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勇 刘文杰
〔摘要〕 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研究,是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深入化的表现。近年来,有关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的研究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看研究不全面,深度不够。具体说来,研究政府、媒体、企业三类主体文章较多,而对人大、政协、工会、妇联等危机管理主体研究较少;在多元主体协同上存在三重三轻现象,重微观轻宏观主体协同研究,重横向轻纵向主体协同研究,重静态轻动态主体协同研究;对多元主体协同研究机制薄弱。因此,对该论题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总结,对进一步深入开展该论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D6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3-0059-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风险防范与治理机制研究”(08BZZ029)
〔作者简介〕刘智勇,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四川成都 610059;
刘文杰,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成都行政学院)成都战略研究所编审,四川成都610100。
自2003年“非典”危机事件发生以来,在我国包括公共卫生事件在内的各种公共危机事件及其管理的研究迅速增多,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相关研究成果集中于期刊论文、著作以及各级各类基金项目。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学术界对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这一论题的研究状况,本文以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以来10年间我国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为例做一研究述评。
一、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研究概况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检索源,以“篇名”为 检索项,以“公共危机”或与之相关的使用频率较高的同类概念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查得的文章数量是:篇名中含“公共危机”一词的文章为2110篇,含“应急”一词的文章为10700篇,含“突发事件”一词的文章为5748篇,合计18558篇。该数据并不代表该论题研究的全部论文数,因为在篇名中使用其他概念但实属该论题的文章未统计在内,如有的文章可能使用“自然灾害”或“事故灾难”或“公共卫生事件”或“社会安全事件”甚至更为具体的某类危机事件名称,尽管如此,18万余篇论文已足以反映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研究的盛况。
公共危机管理主体是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主体素质和能力、主体能动性发挥程度,直接关系公共危机管理效果甚至成败,对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到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研究,再到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研究,反映了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深入和细化。
相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丰硕成果,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及其协同的研究状况现又如何呢?本文根据目前学术界对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界定及主体常用概念,选择“党委”、“政府”、“人大”、“企业”、“媒体”、“社区”、“社会中介”、“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第三部门”、“民间组织”、“社会组织”等词(有的词为近义概念),并结合“公共危机”以及可能使用的相关词如“应急”或“突发事件”等,按照上述方法检索,查得发表的相关论文情况如下表所列:
从上表可看出,10年来,从公共危机、应急和突发事件三个大的方面研究16类不同主体危机管理的文章达3163篇,占前述总量18558篇的17%,这足以说明危机管理主体的研究已有相当的规模。
3163篇文章是仅就各主体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或应急管理或突发事件管理)的研究状况所作的统计,但还未反映出对主体间的协同关系的研究情况,因为对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的研究,需要研究主体间的分工合作、权责划分、运行方式等基本内容,为此,本文选择接近表达“协同”内涵的7个相关概念,再对上述3163篇文章进行进一步检索,查得相关文章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列:
类别主体行为公共危机应急突发事件合计
从上表可知,直接研究“协同”的文章为41篇,虽然研究“联动”的文章最多,达230篇,不过其中多数文章主要是针对公共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而言的,侧重技术层面的研究,从管理层面研究联动的体制、机制和模式的文章却不多。综上表明,在3000余篇有关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研究的文章中,具体专门研究多元主体协同的文章相对不多。
二、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研究的主要内容简述
在400多篇相关文章中笔者选读了100多篇文章,并重点研读分析了与本文论题相关性较强的50多篇代表性文章,虽然有挂一漏万之局限,但基本能管窥已有研究内容概貌,从总体上看,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基本涵盖了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及其协同的主要方面,归纳如下:
(一)有关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的内涵、必要性研究
什么是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需不需要协同?这是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研究中应当解决的基础性、关键性问题,已有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有较多的涉猎。
部分文章直接在题目中分别使用“多元主体参与”、“多元主体协同”、“多元主体整合”、“多元主体联动”、“多元主体合作”等词表达,这类文章题目其实就已清楚表明了研究者的基本态度,更多文章则在文中列小标题予以阐述,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张成福教授是国内较早提出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思想的学者之一,他在2003年就提出要“构建政府主导、多种主体参与、权责明确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1〕。他所谓的机制其实就是一种协同机制。学术界对多元主体协同内涵的理解,尽管表述有差异,但基本认识比较一致,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沙勇忠、解志元认为:危机协同治理是指在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社会多元要素参与合作、相互协调。危机协同治理的类型大体分为政府之间的协同、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合作、公民社会之间的协同合作等类型。〔2〕娄成武、于东山认为危机管理协同是:“综合协调政府自身与一切社会组织甚至包括国际组织等主体,形成优势互补、协同配合、优化组合的网络系统。”〔3〕对多元主体的构成,多数文章论及较多的主体是政府、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等。如王梦婷指出:构建一个危机管理的多边合作网络,切实加强与媒体、民众、非政府组织以及他国领导和国际组织的全面交流与合作。〔4〕在对危机管理是否需要多元主体协同的必要性的认识上,一些文章通过对传统“单中心”危机管理模式局限性的分析,阐述了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的必要性,如韩丹、刘伟从多中心理论角度阐述了多元主体协同的理论实践价值,指出:“第一,多中心安排符合政府转型的需要。第二,多中心制度安排有利于促进危机治理中政府服务意识的增强,第三,多中心制度安排有利于提高公共危机治理的效率。第四,多中心制度安排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5〕
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及其协同观的提出,是对过去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重政府主体轻其他主体的狭隘主体观的反思和发展,是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有关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存在的问题研究
如前所述,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虽然在理论研究上有共识,但在实践中要实现有效协同并非易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多数文章对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观点比较一致。
赵玉娇指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多元主体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意识不足,多元主体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法律不明,多元主体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信息不畅,多元主体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责权不清。〔6〕杨渝南也持类似看法:政府与其他多元主体之间缺乏制度化的联系沟通;志愿者组织、民间慈善组织、社区组织发育滞后,危机管理的功能不强;多元主体间的权力和责任缺乏立法保障;多元主体的组织形式缺乏创新;缺乏畅通的危机管理社会网络,社会参与程度不高。〔7〕邓旭峰的观点为:“一是缺乏专门应对公共危机的综合协调机构,二是忽视多主体间的协作与监督方面的法律规定,三是忽视社会各部门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协作交流,四是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有待进一步健全。”〔8〕这三篇文章所列举的协同问题比较全面,综合起来,基本反映了在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问题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对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存在的问题研究,贯穿在10年来有关公共危机管理及其主体协同的研究中,只是在不同时期,研究的程度、侧重点不同而已。对该问题的研究文章特别多,虽然少有专门研究协同问题的单篇文章,但在绝大多数文章中对此均有涉猎。对协同存在的问题的研究,也成为多数文章研究协同的必要性和解决协同问题的依据。
(三)有关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中的权责研究
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重在能否实现协同,否则主体系统可能产生内耗,降低公共危机管理效能。而协同的效果取决于各主体间的权责划分。多元主体参与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正是与主体间权责不明晰有关。
部分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多元主体协同中的权责界定的必要性、重要性与要求等进行了研究。曹现强、赵宁较早就撰文指出:“危机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各参与主体的权力—责任机制的构建与调适。为了有效地进行危机救治,必须对各参与主体进行合理的权力和责任划分。”〔9〕何学勤、陆宁从主体职能视角指出:“各主体的角色和职能的划分成为了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首要问题。”〔10〕张立荣、冷向明从结构与层次上研究不同主体间的权责指出:“在权力结构上,除了政府之外,非政府组织、企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都在公共危机治理的结构中同时拥有权力、能力和责任,形成一种权力与责任对等、制度化、常规化的多元治理结构。”〔11〕陈潭以集体行动理论为基础指出:“明晰产权、明确责任、沟通协调、自主治理、理性激励、合理监督等制度安排是解决公共管理危机或集体行动困境的可能路径。”〔12〕
在多元主体协同研究中权责研究是难度较大的一个内容,已有研究成果深度不足,主要停留在理念层面、原则层面的研究上,缺乏具体而可操作的研究,如在不同类别和级别的公共危机管理中各主体的具体权责,在公共危机管理的不同阶段各主体的权责及其配合等问题,是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中特别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对此研究相当薄弱。
(四)有关公共危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对策研究
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不仅需要协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协同,能否提出具有参考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直接反映出研究成果的水平和价值。有关对策研究的文章较多,几乎每一篇研究协同治理的文章均不同程度涉及。
已有对策研究,大致涵盖组织结构的完善、主体权责界定、制度创新、机制完善、培育社会资本等方面。如张立荣、冷向明提出:完善协同治理的法规制度、优化协同治理的权责体系、加强协同治理的资源保障、搭建协同治理的信息平台、培育协同治理的社会资本。〔13〕沙勇忠、解志元从路径角度指出:“由管理理念向协同治理理念的转变、协同治理结构的建立、协同治理机制的塑造、社会资本的培育是构建我国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主要路径。”〔14〕杨永慧、熊代春从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在公共危机中的关系提出实现“协同治理”的路径是:采取多种措施确保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加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沟通协调,政府为非政府组织提供良好的体制性环境,明确公共危机治理中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职责。〔15〕邓旭峰从制度保障角度提出五个方面的要求,包括公共危机治理多主体参与的法律制度环境、公共危机治理多主体参与的组织体系优化、公共危机治理多主体参与的权责规范、公共危机治理多主体参与的资源保障机制、公共危机治理多主体参与的信息技术保障。〔16〕施雪华等人在应对公共危机过程中,政府为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应重视加强同社会组织的信息沟通,以提高其危机处理能力。〔17〕
协同治理的对策研究既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已有研究内容较为全面,但过于原则、笼统,少见具有可操作价值的对策方案。此外,研究视野不开阔,对跨层次主体间协同、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动态协同以及跨区域中的协同对策研究偏弱。
(五)有关公共危机管理的区域合作、国际合作研究
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的协同,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情况,狭义的协同是指同一行政区域内不同主体之间以及同系统内上下级主体之间的协同,广义的协同是指跨行政区域甚至跨国界的不同主体间的协同。
广义协同研究已受到关注,但研究成果很少。其代表性文章如:佘廉、蒋珩提出了构建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体系的有关设想,并指出一个高效能的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体系应包括完善的组织架构、缜密的预测预警机制、快速的应急联动机制、合理的应急联动资源储备利用等方面。〔18〕彭婷婷认为:跨区域公共事件的特征决定了应该走地方政府合作治理的道路,提出要唤醒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意识,建立科学的政府间合作机制,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完善已有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19〕张仁平、曹任何运用府际管理的基本理论,提出通过构建公共危机管理合作机构系统、法律与政策合作系统、善后合作系统以构建长株潭城市群公共危机管理合作模式。〔20〕樊帆、彭晓保、郭鹏指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国际沟通与合作显得日益重要,构建危机背景下国际合作与学习机制。〔21〕
作为跨行政区域、跨国界(境)的广义协同研究相对较晚,但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并逐渐引起重视,回应了公共危机管理协同的现实需要。当代公共危机呈现出规模大、范围广、蔓延性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广义的危机管理协同将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加强广义协同的研究势在必行。
(六)有关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的比较研究
公共危机管理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各国和地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各自形成了自身的模式、特点,有其经验和教训,因此,各国和地区不仅需要在实践上相互合作,而且也需要开展比较研究,以相互学习和借鉴。
花勇通过对法国骚乱的社会性原因和政治体制因素的分析指出:转型期中国必须注意弱势群体的利益,关注社会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冲突,提出要建立社会整合机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22〕王宏伟通过分析联邦体制给美国应急管理带来的纵向碎片化及横向碎片化问题认为:现代应急管理是综合性应急管理,提出应急管理者要进行有效的协调,避免碎片化,实现整合化。〔23〕岳经纶、李甜妹以香港应急模式为借鉴,总结了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合作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合作式应急机制、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伙伴”关系。〔24〕
从比较视角研究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的文章虽然不多,但反映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视野的拓展。已有比较研究多选择欧美发达国家,代表性还不够。此外,介绍性的成果多,深入对比研究的成果少,对其借鉴和启示价值挖掘不足。
三、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研究状况简要评价
当代公共危机事件呈现出日益频发、影响越来越大、后果越来越严重的特点,公共危机从政府单一主体应对走向多元主体协同是必然要求,开展对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我国学术界及时地回应了公共危机管理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我们欣喜地看到,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学术界在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方面形成了共识,普遍主张构建政府主导、多种主体分工合作、权责明晰的公共危机治理结构和机制。已有研究文章初具规模,涉及内容较为丰富,提出的一些对策建议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仍存在一些不足或问题,如研究深度、创新性不够,原则、思路研究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少。这些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深化、完善。
(一)对多元主体的研究存在失衡问题
从我们选择的16类不同主体的研究文章分布来看,有失均衡和合理性。
第一,研究政府、媒体、企业三类主体的文章数量居前三位,尤其是政府主体就达1980篇,这三类主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成为研究重点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多元主体的认识仍是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一主体观。如果过于偏重政府主体,将会忽视其他主体的地位,影响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第二,忽视作为应急主体的党委的研究。仅检索到7篇文章,且多为文件或领导讲话。这一研究现象颇值得深思。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级党组织在国家重大事务决策和公共管理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担负着重大责任,这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有明显的不同。从2003年的“非典”危机到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等一系列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中,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组织发挥了巨大的领导作用,大量应急事件的处置已充分表明党委是公共危机特别是重大公共危机管理的决策者、领导者,因此,在研究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多元主体结构及其关系时,应把党组织职责和作用的研究纳入其中,然而已有理论研究却与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严重脱节,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
第三,对人大、政协、共青团、工会、妇联等危机管理主体研究还相当薄弱。人大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具有立法、监督的功能,政协在危机管理中具有建言献策的参谋等功能,共青团、工会、妇联在我国是非常特殊的群团组织,具有准政府性质,是党和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重要依靠力量。这五类主体在近年来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也很显著,理论研究与实践同样存在巨大的反差。
(二)在多元主体协同上存在“三重三轻”研究倾向
在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中多元主体协同事实上存在多种情况,诸如微观与宏观协同,横向与纵向协同,以及应急管理过程不同阶段中的动态协同。作为理论研究理应与此相适应,回应实践的需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然而,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却存在下列“三重三轻”研究倾向。
第一,重微观层面主体协同轻宏观层面主体协同的研究。所谓微观层面主体协同,是指在同一行政区域内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宏观层面主体协同,是指跨行政区域甚至跨国(境)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当代公共危机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跨行政区域、跨国(境)的公共危机管理已成为一种现实和发展趋势,鉴于此,在更大范围和层次上开展多元主体协同的宏观研究极为必要,但是,已有研究成果更多集中于研究微观层面主体间的协同,对宏观层面主体间的协同研究很少。
第二,重横向主体协同轻纵向主体协同的研究。公共危机事件依其严重程度、影响程度,通常划分为不同等级,使之有针对性地应对。等级不同,应对危机事件的主体层级就不同,较大级别以上的危机事件往往需要多级主体共同应对,这就需要纵向协同。纵向协同体现的是上下级主体间的权责关系,横向协同体现的是同一层级的不同组织或部门间的权责关系。已有研究文章偏重于横向主体间协同的研究而轻纵向主体间协同的研究,这种研究格局在危机事件小、级别不高的时代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随着重大公共危机事件日益增多,仍偏重横向协同的研究已越来越不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
第三,重静态轻动态研究。所谓静态研究,特指仅从理论和法规角度研究各个危机管理主体应该具有的权责,而不考虑危机事件本身的状况及其发展过程。动态研究,是指结合公共危机管理过程来研究各不同主体的权责。静态研究是为动态研究服务的,动态研究更具应用价值。因为,公共危机管理具有阶段性,预测预警阶段、处置阶段、善后阶段等。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主体参与,即使同一主体其职责也不尽相同,因此,研究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的协同,就需要具体深入研究在公共危机管理不同阶段,需要哪些主体参与及其如何配合,以便更科学、合理地调配人力等应急保障资源,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效能。这种按危机管理时序对主体间协同进行动态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该方面研究的文章极少,几乎为空白,需要给予高度关注和加强。
(三)对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研究薄弱
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能否有效实现,关键在于机制、在于科学的制度设计,否则,协同只会流于形式,甚至可能因为参与主体较多,出现推诿责任,相互扯皮,产生摩擦和内耗,致使应急效能低于单一主体的效能。虽然目前研究多元主体协同的文章很多,但多停留于研究协同的必要性、意义、存在的问题及笼统的对策等层面上。协同机制本应是研究的重点,也许是研究的难度大,已有研究大多避重就轻,浅尝辄止。在文章题目中明确使用“机制”一词的专门研究文章很少,多数文章的机制研究散见于总的“对策”研究中,甚至还存在将多元主体协同中的组织体系架构、法规建设、信息平台搭建、路径和手段等一般对策建议与协同机制混为一谈的现象。有的文章虽然提出了一些所谓的协同机制,如预警机制、联动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权责机制、激励机制等等,但这些机制未触及协同的核心和实质问题,严格地说还不是真正的协同机制,有些机制只是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2〕〔14〕沙勇忠,解志元.论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10,(4).
〔3〕 娄成武,于东山.系统化整合: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模式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09,(4).
〔4〕王梦婷.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的多边合作网络〔J〕.科技管理研究,2006,(1).
〔5〕韩丹,刘伟.多中心理论视角下的公共危机治理〔J〕.法制与经济,2011,(6).
〔6〕赵玉娇.公共危机治理中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与完善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4).
〔7〕杨渝南.危机管理多元主体的整合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2).
〔8〕〔16〕邓旭峰.公共危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结构与制度保障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1,(3).
〔9〕曹现强,赵宁.危机管理中多元参与主体的权责机制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4,(7).
〔10〕何学勤,陆宁.协同视角下的公共危机治理主体职能研究〔J〕.社会科学学科研究,2010,(2).
〔11〕〔13〕张立荣,冷向明.协同治理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2).
〔12〕陈潭.集体行动的困境:理论阐述与实证分析——非合作博弈下的公共管理危机及其克服〔J〕. 中国软科学,2003,(9).
〔15〕杨永慧,熊代春.协同治理:公共危机治理的新路径〔J〕.行政领导,2009,(11).
〔17〕施雪华,孟令轲,汤静容.目前中国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1).
〔18〕佘廉,蒋珩.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体系亟待建设〔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
〔19〕彭婷婷.跨区域公共危机治理下地方政府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公共管理,2009,(5).
〔20〕张仁平,曹任何.府际管理视角下的长株潭城市群公共危机管理合作模式研究〔J〕.行政与法,2008,(8).
〔21〕樊帆,彭晓保,郭鹏.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国际合作与借鉴〔J〕.湖北社会科学,2010,(2).
〔22〕花勇.建立社会整合机制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法国骚乱的几点启示〔J〕.公共管理,2006,(4).
〔23〕王宏伟.美国的应急协调:联邦体制、碎片化与整合〔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3).
〔24〕岳经纶,李甜妹.合作式应急治理机制的构建: 香港模式的启示〔J〕.公共行政评论,2009,(6).
(责任编辑:石本惠)