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效率语言现象是当代汉语中一种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这三个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从理论概括到事实描写,认为已有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应该对这类语言现象进行系统化的整合研究。
关键词:当代汉语效率语言现象语音词汇语法
在当今社会,语言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使用语言时对于效率的诉求使得效率语言现象发展变化显著。所谓效率语言即指:“在表意明晰的前提下,为了提高语言的交际效率,尽可能采用的经济简约的语言符号形式。”效率语言以其广泛的使用率、超强的渗透力影响着我们的语言生活,成为当代汉语中非常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之一。人们虽然对当代汉语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对效率语言现象的关注还不够,成果比较少,因此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笔者拟对这些语言现象作一研究综述,分析已有的成绩和不足,指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一、相关理论介绍
(一)语言发展变化理论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语言自然也不例外。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要发展变化的。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过:“在语言中从来都没有真正静止的片刻,就好像人类思想之火永远不停一样,根据自然规律,它永远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语言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在语言上体现出来,叶蜚声和徐通锵先生说:“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世界上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语言也是这样,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只是变化的速度缓慢,不被人们感觉到罢了。但是时间久了,细微的变化日积月累,就反映出语言在不同时代的明显差异。”索绪尔说:“语言的任何部分都会发生变化。每个时期都相应地或大或小地演变。这种演化在速度上和强度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无损于原则本身。语言的长河川流不息,是缓流还是急流,那是次要的考虑。”语言永远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要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语言,就必须探索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
语言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如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人的思维的发展,都会带来词汇的变化和语法的改进。尤其是社会的急剧变化,在语言中的反映更加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是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也是汉语发展和变化最显著的时期。究其原因,这与当今人们对效率的诉求有关。当今是快节奏、高效率时代,社会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的语言活动为了响应效率化的要求,就要简化不必要的繁琐和不规则现象来提高语言运用的效率,当代汉语中的很多语言现象都有效率方面的诉求和表现。
(二)语言效率原则
吕冀平、戴昭明两位先生曾经说过:“信息传递第一个要求是准确无误,第二个要求是省时省力,合起来可以称为‘效率原则。对于语言来说,最理想的效果是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用最经济的手段达到交际的目的。”可见,语言效率原则从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提出了语言交际的目标,实质也是对语言经济原则的体现。语言经济原则是西方语言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原则,首先正式提出这一术语的是法国著名语言学家也是功能语言学的代表人物马丁内(Martinet),马丁内从语言的交际功能着眼,提出了语言经济原则,认为语言运转的基本原理是“语言经济原则”。“交际和表达的需要始终在发展变化,促使人们采用更多、更新、更复杂、更具有特定作用的语言单位,而人的惰性则要求在言语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力量消耗,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或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这两方面因素相互冲突的结果,使语言处于经常发展的状态之中,并且总能在成功地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对平衡和稳定。”自马丁内提出语言经济原则以来,经济机制作为一条支配人类言语活动的规律,早已成为语言学家的共识。
经济原则强调的是交际的动因和机制,效率原则强调的是交际的目的和效果。在当代汉语中,效率原则成为人们使用语言的一大诉求,能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形式传达信息时,便不用复杂的语言形式,能省就省。效率原则对语言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是运用效率原则对语言的结构作深入分析和解释的成果却并不多。目前的研究更多的是在言语交际层面的语言使用上展开的,而就语言本体的语音、词汇、语法上进行说明的文章相对较少,这不能不说有些偏离语言研究的主要方向。事实上,语言效率原则对语言结构的形成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效率语言现象。
二、已有研究述评
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指出:“一切语言都有一种内在的趋势,力求表达上的精简。语言简化在语言的各个方面(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表现。人们对于语言的使用除了要求表义明确、意蕴丰富之外,还追求简练。能用一个字说清的不用两个字,能用一个词说清的不用一句话。”这说明体现效率原则的语言简化现象在语言的各个要素中普遍存在,确定效率语言现象的标准是简化形式与原式的对比,体现了效率/经济原则。笔者在研究者们谈到的现象中选取了一些较为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现象进行述评。
(一)语音
语音在当代汉语中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某些变化,其中的一些可以从效率方面得到解释。
语音中的效率现象主要表现在多音字的单音化。张一舟(1996)认为,“多音字单音化倾向的特点是非常用音向常用音转化,即以常用音代替非常用音,这是一种语音类化现象。这种类化在词汇平面上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是通过由非常用词向常用词扩散逐步实现的。”如“兴”在“兴奋”中应读“xīnɡ”,在“高兴”中读“xìnɡ”,而现在趋向于都读“xìnɡ”;“创”本有二音,一读“chuāng”,意为“伤”;一读“chuàng”,意为“开始,开始做”。现在不少人把前者也读为“chuàng”,如“创伤”“重创敌军”中的“创”。又如:冠(guān)心病,冠(guàn)军,现在趋向于读“guàn”。他指出:“有必要对多音字的单音化现象加以审订,在审订过程中,新读法不能一概排斥,应从便于学习和使用出发,顺应汉字发展趋势,适当调整现有的正音规范,减少一字多音现象。”杨绍林(1998)分析了六类多音字可以简化读音,总的原则是从简从俗。赵贤德(2010)指出,语音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由多音向单音演变,从广大群众和语言文字专家的角度呼吁多音词给普通话学习者造成了不便,从而希望审音标准重新修订,尽量单音化,从而满足广大人民学习普通话的要求,为汉语走向国际创造条件。上述研究者的观点基本上都反映了人们对于多音字单音化的诉求,实质是对语音使用效率的诉求。
(二)词汇
词汇是最活跃的,语言的使用首先表现在词汇的使用上,所以词汇对语言效率原则有最多、最直接的体现,而与此相关的发展变化现象也最多。
1.缩略词语的大量使用
社会的发展要求时间、精力的节省和效率的提高,要求语言使用经济,表义精炼,还有人们求简心理的内在驱动,致使大量词语被压缩、省略,从而在语言中形成了众多的缩略词语。缩略词语的频繁出现和使用是语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语词音节太长和生活节奏太快之间矛盾的结果。有人说“生产缩略语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最迅速的一门工业。”可见,大量缩略词语的产生是人们追求语言效率的结果。田赟宗和肖九根(2006)把汉语中习用性说法经过压缩和简略之后而形成的语、词定义为汉语缩略语。也即“缩略语必须由较复杂的原语形式简缩过来,缩略语中必须保留原语中部分字词形式,缩略语与原语在信息量上基本不变。”他们在分析缩略语的缩略机制时指出,由于“原语”形式高频使用,不符合语言经济原则,必然形式上要缩减,从而产生“缩略”形式。张云(2004)谈到,对于语言而言,受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影响,缩略语以其凝练、简洁、畅快的表达为人们广泛使用。所谓缩略是语汇系统中从较长的语言形式中抽取代表成分组造成一个简短的语言单位,用以替代原语言形式表义的一种自我调节活动。其中较长的语言形式,我们称之为“原式”,符合缩略语原则、条件而形成的音节较短的那个形式即是缩略语。陈光磊(2008)认为,近30年来,缩略与简称成为构造新词的重要来源,简称词是为了表达的经济简洁和适应汉语构词以双音节为主要节奏倾向的特点,由节缩短语而产生。这是汉语创造新词的一种具有发展趋势的方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简缩成为一种重要的造词方式,由此造出的缩略词语多数是双音节的。尽管研究者们对缩略词语还有不完全一致的看法,但是在一点上是高度一致的,这就是对于缩略性质的认识和把握:是语言效率原则的最集中体现。
2.词族化造词增多
由一个词素,可以造出一大批新词来,这些新词,就构成了一个“X词族”。词族化造词是当代汉语中产生新词的一种重要方式。用这种方式造词,可以明显地反映出现代人追求效率的心理。
在谈及词族现象产生的原因时,很多研究者都提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如李君(2009)提到语用中的经济原则是新兴类词缀和词族产生的原因之一。他认为许多四音节以上的短语可以通过类词缀转化为词,从而使语言更为简洁。类词缀使原有的四音节或四音节以上的语言单位“词化”了,从而使语言单位形式变短,以最少的语言单位表达了最为丰富的内容。例如人们常常把某一类人加以归类,先是说成“XX一族”,如“上班一族”“追星一族”,后来为了追求语言的简省,直接删掉了“一”这一音节,说成“上班族”“追星族”,由四音节短语变成三音节词。正是这种经济原则的作用催生了一部分新兴“类词缀”和新兴“词族”。刘梅(2010)谈到了语言本身对词族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一些词语失去了新颖性和生命力,这样就失去了表达的效率。为了完善语言自身的表达体系且遵循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人们就会通过仿造、类推等方式来填补语言的空位。与词族化造词相类似的表述是“词语模”造词,“词语模”由“模标+模槽”两部分构成,可以理解为创造新词语的一个个模型,由类推仿造的一系列词形成一个词族。苏向红(2010)指出当代汉语词语模将“省力原则”与“交际需要”结合起来,一方面不断仿照复制已知的、现成的词语模构式,另一方面不断更新显现未知的、备用的模槽成分。如此这般,说话人就可以便捷地不断创造出新词语,听话人也只需要付出相对较小的努力便能理解交际对象的意图,比较容易地理解新词语。综合各家观点,这里的效率应当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造词的角度,即用这样的模式最简单便捷、效率高,所以人们才大量采用;二是用词或接受的角度,因为规律性强(主要是类推的),所以容易“解读”,这样理解和接受的效率也高。正是由于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决定,所以这样的造词方式越用越多。
3.字母词的使用
李君(2010)探求了字母词产生的外因,其中有一点是出于语言表达经济效率原则的需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力争以尽可能少的词语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很多字母词正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例如“MP3”比“一种常用的数字音频压缩格式”这样一种表达要简练得多,人们更愿意接受“MP3”这种简约的表达方式。“DNA”“UFO”也是如此,它们很明显比“脱氧核糖核酸”“不明飞行物”简便,使用这些字母词可避免将其译成汉语过于冗长的弊端。这种现象是经济效率原则在语言实践中的体现。
伍洋(2011)也提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字母词中有的难以意译,例如:SOHO(Small Office,Home Office)、DIY(Do It Yourself),在汉语中很难将其简化为一个词化的单位;有的则意译形式过长,不便使用,诸如“APEC(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和“UNESCO(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分别译成“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意译形式。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语言的经济原则就变得十分有意义。字母词的书写简洁明了,以最少的字母、最短的形式涵盖最丰富的含义,其所能发挥的社会功用是不言而喻的。
人们在语言实践中求经济、求方便、求新颖的意识表明,语言在传播和交流中似乎都在遵循这样一个基本法则,即花最小的言语代价换取最佳的认知效果。字母词的出现,其目的就是书写简便以节省时空,符合当代汉语追求效率的语言趋势。
(三)语法
当代汉语中,语法方面的发展变化相当明显和突出,主要表现在有一些语言表达式的缩短和简化上,这都是对语言效率诉求的体现。
1.动宾式动词带宾语
现代汉语中的动宾式动词极少数可以带宾语。但近些年来,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现象越来越多,来势越来越猛。很多研究者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从结构、语义、语用等多角度进行了论述,但从经济原则的角度进行论述的文章并不多。“动宾式动词+宾语”体现了语言运用的经济省力原则,这一观点在如下学者的论文中得到了体现。刁晏斌先生(1998)认为:“动宾式动词+宾语”形式的“复兴”是进入新时期(1978年至今)以后,特别是近十年间的事。“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形式产生于古代汉语中,经过近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在现代汉语阶段,这种形式虽然有一段时间趋于“断档”,但是终于又复兴了,甚至可以说是“勃兴”,因为它比以前任何一个阶段都有更高的使用频率和更广的使用范围,而这些又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他总结了这一形式高频使用在标题中是语言经济原则的体现。朱军、盛新华(2008)在《“动宾式动词+宾语”格式成因探究》中指出,“动宾式动词+宾语”格式的产生及流行,有醒目、简洁、认知方便等方面的语用动因。比如:“2008工作会议让路东亚四强赛”“中国蛙后无缘奖牌”就比“2008工作会议为东亚四强赛让路”“中国蛙后与奖牌无缘”新颖干脆,也更为醒目。
2.其它不及物动词带宾语
动宾式动词以外的不及物动词也能带宾语,而且呈不断增长之势,语言表达朝着经济简练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一斑。对于当代汉语语法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人们从效率原则的角度论述的并不多,主要体现在这种现象的语用动机和产生原因上。如郭继懋先生(1999)从追求省力的语用动机角度,从可能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在可能性方面,与“不及物动词+宾语”在表义上最相近的句法格式是“介词+名词+不及物动词”。追求“经济”就要做到简化,虚词比实词更容易被简化掉,虚词简化后,这一格式就转化为“不及物动词+名词”。必要性表现在其常说性上,对于一个比较长的言语片段,人们越是经常使用它,就越有可能也越有必要对它加以简化,一个名称越常用就越容易出现“简称”。杨文全(2003)谈到现在报刊标题还出现“不及物动词带普通名词宾语”的现象。比如:
(1)实践智慧: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契合点(《文汇报》2002年3月23日8版)
(2)扁担上睡着了童年(《市场与消费报》2002年1月23日4版)
(3)亚马逊每小时灭绝6物种(《成都日报》2001年2月10日B2版)
由不及物动词到及物动词的转变,减少了一个介词,也减少了一个层次,体现了语言运用的效率原则。
3.“比N还N”式
“比N还N”这一形式可以比较突出地表现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状等,就性质而言,它们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性词组。杨玉玲(2011)认为,充当前N和后N的只能是形式比较简单的单个名词,其实这两个表面上相同的名词其实质不同:“前N”是有指名词,即该名词的表现对象是某个实体;而“后N”是无指名词,具有类属性。即只表示该名词最突出的抽象属性,而不指称话语中具有这种属性的具体人或者事物。
(4)小郭比林黛玉还林黛玉。
小郭比林黛玉还像林黛玉。
(5)你怎么比雷锋还雷锋?
你怎么比雷锋还更具有雷锋精神?
(6)他讨价还价的时候,比女人还女人。
他讨价还价的时候,比斤斤计较的女人还斤斤计较。
由于“后N”具有了“类型化”特征,这种描述性语义特征非常鲜明,为人们所熟悉,不需要修饰性成分再对它进行描写修饰,使这种形式成为了一种经济简洁的表达方式。
4.名词作状语
大多数学者认为名词不能作状语,时间处所名词除外,如果名词直接修饰动词,那是因为受名词修饰的动词具有名词的功能,朱德熙先生称这类动词为“名动词”。孙德金(1995)认为“现代汉语中能作状语的名词极其有限”。康庆业(2009)发现,语言事实并非如此,尤其在当代汉语中,能作状语的名词很多。例如“现场办公、电话通知、掌声欢迎、曲线就业、自费出国、媒体宣传”等。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办公、通知、报告、欢迎、就业、调动、上升”等都出现在谓语位置上,有几个还带有动词标记,如前面加副词“就现场办公”“已经电话通知”“也电话报告”,而且都不能充当准谓宾动词(有、加以、进行)的宾语,所以不是朱先生所说的名动词,而是名词作状语,这种形式省略了名词前的介词,她用语言经济原则解释了这种结构形成的动因。
5.名词作补语
按现代汉语语法的一般知识和规范,处所名词是不能直接作补语的,如“留学海外”“病逝医院”之类通常被看作是古代形式的残留,或者是在名词前省略了一个介词“于”或“在”等。刁晏斌先生(1998)在考察了名词直接作处所补语的形式后指出,在当代汉语中,名词作补语的情况非常多。能作补语的名词一般都限于处所名词。例如:“作客北京、亮相上海、落户中国、安家乌克兰、扬名世界各地”等。这种用法本来应说成:“在+名词+动词”的形式,如“在北京作客、在上海亮相、在世界各地扬名”等,现在用为名词作补语的形式,减少了一个介词,也减少了一个层次,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
三、对效率语言现象研究的几点看法
(一)研究所取得的成绩
在当代汉语中,新语言现象不断涌现,学者们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语言经济/效率原则去研究在语音、词汇、语法层面中的效率语言问题,研究范围涉及当代汉语各个层面各个要素,包括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文字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许多方面。
(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新时期新语言现象中基本上都是在分析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时运用了语言经济/效率原则,并且都是在语用层面上做的分析,少有在语言本体上进行的分析。对各种类型的效率语言现象在语言发展变化理论层次上的整合不够。
第二,已有的效率语言现象研究多是着眼于某一具体的语言现象,如某一词汇现象或某一语法现象,这样的研究固然必要,但如果很多研究从总体上都止步于此,那么就难以形成总体的认识,不利于对整个语言系统效率、语言现象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对当代汉语效率语言现象研究来说,应当建立系统的观念。
主要的问题是:人们通常只是在分析某一词汇、语法等现象的表达作用或产生原因时简单提及,多为就事论事,而没有多少系统的分析与说明。这实际上是一种单向的思路和研究模式,我们要做的则是双向的考察与分析:由具体的语言现象入手,即通过能够表达同一意思的简单-复杂现象之间的对比,来看二者的差异以及人们选择的差异,分析效率原则的作用及无所不在的表现;另一头则是由效率/经济原则入手,看它给当代汉语带来了哪些变化,然后由此能够得出哪些认识甚至规律。
(三)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第一,借鉴和吸收当代语言学的方法,提高研究的水平和档次。
第二,更新研究手段,建立并充分利用大规模真实文本语料库,积极采用形式化的手段,如数字、图表等,去进行定量研究。
第三,语言规范观的改进。由静态变为动态、刚性变为柔性、一元变为多元,并且注重了规范的层次性和服务性。这些进步带来了对效率语言现象认识的改变,以及研究立场、方向、角度等的变化。
第四,共时与历时相关照、相结合。现代汉语内部也包含了相当丰富的发展变化因素,在研究中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就应当立足于现代汉语内部,着眼于现代汉语内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对比和联系,只有这样纵横交错、动静结合的研究才能更好地认识语言和揭示规律。
第五,将上述语言各要素中体现的效率语言现象整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系统。
参考文献:
[1][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
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吕冀平,戴昭明.当前汉语规范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语文,1985,
(2).
[5]周绍珩.马丁内的语言功能观和语言经济原则[J].国外语言学,
1980,(4).
[6][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7]张一舟.从某些多音字的单音化谈起[J].语文建设,1996,(10).
[8]杨绍林.谈谈多音字读音简化问题[J].语文建设,1998,(11).
[9]赵贤德.试论汉语语音发展演变中的单音化趋势[J].中国海洋大
学学报,2010,(2).
[10]王吉辉.现代汉语缩略词语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1]田赟宗,肖九根.汉语缩略语的构成方式及缩略机制[J].江西
师范大学学报,2006,(6).
[12]张云.当代汉语中形形色色的“缩略”现象[J].语文学刊,2004,
(1).
[13]陈光磊.改革开放中汉语词汇的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14]李君.试看新兴“类词缀”及新兴“词族”现象[J].时代文学,
2009,(3).
[15]刘梅.议新词语中的词族现象[J].语文学刊,2010,(1)
[16]李宇明.词语模[A].邢福义.汉语语法特点面面观[C].北京:北
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17]苏向红.当代汉语词语模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8]李君.试论汉语中的字母词现象[J].学术交流,2010,(4).
[19]伍洋.汉语中字母词探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1).
[20]刁晏斌.也谈“动宾式动词+宾语”形式[J].语文建设,1998,
(6).
[21]朱军,盛新华.“动宾式动词+宾语”格式成因探究[J].汉语学
习,2008,(3).
[22]郭继懋.试谈“飞上海”等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J].中国语
文,1999,(5)
[23]杨文全.报刊标题中的三种语用现象说略[J].渝西学院学报,
2003,(1).
[24]杨玉玲.“比N还N”构式探析[J].浙江学刊,2011,(4).
[25]孙德金.现代汉语名词做状语的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
(2).
[26]康庆业.名词做状语探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6).
[27]刁晏斌.目前一种十分常见的名词补语[J].汉语学习,1998,
(6).
[28]刁晏斌.对当代汉语词汇状况及其研究的思考[J].南京师范大
学文学院学报,2011,(3).
(李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100875;沈阳 辽宁大学文学院1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