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文化语用准则探析

2012-04-29 18:13张燕
现代语文 2012年3期
关键词:礼貌论语准则

摘 要:对比格莱斯合作原则,孔子的言语使用准则儒文化特色十分鲜明,辞达是量的准则,言忠信是质的准则,名正言顺是关联准则,不犯三愆是方式准则。对比利奇礼貌准则,谦虚、宽宏、同情、赞扬、益人正是孔子所主张的,特别是“克己复礼”更是孔子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准则,但“礼”并不等同于利奇所言的英文化的“礼”,而具有儒文化意蕴。

关键词:孔子格莱斯利奇儒文化语用准则

20世纪70年代,欧美语言学研究由上半叶注重语言自身结构、语言心智能力的研究转向注重语言符号与语言使用者之间关系的探究,形成了一门年轻的“语用学”学科。80年代,我国学者紧随国外研究者的步伐,将其理论方法引介并结合汉语进行探索,特别是对照格莱斯“合作原则”和利奇“礼貌原则”进行研究的研究者甚众,且提出了一些汉语会话应遵循的原则。事实上,研究汉语与汉民族使用者之间复杂关系的鼻祖非孔子莫属,虽然没有“语用学”学科的名称,也没有明确界定研究对象、研究任务,但是孔子的教学注重培养弟子的社会语用能力,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儒文化特色的言语使用准则,这是值得我们研究总结的,对我们回归到汉语实际、建立起汉语语用本土理论大有裨益。

一、“四条准则”之文化意蕴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在logic and conversation中再次提到合作原则,并提出四条准则:1.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应包含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多余信息;2.质的准则: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关联准则:所说的话与话题要相关、贴切;4.方式准则:说话避免晦涩,避免歧义,避免罗嗦,有条理。细品格莱斯“合作原则”,笔者认为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哲学家孔子开办私塾就特别注重教弟子学“说话”,提到很多说话应遵循的准则,孔子明确提出“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主张言辞足以达意就行了,反对过分的修饰和花言巧语,反对虚假的话语和虚伪的表情。孔子认为“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论语·卫灵公》)。其弟子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使用准则及言语行为来看,我们可以说“辞达”和“忠信”就是孔子要求会话遵循的“量的准则”和“质的准则”,是保证交际顺利进行的基本准则。

作为社会的人,其交际活动除了遵循语言内部的规律,还深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因素。不同文化社团的成员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其会话含义,要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才能正确地建构和理解话语。格莱斯“四个准则”一直都是作为语用学的普遍原则被广泛应用的,其实“四个准则”也具有美国文化的元素。布龙菲尔德曾对言语社团作过精辟的分析,“所有说英语的人的言语社团分为美国和英国两个政治社团,这两个政治社团再划分开;……如美国这个政治社团,就包含了不说英语的人:美洲印第安人,美国西南部说西班牙语的人,以及语言还没有同化的外国移民。”(布龙菲尔德,2004)。可见美国的特殊性所在。早期的美国虽与英国的历史文化有渊源关系,在文化上,美国属于以西欧为中心的一个大区域的一部分,但在其独立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使用英语交际带上了鲜明的美国文化特色。在美国的发展史上,从未形成稳固定型的封建社会阶层,不受尊卑贵贱的家族歧视,更无须遵循森严的君臣之道,划分阶层等级的标准就是金钱。多种移民杂居,竞争是立足之本,奋斗是致富之路,独立自由是个人的追求。以贫富论英雄,以个人成就评判人的社会价值,但为了获得各自最大的利益,又必须强调利益上的“合作”。建立合作伙伴的关系,有利于个人目标的实现,还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因此,利益合作关系既是美国的一种人际关系,也是言语交际的原则,交谈者不需要考虑话题之外的情面、客套,无须兜圈子,直截了当地进入话题,即使会话中有意使用违背“合作原则”的言辞手段,其用意也是促进暂时合作,达到自己的目的。英国贵族文化则不然,中国儒家文化更是相去甚远。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以血缘宗法制为基础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了族群意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以“德”治世,以“礼”治民,达到群体“和”的目的,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不同的历史阶段都赋予它不同的阐释和新意。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既是社会伦理之道,也是中国人言语交际之道,毫无疑问它深深地制约着这一文化群体言语行为的设定,预设了一个潜在的说什么、怎么说的优化组合准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伦理之道与儒文化语境中名分、言辞之关系,说什么话要符合自己的名分。“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强调了说话要因人而异,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孔子告诫弟子:“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不该说又多嘴,该说又不说清楚,不察言观色就直言,这是说话犯的三大过失。可见,孔子的“关联准则”是:要求所说的话与自己的名分相关联,要求所说的话与交谈对象的身份相关联。孔子的“方式准则”是:要求说话要审时度势、恰到好处,做到不躁、不隐、不瞽。较之格莱斯的“关联准则”“方式准则”,儒文化特色十分鲜明。

二、“六条准则”之文化意蕴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在格莱斯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补充了礼貌原则。利奇在Principle of Pragmatics中阐述的礼貌原则包括六条准则:1.策略准则:尽量减少对别人的损失,增加对别人的利益;2.宽宏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利益,增加对自己的损失;3.赞扬准则:尽量减少对别人的贬低,增加对别人的赞誉;4.谦虚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加对自己的贬低;5.赞同准则:尽量减少与别人的分歧,增加与别人的共同点;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对别人的反感,增加对别人的同情。利奇的礼貌原则虽然是从普遍意义的语用学角度对合作原则进行补充,但也受到英国文化的影响,大有“调和主义”的意味,兼有“谦逊”“节制”的贵族文化内涵。交际者不论出于什么样的动机,都要节制自己,给他人留下有风度、有礼貌、有教养的印象,以求得与他人的合作,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众所周知,英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即封建君主、上院贵族与资产阶级的民主三结合的政体。女王统而不治,享有某些最高权力,但受内阁限制;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但在君主制下运行并以两党制为基础;两党各持己见却总是能通过妥协来解决矛盾,而不以暴力行动完成权力的更替。三者相互制约,达成妥协,不断调和社会矛盾,振兴英国民族大业。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国的发展史上,贵族体制、贵族文化从未被否定过,相反,贵族优越的地位、严格的等级、严厉的家教、规范的礼仪、谦逊的谈吐、极强的社会责任感,都是中产阶级、下院贫民学习和模仿的典范。全民潜意识崇尚贵族,向上流社会看齐,追求言行举止的绅士风度,注重保全交际中的面子。在英文化语境中解读利奇六条礼貌准则就会发现利奇与格莱斯语用原则的异同背后是英美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对比利奇的礼貌准则,谦虚、宽宏、同情、赞扬他人也是孔子所主张的,特别是节制自己,更是孔子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准则。孔子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一言以蔽之,“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但是“礼”并非等同于利奇所言英文化的“礼貌”意义,而具有儒文化意蕴。“礼”既是儒家文化核心,也是个人文化修养,孔子强调从做人的本质上进行教化,养成“温、良、恭、俭、让”的品行,才能言行有“礼”,达到“和”的目的。关于孔子提出的“复礼”的准则,我们在儒家典籍中随文可见精辟的言论。《论语》多次谈到“礼”,所言之“礼”内容十分复杂,但不外乎两方面:一是治国之典礼,二是为人之礼仪。《礼记·祭器》曰:“礼也者,犹体也。”说的是秩序和规矩,有了“礼”就有了体统。《说文解字》说:“礼,履也。”就是“履行”。简言之,“礼”是一定时期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仁”是爱心,“礼”是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以爱己之心爱人,才能发自内心充满了对别人的同情、宽宏和赞誉,“言谈者,仁之文也”(《礼记·儒行》)。孔子的“仁”,体现了人在社会群体中的社会性,绝非人的自然属性的反映,要使自然的人性充满博大的仁爱,就要靠“礼”来制约,“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记·曲礼》)。儒家之“礼”,虽然有着宗法制度的等级尊卑,却是以内心的恭敬为基础的。孟子说:“恭敬之心,礼也”(《孟子·告子上》)。恭敬是“礼”的核心,一切合“礼”的行为,是内心恭敬的最直观的展示,如果离开了仁义、道德、忠信的根本,“礼”就失去了意义,“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群兽之心乎?”(《礼记·曲礼》)。孔子明确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要求,较之利奇的礼貌原则,具有丰富的儒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礼”的准则是中国人长期以来所崇尚的文化核心,也是话语建构和理解的原则。

三、结语

人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纵横交织着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关系;种族的、民族的、家族的关系,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的关系。无论哪一种关系,都体现了人的本质,而表现这种本质、维系这种关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语言。时至今日,在汉文化语境中,仍严格遵守着长幼、老少、父母、夫妻、官兵、干群等的言谈礼貌,这些词语的结构顺序不可颠倒,这些群体的交际话语也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称为“得体”,这就是一种潜在的汉文化语用规约。“礼”随着社会的发展被赋予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但用“礼”来衡量和节制人们的言行,使公民懂礼、好礼,无论什么时代,都有积极的作用。总之,格莱斯“四条准则”、利奇“六条准则”与孔子的语用准则有着某些一致的要求,这表明,古往今来人类言语交际存在着共同点,但是各民族又存在着差异,“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民族精神和民族语言怎样一起产生自我们认识所不可企及的同一个源泉,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无法破译的迷。”(洪堡特,1997:50~51)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早就感叹于这种差异性。确实,每一个文化社团都有一套话语建构和解读的原则和规范体系,潜在地制约着其成员的交际言行,这是值得我们破解的迷。

参考文献:

[1]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2004.

[2]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

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张燕云南玉溪 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653100)

猜你喜欢
礼貌论语准则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具非线性中立项的二阶延迟微分方程的Philos型准则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小猴买礼貌
基于Canny振荡抑制准则的改进匹配滤波器
《论语·为政第二》
一图读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暗恋是一种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