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客观上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资本产出效率的提高等等,这将会从源头上改变四川各省现有粗放经营的发展方式,优化投资与消费、轻重工业比例、促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等,所以经济结构优化的过程可以说就是科技不断进步的过程。高科技企业通常是高风险的产业,需要有新型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为之服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板市场和各种风险投资的金融组织,它们解决了传统金融无法解决的问题。能为四川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发挥传统金融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
5.研究、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加强民间金融立法,制定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的法律法规,对民间借贷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违约责任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加以明确;对民间投融资契约实行登记备案制度,依法保护投融资各方的利益;打击非法的民间金融组织和行为,为合规民间金融拓展空间。
(三)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1.打破了农村金融机构主体单一、垄断经营的旧格局,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对现有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要加大扶植和管理力度,给与政策优惠,让这些机构真正能将资金投入农村建设,并加强与其它金融机构合作,积极探索新型的适合农村经济的金融组织,解决目前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
2.加快推动四川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减轻信用社历史负担,对前期处置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城市信用社风险间接转嫁的不良贷款,由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按一定的比例承接,进行剥离、核销或资产替换。有条件地降低农村商业银行准入门槛。
3.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将城市资金引入农村,将城市金融成熟的产品、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入农村,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效金融支撑。
4.研究引导农村外流资金回流。人民银行对四川地区实可行优惠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等手段,探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入,将城市资金引入农村,促进农村资金回流。
5.积极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进入市场,发展社区合作,安排发展农村地方信用,以减少交易费用和管理费用。政府可以一方面通过法律形式强调这种规范的合作金融是社区合作组织内部的,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并给予这些金融机构提供补贴,以帮组他们支付最初的管理费用并鼓励创新;另一方面可以引导这些社区合作金融组织承接政府支农资金以保证国家农业资金能够直接金融到基层村社。
(四)相关配套措施的建设
经济增长本身就是综合因素发挥的结果,利用金融发展促进四川地区经济增长,不仅立足于金融本身,还需要相关设施的建设。
1.信用制度的建设。市场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经济,而金融经济尤其如此,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不仅是金融支持经济的基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得不面对并破解的难题。所以,要加快信用体系的建设,整顿和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减少信用成本,是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
2.为四川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中央政府应进一步下放地方政府的自主权,重点解决经济发展中制度供给主体的制度创新能力与创新激励问题,促使地方政府从分配上关心经济效率,最终加快排他性产权的确立和实施,从而为西部经济发展创造内在活力。
注释:
① 2011年上半年四川省CPI平均水平高达6%,高于全国5.4%的0.6个百分点。资料来源: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得出。
② 资料来源: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得出。
③ 金融相关比率,即金融资产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④ 金融规模弹性系数越高表明金融规模增长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强,如该系数大于1,则表明金融发展规模提高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提高将超过一个百分点。
⑤ 马正兵(2007)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对31个省市自治区1997-2005年的面板数据分析。
⑥ R&D经费强度系指R&D经费支出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数据来源:299年全国第二次R&D资源清查结果显示。
参考文献:
[1] 辛文,杨国安,赵文欣.科学发展观与四川战略发展重点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2] 傅进.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3] “中部崛起”研究小组.金融弱化现象中的融资机制:金融支持中部崛起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12).
[4]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EB/OL].[2011-06-13].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5] 萧少秋,任丁,左志强.西部大开发资金筹措问题研究[J].西南金融,2010(4).
[6] 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金融研究课题组.四川“十二五”时期融资战略选择[J].西南金融,2010(11).
[7] 吕德宏.借鉴美国经验建立我国西部区域金融政策[J].开发与研究,2003(3).
[8] 饶国平.西部开发的金融运行模式选择“政策性金融主导[J].金融与保险,2003(3).
[9] 全力,顾新,张秀芳.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四川经济增长方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1).
On the Transi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Assistance
in Sichuan Province
QIU Jing, WANG Qing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6,China)
Abstract:In the view of finance,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its financial factors which impeding transi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in Sichuan province.Due to the lag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Sichuan, the economic information is not effectively revealed by the price of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the poor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led to the serious capital outflow. Therefore, in ord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ransi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which was supported by the finance in Sichuan, it is suggested that Sichuan should build up a financial mode which combines commerce finance with policy-oriented finance.
Key words:economic structure; transition; financial support; financial mode
(责任编辑:关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